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科联考学习第三期病理学

第七章环境和营养性疾病

第一节环境污染和职业暴露

1.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在其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人类社会自身自净能力的化学物质或能量,造成大气、水、噪声及放射性污染,对人类的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2.职业暴露:是指人类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自身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

二、职业及环境暴露性污染

1.有机溶剂:苯、甲醛、氯仿等等

2.塑料、橡胶及高分子聚合物

3.金属元素:①铅:1.铅中毒性脑病2.胃肠道周围神经病变3.周围运动神经损害4.铅线。

②汞:汞中毒影响小脑功能及肾脏的损害

③砷:中枢神经麻痹、手掌过度角化及皮肤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④镉:镉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对呼吸系统、肾脏和骨骼具有毒性作用。

4.非金属元素:①氟:摄入过多氟可出现氟斑牙和氟骨症

②碘:摄入不足引起脑发育障碍,摄入过多引起甲状腺肿。

第二节个人暴露——成瘾及其相关疾病

一、吸烟

1.吸烟与心血管疾病

2.吸烟与肺癌

3.吸烟与其他疾病

二、酒精中毒

(一)酒精中毒的类型

1.急性酒精中毒

2.慢性酒精中毒

(二)酒精对器官和组织的作用

1.消化系统

2神经系统

3.心血管系统

4.其他系统

5.胎儿酒精综合征

6.多器官功能衰竭

三、治疗性药物损伤

1.激素代替疗法

2.口服避孕药

四、药物滥用

1.阿片类物质

2.可卡因

3.苯丙胺类

4.致幻剂

第三节营养性疾病

1.营养性疾病:是指因营养供给过多、不足或比例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可由不平衡膳食引起,或与遗传、体质、及其它疾病引起的代谢功能异常有关。

一、肥胖症

1.肥胖症:是最常见的过营养性疾病,是指人体脂肪过度储存,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

2.BMI=体重(kg)/身高(m)2,正常BMI值为18.5-23.9

二、营养不良

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2.维生素缺乏症

一、与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基因异常

(一)蛋白质编码基因突变

点突变、移码突变、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突变

(二)非基因突变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改变

扩增、缺失、异位

(三)非编码RNA异常

1、点突变(pointmutation)是指DNA链中一个碱基对被另一个碱基对替换。

2、移码突变(frame-shiftmutation)是指在DNA编码顺序中插入或缺失一个或两个碱基对,造成这一位置之后的一系列基因发生移位错误,其编码的氨基酸种类和顺序发生改变,影响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二、遗传性疾病的类型

(一)单基因病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完全显性遗传、不完全显性遗传、延迟显性遗传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X连锁遗传

(二)多基因病

多基因病特点

1.发病率高、病情复杂;

2.家族聚集倾向;

3.多个基因微效累加并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致病。

(三)染色体病

1.染色体数目异常

整倍体改变、非整倍体改变

2.染色体结构异常

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臂染色体、环状染色体

(四)其他遗传病

1.线粒体病

母系遗传,能量依赖程度较高的组织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骨骼肌、心肌、肝和肾脏等受其影响。

2.遗传印记区改变引起的疾病

受精卵形成期,来源于父亲或母亲的等位基因通过甲基化修饰而失活(印记)。印记区等位基因丢失可导致疾病或肿瘤。

三、遗传性疾病的特征

1.在亲代和子代之间垂直传递

2.先天性和终身性

3.家族聚集性

4.在亲代和子代按一定比例出现

四、儿童疾病

1、出生缺陷(birthdefect)也称先天畸形(congenitalmalformation),是患儿出生时在外形或体内形成的可识别的结构或功能缺陷。但心脏缺陷或肾脏异常可能在几年后才被发现。

