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脊柱裂 > 脊柱裂饮食 > 颈椎转不过去,胳膊举不起来,是什么鬼在作 >
颈椎转不过去,胳膊举不起来,是什么鬼在作
春色宜人,最近颈椎功能障碍的人可不少,睡一觉起来脖子就转不过去了。今天就来聊聊颈肩部位肌肉的功能评估,
有不对之处,烦请指正,喵喵一定努力改正
先说明,今天的内容会有一些专业名词,可能非常适合从事健身教练,康复师,推拿治疗师,等,当然你说我啥也基础都没学过,就是对解锁人体动力学密码有兴趣,怎么颈椎就莫名其妙的转不过去了呢?那身为推拿治疗师的我是举双手双脚支持你,毕竟给懂得一些基础医学知识的患者治疗真的是简单,直接,疗效好,因为他们知道病情的基本发展原理,不是一蹴而就,伤口流血了,止血可以很快,但伤口愈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不过我还是觉得路漫漫其修远兮啊,尤其是遇到因为工作不慎扭伤了腰的人,治疗结束后,高高兴兴地爬起来跟我说现在可以动了,不痛了,然后我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太得意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需要养两天,才可以干重活,结果第二天感觉没啥子事,就继续去搬砖了,呵呵,第二天还没过完呢,就又直不起腰的来找我,我太难了!
说回正文
想要判断关节活动是否有障碍?先来了解一下,大多数人关节正常活动度参考值。
1)颈部:先置于中立位,颈部活动度为:前屈35~45°,后伸35~45°,左右侧屈各45°左右旋转各60~80°。
(2)腰部:采取直立,腰伸直自然体位,其活动度为:前屈90°,后伸30°,左右侧屈各30,左右旋转各30°。
(3)肩关节:先置于中立位,其活动度为:前屈90°,后伸45°,外展90°,内收40°,内旋80°,外旋30°,上举90°。
(4)肘关节:先置于中立位,其活动度为:屈曲°,过伸0~10°,旋前80~90°,旋后80°~90°。
(5)腕关节与手:腕关节先置于中立位。其活动度为:背伸35~60°掌屈50°~60°,桡偏25°~30°,尺偏30°~40°。
掌指关节先置于中立位,其活动度为:掌指关节屈曲60~90°,伸直为0°近节指间关节屈曲90°,伸直0°;远节指间关节屈曲60~90°,伸直0°。
掌拇关节先置于中立位,其活动度为:掌侧外展70°;对掌,注意拇指横越手掌之程度;屈曲,掌拇关节20-50°,指间关节90°;内收,伸直位与食指桡侧并拢。
(6)髋关节:先置于中立位,其关节活动度为;屈曲°(仰卧位屈膝屈髋),后伸40°(俯卧位后伸),外展30~45°,内收20~30°,内旋40~50°(屈膝90°位),外旋40~50°(屈膝90°位)
(7)膝关节:先置于中立位,其活动度为:屈曲°,伸直0°(可超伸10°),当膝关节屈曲时内旋约10°,外旋20°。
(8)踝,足部:踝关节先置于中立位,其活动度为:背伸20~30°,跖屈40-50°;跟距关节内翻30°,外翻30-35°;跖趾关节背伸约45°,跖屈约30~40°。
说到这里,喵喵倒是有一个问题想请各位一起讨论下,在你们心中如何区分正常与异常呢?其实在每个学科里都有着一套基本的正常与异常的参考值,如心理学、经济学,就连浩瀚的宇宙学也不例外,刘慈欣,《三体》最后陈星留下的五公斤,是否会让宇宙发现,少了这五公斤就不毁灭了呢,扯远了
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是想说明,我们在看待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人病情的好坏,主要是判断本体的自身感受结合现状在做方案,比如一个经济学家知道市场的正常规律和异常变化,如果不结合当下的市场经济,只是参考过去的历史规律,那他一定亏得很惨。
而一个医生不考虑患者身体本身的症状是否难受,仅凭检查结果就做治疗,那也不是一个好医生,比如有的患者确诊先天性脊柱侧弯,但他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哦,你如果强行矫正。就很有可能打破他的平衡,反而会出现不适症状,芒格再讲多元化思维时,提过一句话,你手里拿着锤子就看什么都像钉子,所以,打好基础,学会思辨,不要看到一个问题,就拿锤子敲一下,尊重自然整体观念,也不要没什么问题,就死命的造我们的身体,居安思危,未病先防,才活得好哦。好了,下面进入难啃也要啃的肌肉所在位置与功能,这样才可以找到导致颈椎不能侧转,胳膊举不起来的小鬼。
肌肉功能解剖
肩颈部肌肉单独记忆很容易混淆,最好分组记忆,脖子肌肉可分为前部肌群,双侧部肌群,后部肌群。重点掌握我们手能够触及到的肌肉,这些是手法操作治疗的核心,而深层不太好触及的肌肉则是功能训练不可忽视的重点,它们可是颈椎关节的主要稳定肌群
常见颈部肌肉
浅层后方肌肉:斜方肌、提肩胛肌、头夹肌、颈夹肌;
