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脊柱裂 > 脊柱裂治疗 > 豫健科普宝妈看过来宝宝尿床是病吗 >
豫健科普宝妈看过来宝宝尿床是病吗
遗尿俗称尿床,通常是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能控制排尿。3岁以内的婴幼儿尿床是很常见的现象,这是因为宝宝脏腑功能还未健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到5岁以后,孩子各脏腑发育成熟,如果这个时候尿床的情况仍没有改善,就属于病态了,也就是得了遗尿症。
引起遗尿的原因,有些可能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尿道的炎症、隐性脊柱裂、癫痫等,患有糖尿病、尿崩症的孩子也会遗尿,因为这些孩子尿量多,尿的次数多,常会出现尿床。但是绝大多数儿童遗尿与以上疾病无关,是由于心理因素或其他因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遗传因素
本病的家族发病率很高。国外报道显示,74%的男孩和58%的女孩,其父母双方或单方有遗尿症的病史,提示遗传与本病有一定的联系。也就是说家长小时候有尿床的习惯,其孩子发生尿床的比例就高一些。
2.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
膀胱容量太小,容不下太多的尿液,晚上产生的尿液存不住了,就会尿床。正常孩子的膀胱容量大于毫升,如果小于毫升就容易出现尿床。
怎么知道孩子膀胱的容量小呢?
很简单,白天观察孩子在憋尿的情况下,尿量是否小于毫升。
3.膀胱功能不良
孩子膀胱功能发育不好,不能完全行使自主控制排尿的能力,就会出现应该排尿的时候没有力量排,应该储存尿液的时候又存不住,从而出现尿床。
4.睡眠过深
不少家长反映,遗尿的孩子夜间睡眠很深,不容易喊醒,即便唤醒之后也是迷迷糊糊的。由于睡眠过深,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故而发生反射性排尿,出现遗尿。
5.心理因素
亲人的突然死伤,父母吵闹离异,与父母长期隔离、黑夜恐惧受惊,均可导致孩子遗尿。
有些孩子没有养成控制小便的习惯和能力,一出现尿床便受到家长的责备和打骂,长期处于过度紧张中,每天晚上睡前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再次尿床,继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种情况不但可使以往有控制小便能力的孩子重新发生遗尿,还可使少数孩子在发生遗尿后逐渐形成习惯,有些甚至长大成人后仍无法改变。
6.排尿习惯训练不良
有的母亲给孩子使用尿布时间过长,以至于孩子自幼就没有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
有的母亲训练幼儿的方法不对,夜间把幼儿唤醒后,让他坐在便盆上边玩边排尿,最后也没有看看是否已经排尿,就把孩子抱上床。这样的训练,使幼儿不能把排尿与坐便盆联系在一起,构成条件反射。
还有的母亲常在晚上把孩子弄醒,强迫排尿,不管孩子如何挣扎哭闹,只要没有排尿,就不让孩子离开便盆。这样就会使幼儿对排尿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同样不利于培养规律的排尿习惯。
文中知识参考自中医治未病指导丛书《治未病呵护柔嫩的幼芽》,总主编郑玉玲,分册主编王勇,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书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