2、儿童常见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

病名——原发部位

白血病——骨髓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前纵膈、回盲部、腹腔淋巴结、外周淋巴结

霍奇金淋巴瘤——外周淋巴结、中纵膈

神经母细胞瘤——肾上腺、脊柱两侧交感神经链

肾母细胞瘤——肾

骨肉瘤——长骨干骺端

尤文肉瘤——四肢骨、躯干骨、软组织

横纹肌肉瘤——泌尿生殖道、颌面部软组织、肢体

生殖细胞肿瘤——睾丸、卵巢、骶尾部、盆腔、纵膈、松果体

1.反密码子摆动性的生物学意义是()。

A.维持生物表型稳定

B.有利于遗传变异

C.生物通用性

D.遗传特异性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遗传性肿瘤的是()。

A.纤维瘤病

B.神经纤维瘤病

C.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D.Li-Fraumeni综合征

3.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是()。

A.Bloom综合征

B.着色性干皮病

C.Fanconi贫血

D.神经纤维瘤病I型

E.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

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诱因不包括哪项?()

A.高渗溶液喂养

B.免疫力低下

C.肠道菌群失调

D.炎症介质

5.脾切除对下列哪种疾病的治疗最有效?()

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C.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D.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6.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最多见的部位是()。

A.股骨下段

B.掌骨

C.髂骨

D.胫骨下端

7.胎儿在妊娠多少周前出生称为早产?()

A.37

B.38

C.39

D.40

8.下列关于急性骨髓炎临床表现的叙述,错误的是()。

A.高热

B.无明显压痛区

C.干骺端疼痛剧烈

D.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9.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

A.腹痛、发热、黄疸

B.腹痛、脓血便、发热

C.腹痛、血便、里急后重

D.腹痛、血便、腹部肿块

E.血便、腹部肿块、发热

10.患儿2岁,其母在牵拉患儿双手做游戏时,患儿突然大哭,诉左上肢疼痛,其左上肢屈曲,不肯用该手取物。患儿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肩关节脱位

B.肘关节脱位

C.桡骨小头半脱位

D.腕关节脱位

11.围产期感染途径不包括()。

A.血液感染

B.胎盘感染

C.宫颈感染

D.病原体上行感染

12.目前单独应用化疗治疗效果最佳的肿瘤是()。

A.霍奇金淋巴癌

B.乳腺癌

C.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粒细胞白血病

13.遗传病的最基本特征是()。

A.家族性

B.先天性

C.终身性

D.遗传物质的改变

14.婴儿出生时就表现出来的疾病称为()。

A.遗传病

B.先天性疾病

C.先天畸形

D.家族性疾病

E.后天性疾病

1、A2、A3、D4、B5、B6、A7、A8、B9、D10、C11、A12、C13、D14、B

第一节甲状腺疾病(一般考点)

一、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本质是利用障碍!不会导致甲亢)

  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亦称单纯性甲状腺肿,是由于缺碘使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促甲状腺素(TSH)分泌增多,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滤泡内胶质堆积而使甲状腺肿大。一般不伴甲状腺功能亢进。本型甲状腺肿常常是地方性分布,又称地方性甲状腺肿。

病理变化根据非毒性甲状腺肿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病变特点,一般分为三个时期。

(一)增生期又称弥漫性增生性甲状腺肿。肉眼观: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中度增大,一般不超过g(正常20~40g),表面光滑;光镜下:滤泡上皮增生呈立方或低柱状,伴小滤泡和小假乳头形成,胶质较少,间质充血。甲状腺功能无明显改变。

(二)胶质贮积期又称弥漫性胶样甲状腺肿。因长期持续缺碘,胶质大量贮积。肉眼观: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显著增大,重约~30%,有的可达g以上,表面光滑,切面呈淡褐或棕褐色,半透明胶冻状;光镜下:部分上皮增生,可有小滤泡或假乳头形成,大部分滤泡上皮复旧变扁平,滤泡腔高度扩大,腔内大量胶质贮积。