深层后方肌肉包括多裂肌、头后直大肌、下头斜肌、上头斜肌;
浅层前方肌肉包括胸锁乳突肌、斜角肌;
深层前方肌肉包括头前直大肌、头前直小肌、外头直肌
重点手法治疗
浅层后方
(1)斜方肌
斜方肌是位于颈背部后侧浅层肌肉,并根据其肌纤维走向分成上、中、下三部分。
起自上项线、枕外隆突、项韧带和全部胸椎棘突,肌纤维向外侧集中,止于锁骨的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肩胛骨固定时,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面转向对侧;两侧肌同时收缩时,可使头后仰。
上部肌束收缩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收缩使肩胛骨下降,全肌收缩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上束纤维——上举及外旋肩胛骨,协助头部后仰,侧屈及旋转。
中束纤维——内收(缩回)肩胛骨。
下束纤维——下压肩胛骨,远固定时,一侧肌纤维收缩,是头向同侧屈和对侧旋转,两侧收缩,使脊柱伸。
(2)肩胛提肌
位于颈项两侧,肌肉向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深侧,下部位于斜方肌的深面,为一对带状长肌,起自1~4颈椎的横突,肌纤维斜向后外下行,止于肩胛骨上角和肩胛骨脊柱缘的上部。有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骨下回旋的作用。是颈椎负担很重的一块肌肉。
作用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和轻度回旋;两侧收缩,使颈伸展。
3()头夹肌、颈夹肌
夹肌位于颈部,被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和胸锁乳突肌覆盖,为一不规则的三角形阔肌,依其部位不同,又分为头夹肌和颈夹肌。头夹肌和颈夹肌是转动头和伸展颈部的肌肉,与多种头痛有关。起点:头夹肌:颈韧带的下部,第七节颈椎的脊突和上三或上四节胸椎的脊突。颈夹肌:第三到第六胸椎的脊突。止点:头夹肌:颞骨乳突后侧。上项线的外侧,胸锁骨突肌的附着点深处。颈夹肌:上二或上三颈椎的横突后结节。
功能:
1.这些肌肉伸展颈部并使头向同侧转动。
2.单侧收缩,头转向同侧。
3.两侧同时收缩,头向后仰。
浅层侧前方
(1)胸锁乳突肌
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二头会合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的乳突。[1]该肌行向上后外方,止于乳突外面及上项线外侧1/3。由副神经及第2~4颈神经前支支配。
功能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收缩,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后面使头伸,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前面使头屈。上固定时,上提胸廓,助吸气。
(2)斜角肌
颈每侧三块,按位置排列命名为前、中、后斜角肌,均起自颈椎横突,纤维斜向外下,分别止于第一、第二肋骨。
1、前斜角肌,起于第3-6颈椎横突前结节
止于第1肋骨的上缘里面,功能,颈同侧屈,对侧旋,前屈,上提第1肋骨
2、中斜角肌,起于第2至第7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1肋骨上缘外面,功能,颈同侧屈,对侧旋,前屈,上提第1肋骨,
3、后斜角肌,起于第5、6、7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2肋骨外侧,功能颈同侧屈,对侧旋,前屈,上提第2肋骨
深层椎前后肌,重点加强功能训练
(1)颈长肌
1、垂直部:
起点:第5颈椎到第3胸椎的椎体前侧
止点:第2~4颈椎体的前面
2、上外侧部:
起点:3-5颈椎横突前结节
止点:寰椎前结节的前面侧面
3、下外侧部:
起点:第5颈椎到第3胸椎的椎体
止点:5-6颈横突前结节
功能:双侧收缩:颈前屈。单侧收缩:颈侧屈。
(2)头长肌
起点:第3~6颈椎横突前结节
止点:枕骨底部下面
功能:双侧收缩:头前屈。单侧收缩:侧屈
(3)头前直肌
起点:寰椎侧块的前面及椎横突根部
止点:枕大孔前方的枕骨底部
功能:头屈及转头
(4)头外侧直肌
起点:寰椎横突根
止点:枕骨底部外侧部
功能:使头侧倾
深层后侧
(1)头后大直肌:
起点:第2颈椎棘突
止点:枕骨项线的外侧部
功能: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2)头后小直肌:
起点:寰椎后结节
止点:下项线内侧
