孩子总尿床,早期治疗很重要这些治疗方案

儿童遗尿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儿童常见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对患儿的身心发育带来严重影响,甚至有0.5%~2%的患儿可持续至成年期,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临床分型

在年《儿童遗尿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推荐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即把儿童遗尿症定义为5~6岁的儿童每月至少发生2次夜间睡眠中不自主漏尿,≥7岁儿童每月至少尿床1次,并持续3个月以上,没有明显精神和神经异常。此外,国际小儿尿控协会推荐将患儿每周尿床夜晚数目>4次定义为严重遗尿症。

根据儿童遗尿症发生的特点,临床将其分为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

原发性遗尿症:根据是否伴有日间下尿路症状(如尿急、尿失禁、排尿费力等)分为原发单症状性夜间遗尿和非单症状性夜间遗尿。

继发性遗尿症:是指患儿经过治疗或自愈,达到连续6个月或更长的不尿床期后再次出现尿床。

特殊类型遗尿即顽固性遗尿是指经过正规治疗3个月疗效差或停药后复发。

病情评估

通常我们依据临床症状即可诊断儿童遗尿症,但仍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除外其他潜在疾病引起的夜间遗尿并指导临床治疗。如常规进行尿常规、泌尿系彩超、尿流率和超声测定残余尿量筛查。

若初筛结果异常,或者怀疑患儿伴有膀胱或尿道功能异常以及非单症状性夜间遗尿、顽固性遗尿者需要进行微创膀胱压力?流率检查,有条件者进行同步膀胱尿道测压、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必要时进行夜间尿动力学检查。

原发单症状性遗尿一般不需要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而顽固性遗尿患儿还需要进行骶部X线平片或磁共振检查以便了解有无脊柱裂(骶部隐性脊柱裂常有相应部位的背部包块、多毛、色素沉着、臀裂不对称和异常步态、不对称性足萎缩和高足弓等)和脊髓神经病变。

其次,相关数据表明有20%~40%的患儿伴有精神或行为异常(如孤僻、暴力倾向、学习困难等),因此针对此类患儿也应给予心理评估。

治疗方法鉴于<5岁的儿童排尿中枢可能尚未发育成熟,通常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但由于频繁的尿床可能会导致孩子睡眠质量及心理发育,因此亦应积极的实施行为干预。

1.行为干预

调整作息饮食习惯:包括清淡饮食,少油少盐,晚餐定时且宜早不宜晚,饭后不做剧烈的活动或过度兴奋;尽早睡眠,睡前2-3h不再进食及饮水。但患儿白天可正常饮水,但应注意避免食用含茶碱、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如咖啡、红牛饮料、速溶茶、巧克力、可乐、泡茶等)。

睡前唤醒训练:观察患儿尿床的规律,在其即将发生排尿的时候(一般30分钟前后)将患儿唤醒排尿。若患儿在被唤醒后仍然意识不清醒或不容易被唤醒,家长可使用温毛巾擦拭额头或用灯光照亮,待彻底清醒后再去排尿。推荐患儿至厕所去排尿。

憋尿训练:鼓励患儿在白天多饮水,但当患儿出现尿意时,不要立即去排尿,可让其先憋一定的时长(不超过30分钟),每天训练1~2次,以增加膀胱容量。并且让患儿在排尿的过程中学会中断排尿,以便调高对排尿的控制能力。

2.警铃疗法、药物治疗确诊为遗尿症的患儿使用上述治疗方法效果不好者应该积极进行治疗,包括警铃疗法和药物治疗。

警铃疗法:是利用尿床时尿液触发警铃的原理唤醒患儿,借此强化患儿的排尿-觉醒反射。但警铃疗法的效果一般要在治疗的2~3个月后才能看到,需要患儿家庭具有较高的治疗依从性。

药物治疗:包括去氨加压素、抗胆碱能药物、丙咪嗪、盐酸甲氯芬酯等。去氨加压素是目前多个国际儿童夜遗尿指南中的一线治疗方法(晨起首次尿比重检查有助于判断去氨加压素的疗效),可有效治愈大部分的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

值得注意的是,停药时逐渐减量可以降低复发率。但减药过程中一旦症状复发则需要返回上一级用药量继续治疗。合理的减药时间至少为3个月。

3.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可以有效减少患儿夜间尿床次数,且无创安全,对于伴有膀胱过度活动的患儿疗效较好,但其整体治愈率较低。

总结

对于5岁以后仍有频繁尿床者,应给以积极干预治疗。对于3~5岁之间频繁尿床的,及5岁及以上偶尔出现尿床者,但尚未达到诊断标准的,可先进行适当行为干预训练,切不可责罚。通常情况下,通过安慰、鼓励和指导孩子排尿,1/3夜间遗尿的儿童可自愈。

策划:春花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扫码立即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gkl.com/wadzz/127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