(三)结节期又称结节性甲状腺肿,本病后期滤泡上皮局灶性增生、复旧或萎缩不一致,分布不均,形成结节。肉眼观:甲状腺呈不对称结节状增大,结节大小不一,有的结节境界清楚,多无完整包膜,切面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钙化和瘢痕形成;光镜下:部分滤泡上皮呈柱状或乳头样增生,小滤泡形成;部分上皮复旧或萎缩,胶质贮积;间质纤维组织增生、间隔包绕形成大小不一的结节状病灶。

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本质是甲状腺素过多!必然导致甲亢。)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指血中甲状腺素过多,作用于全身各组织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统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由于约有1/3患者有眼球突出,故又称为突眼性甲状腺肿,也有人将毒性甲状腺肿称之为Graves病或Basedow病。

三、甲状腺功能低下

甲状腺功能低下是甲状腺素合成和释放减少或缺乏而出现的综合征。根据年龄不同可表现为克汀病或粘液水肿。

  (一)克汀病或呆小症

  主要由于地方性缺碘,在胎儿和婴儿期从母体获得或合成甲状腺素不足或缺乏,导致生长发育障碍,表现为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表情痴呆、愚钝颜貌,骨形成及成熟障碍,四肢短小,形成侏儒。

  (二)粘液水肿

  由于甲状腺功能低下,组织间质内出现大量类粘液(氨基多糖)积聚。

四、甲状腺炎

  甲状腺炎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一)亚急性甲状腺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等。是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巨细胞性或肉芽肿性炎症。

 肉眼观:甲状腺呈不均匀结节状轻--中度增大,质实,橡皮样。切面病变呈灰白或淡黄色,可见坏死或瘢痕,常与周围组织有粘连,

 镜下:病变呈灶性分布,范围大小不一,发展不一致,部分滤泡被破坏,胶质外溢,引起类似结核结节的肉芽肿形成,并有多量的中性粒细胞及不等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可形成微小脓肿,伴异物巨细胞反应,但无干酪样坏死。愈复期巨噬细胞消失,滤泡上皮细胞再生、间质纤维化、瘢痕形成。   

(二)慢性甲状腺炎

1.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亦称桥本甲状腺炎或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理变化肉眼观: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肿大,稍呈结节状,质较韧,被膜轻度增厚,但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切面呈分叶状,色灰白或灰黄。镜下:甲状腺实质组织广泛破坏、萎缩,大量淋巴细胞及不等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淋巴小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有时可出现多核巨细胞。   

2.纤维性甲状腺炎:又称Riedel甲状腺肿或慢性木样甲状腺炎,原因不明,罕见。(1)甲状腺不对称性肿大,质地如铁样坚硬。(2)肿大的甲状腺与周围组织粘连,可损伤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呼吸和吞咽困难。(3)甲状腺功能减退。 

二、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发生的肿瘤和瘤样病变种类较多,组织学分类也不一致,现就常见的甲状腺肿瘤进行简要介绍。

(一)甲状腺腺瘤是甲状腺滤泡上皮发生的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往往在无意中发现,中青年女性多见。肿瘤生长缓慢,随吞咽活动而上下移动。肉眼观:多为单发,圆或类圆形,有完整的包膜,常压迫周围组织,直径一般3~5cm,切面多为实性,色暗红或棕黄,可并发出血、囊性变、钙化和纤维化。

(二)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要点:

①前者常为多发结节、无完整包膜;后者一般单发,有完整包膜。

②前者滤泡大小不一致,一般比正常的大;后者则相反。

③前者周围甲状腺组织无压迫现象,邻近的甲状腺内与结节内有相似病变;后者周围甲状腺有压迫现象,周围和邻近处甲状腺组织均正常

(二)甲状腺癌是一种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甲状腺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如下:

1.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青少年女性多见,约为男性的3倍,肿瘤生长慢,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10年存活率达80%以上,肿瘤大小和是否有远处转移与生存率有关,而是否有局部淋巴结转移与生存率无关,但局部淋巴结转移较早。肉眼观:肿瘤一般呈圆形,直径约2~3cm,无包膜,质地较硬,切面灰白,部分病例有囊形成,囊内可见乳头,故称为乳头状囊腺癌,肿瘤常伴有出血、坏死、纤维化和钙化。光镜下:乳头分支多,乳头中心有纤维血管间质,间质内常见呈同心圆状的钙化小体,即砂粒体,有助于诊断。乳头上皮可呈单层或多层,癌细胞可分化程度不一,核染色质少,常呈透明或毛玻璃状,无核仁。乳头状癌有时以微小癌出现,癌直径小于1cm,临床又称之为“隐匿性癌”。多在尸检中或因其他疾病进行甲状腺切除时发现或因颈部淋巴结转移才被注意。甲状腺微小癌预后较好,远处转移也少见。

2.滤泡癌一般比乳头状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较常见,仅次于甲状腺乳头状癌而居第2位。多发于40岁以上女性,早期易血道转移,癌组织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时可引起相应的症状。肉眼观:结节状,包膜不完整,境界较清楚,切面灰白、质软。

3.髓样癌又称C细胞癌是由滤泡旁细胞(即C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属于AUPD瘤。肉眼观:单发或多发,可有假包膜,直径约1—11cm,切面灰白或黄褐色,质实而软。镜下:瘤细胞圆形或多角、梭形,核圆或卵圆,核仁不明显。瘤细胞呈实体片巢状或乳头状、滤泡状排列,间质内常有淀粉样物质沉着(可能与降钙素分泌有关)。

4.未分化癌未分化癌:又称间变性癌或肉瘤样癌,较少见,预后最差!。肉眼观:肿块较大,病变不规则,无包膜,广泛浸润、破坏,切面灰白,常有出血、坏死。镜下:癌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深浅不一,核分裂象多。   

第二节胰岛疾病(一般考点)

成人胰岛内主要由四种内分泌细胞组成:①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约占15%~25%;②B细胞:分泌胰岛素,约占60%~70%;③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约占5%~10%;④PP细胞:分泌胰多肽,约占2%。此外,在胚胎和新生儿胰腺内及胰腺导管黏膜内还有分泌促胃泌液素的G细胞等。胰腺的各种内分泌细胞可以增生或形成肿瘤,可引起有关激素的过多分泌和功能亢进;也可以变性、萎缩,引起有关激素(如胰岛素)分泌不足和功能低下。一、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本身存在结构上的缺陷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疾病。

病理变化:

1.胰岛病变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病变不同。1型糖尿病早期为非特异性胰岛炎,继而胰岛B细胞颗粒脱失、空泡变性、坏死、消失,胰岛变小、数目减少,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2型糖尿病早期病变不明显,后期B细胞减少,常见胰岛淀粉样变性。

2.血管病变糖尿病病人从毛细血管到大中动脉均可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且病变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发病早、病变严重。毛细血管和细、小动脉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明显增厚,有的比正常厚几倍乃至十几倍,血管壁增厚、玻璃样变性、变硬,血压增高;有的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变性和脂肪变性,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有的可有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导致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相应组织或器官缺血、功能障碍和病变。电镜下: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高度增厚,有绒毛样突起,突向管腔,内皮细胞间连结增宽,可见窗孔形成,内皮细胞饮液小泡增加,有的管壁有纤维素样坏死,有的地方有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

大、中动脉有动脉粥样硬化或中层钙化,粥样硬化病变程度重。临床表现为主动脉、冠状动脉、下肢动脉、脑动脉和其他脏器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萎缩、肢体坏疽等。