功能: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3)头上斜肌:
起点:寰椎横突
止点:下项线上方的外侧部
功能: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对侧,使寰枢关节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4)头下斜肌:
起点:第2颈椎棘突
止点:寰椎横突
功能:使头向同侧旋转并侧屈
(5)颈半棘肌:
起点:上部5~6个胸横突
止点:第2~5颈椎棘突
功能:脊柱(颈部)伸展,侧屈,
(6)头半棘肌:
起点:上部6~7个胸,横突尖端,及第4~6颈椎关节突,有时也起止第7颈椎和第1胸椎的棘突
止点:枕骨上下项线间的内侧部,
(7)多裂肌
起点:骶骨背面,骶髂后韧带,腰椎乳突,胸椎横突,下部4个颈椎关节突
止点:棘突(浅层纤维跨越3~4个椎骨。中层纤维跨越2~3个椎骨。深层止于相邻的椎骨的棘突)
功能:辅助脊柱的伸展,侧屈,旋转,骨盆的伸展,侧方移动
(8)回旋肌
起止点:各始于1个椎体横突,止于其起始椎骨上1个椎骨棘突的根部
功能:辅助脊柱的旋转,伸直。
(9)棘间肌
起止点:相邻椎骨的棘突间
功能:辅助伸展脊柱
(10)横突间肌
起止点:相邻椎骨的横突间
功能:辅助脊柱的旋侧屈
以免文章过于永长,记忆混乱,引起胳膊不能上举的肌肉细节下篇再说,
至于胳膊不能上举
跟你举起的高度与角度有关,如果你是侧向举起,主要是三角肌中束,如果是前平举,三角肌前束与中束参与发力,当前平举的角度超过约90°时,胸大肌的上束也会有参与。
胳膊外展主动肌
0~15度,冈上肌
15~90度,三角肌
90度~度,前锯肌
冈上肌是启动肌,如果冈上肌受损即使三角肌完好也不能上抬
聪明的你有没有Gat到哪些肌肉出问题会影响脖子侧转,胳膊上举呢?
最后来点肌肉评估与检查的加餐,
在评估肌肉的功能时
我们经常会遇到两个名词
就是肌力和肌张力。
那么什么是肌力,
什么又是肌张力呢……
肌力是指人体作出最大程度的自主收缩时,所产生力量的峰值。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量度肌力,一般以个人能够把所承受的最高重量,重复提起多少次为准,英文称为RepetitionMaximum(简称RM)。举个例子:1RM代表能够提起可受承的最高重量1次;10RM代表能提起10次。
肌肉耐力是指肌肉持续以若干力度收缩一段时间的能力。量度耐力,一般以运动项目如:杠铃推举、仰卧起坐、掌上压等运动中,所能够完成的重复次数作准。
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长度,而耐力的大小则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缩的能量有关。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1)肌力评估与检查
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几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功能性肌力检查。
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3种标准:Lovett分级、M.R.C.分级、Kendall百分比。
器械肌力检查下又分:等长肌力测试、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测定。
(一)手法检查与MMT(ManualMuscleTesting)六级标准衡量
这种检查方法为目前最常用,衡量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所认可。
1.检查方法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注意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1)上肢肌力:
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
(2)下肢肌力:
仰卧位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踝关节肌肉力量。
(2)评定标准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1级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4级能作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
5级肌力正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