3.肾脏病变①肾脏体积增大:由于糖尿病早期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导致早期肾脏体积增大,通过治疗可恢复正常;②结节性肾小球硬化: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内有结节状玻璃样物质沉积,结节增大可使毛细血管腔阻塞;③弥漫性肾小球硬化:约见于75%的病人,同样在肾小球内有玻璃样物质沉积,分布弥漫。主要损害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系膜,肾小球基底膜普遍增厚,毛细血管腔变窄或完全闭塞,最终导致肾小球缺血和玻璃样变性;④肾小管一间质性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颗粒样和空泡样变性(属退行性变),晚期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病变包括纤维化、水肿和白细胞浸润;⑤血管损害:糖尿病累及所有的肾血管,多数损害的是肾动脉,引起动脉硬化,特别是入球和出球小动脉硬化。至于肾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动脉粥样硬化,在糖尿病人要比同龄的糖尿病人出现得更早更常见;⑥肾乳头坏死:常见于糖尿病人患急性肾盂肾炎时,肾乳头坏死是缺血并感染所致。

4.视网膜病变早期表现为微小动脉瘤和视网膜小静脉扩张,继而渗出、水肿、微血栓形成、出血等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还可因血管病变引起缺氧,刺激纤维组织增生、新生血管形成等增生性视网膜性病变;视网膜病变可造成白内障或失明。

5.神经系统病变周围神经可因血管病变引起缺血性损伤或症状,如肢体疼痛、麻木、感觉丧失、肌肉麻痹等,脑细胞也可发生广泛变性。

6.其他组织或器官病变可出现皮肤黄色瘤、肝脂肪变和糖原沉积、骨质疏松、糖尿病性外阴炎及化脓性和真菌性感染等。

二、胰岛细胞瘤

胰岛细胞瘤又称胰岛细胞腺瘤。好发部位依次为胰尾、体、头部,异位胰腺也可发生。常见于20~50岁。肉眼观:肿瘤多为单个,体积较小,约1~5cm或更大,可重达g,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楚,包膜完整或不完整,色浅灰红或暗红,质软、均质,可继发纤维组织增生、钙化、淀粉或黏液样变性和囊性变。光镜下:瘤细胞排列形式多样,有的呈岛片状排列(似巨大的胰岛)或团块状,有的呈脑回状、梁状、索带状、腺泡和腺管状或呈菊形团样结构,还可呈实性、弥漫、不规则排列及各种结构混合或单独排列。其间为毛细血管,可见多少不等的胶原纤维分隔瘤组织,并可见黏液、淀粉样变性、钙化等继发改变。瘤细胞形似胰岛细胞,呈小圆形、短梭形或多角形,形态较一致,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短梭形,染色质细颗粒状,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少见,偶见巨核细胞。胰岛细胞瘤多数具有分泌功能,已知的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有6种,即胰岛素瘤、促胃液素瘤、高血糖素瘤、生长抑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和胰多肽瘤。胰岛细胞瘤在HE染色切片上不能区别细胞种类,常需特殊染色、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加以鉴别

习题

1、哪一种甲状腺肿瘤恶性度最低:

A、未分化癌

B、巨细胞癌

C、乳头状癌

D、滤泡性癌

E、髓样癌

2、砂粒体见于何种肿瘤或疾病: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甲状腺乳头状癌

C、结节性甲状腺肿

D、甲状腺滤泡性癌

E、甲状腺髓样癌

3、血中降钙素升高见于何病

A、毒性甲状腺肿

B、甲状腺胚胎性腺瘤

C、甲状腺乳头状癌

D、甲状腺未分化癌

E、甲状腺髓样癌

4、突眼性甲状腺肿属于

A、胶性甲状腺肿

B、毒性甲状腺肿

C、结节性甲状腺肿

D、单纯性甲状腺肿

E、淋巴细胞性甲状腺肿

5、结节性甲状腺肿属于哪一种甲状腺疾病:

A、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B、肉芽肿性甲状腺炎

C、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D、淋巴细胞甲状腺肿

E、Riedel甲状腺肿

6、哪项不是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特点:

A、肿块包膜完整

B、结节大小不一致

C、常伴出血囊性变

D、结节多发性、常双侧性

E、瘤旁甲状腺无挤压现象

7、甲状腺髓样癌的镜下特征要除外:

A、细胞内见神经分泌颗粒

B、间质内常有淀粉样物质沉着

C、瘤细胞呈实体片巢状

D、浆内见嗜酸性颗粒

E、癌细胞大小很不一致

8、毛玻璃状细胞核常出现于哪种甲状腺肿瘤:

A、髓样癌

B、滤泡性癌

C、乳头状癌

D、未分化癌

E、非典型腺瘤

9、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叫做:

A、亚急性甲状腺炎

B、弥漫性甲状腺肿

C、桥本甲状腺炎

D、纤维性甲状腺炎

E、肉芽肿性甲状腺炎

10、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病理改变要除外:

A、间质血管丰富、充血

B、甲状腺弥漫增大

C、滤泡上皮呈高柱状,有的呈乳头状增生

D、淋巴滤泡形成

E、滤泡上皮由于功能改变而呈不典型增生

11、诊断甲状腺滤泡性癌,镜下的改变要除外:

A、有包膜侵犯

B、有血管侵犯

C、可有嗜酸性癌细胞构

D、癌细胞异型性明显

E、常见砂粒体

1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下列哪项要除外:

A、部分病人伴有突眼症状

B、患者基础代谢增高,体重增加

C、滤泡上皮增生,形成乳头状突起

D、许多患者血中找到LATS

E、目前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

13、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又称Ⅱ型糖尿病

B、成年发病,起病缓慢

C、肥胖者多见,不易出现酮症

D、占糖尿病的10%

E、一般可以不依赖胰岛素治疗

14、在垂体腺瘤的形态学分类中,以哪种类型最多见?

A、嫌色细胞腺瘤

B、嗜碱细胞腺瘤

C、嗜酸细胞腺瘤

D、混合细胞腺瘤

E、以上都不是

15、90%的嗜铬细胞瘤来自:

A、肾上腺皮质

B、甲状腺C细胞

C、肾上腺髓质

D、胰岛细胞

E、膀胱

1、C2、B3、E4、B5、C6、A7、E8、C9、C10、E11、E12、B13、D14、A15、C

第十二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一、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

宫颈鳞状上皮不同程度被异型增生的细胞取代。异型增生的细胞从鳞状上皮基底层开始,逐渐向表层发展,若上皮全层被异型细胞所代替,则为原位癌。将子宫颈上皮从鳞状上皮异型增生到原位癌这一连续发展的过程统称为CIN。根据异型增生的程度,CIN分为I、II、1级。

CINI级(宫颈上皮轻度异型增生):异型细胞局限于上皮层的下1/3。

CINⅡ级(宫颈上皮中度异型增生):异型细胞占上皮层的12-2/3;异型性较I级明显。

CINⅢ级(宫颈上皮重度异型增生及原位癌);:异型细胞超过上皮层的2/3者,但尚未突破基底膜:异型性较II级明显。

目前多采用二级分类法:CINI归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SIL),约一半以上可以自愈;CINⅡ和CINⅢ归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SIL).其中CINⅢ在10年内发展为浸润癌的几率高达20%。

二、宫颈癌

1.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2.病因:病毒感染近年受到重视,特别是高危型HPV(16、18、31、33亚型)感染与宫颈癌发病密切相关。

3.好发部位:宫颈鳞柱上皮交界处(移行带)。4.组织学类型(镜下):

(1)鳞状细胞癌(80%)

早期浸润癌:癌细胞突破基底膜浸润到基底膜下间质内,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5mm,浸润宽度不超过7mm。

浸润癌:癌细胞突破基底膜浸润到间质内,浸润深度超过基底膜下5mm或浸润宽度超过7mm。

(2)腺癌(15%)。

5.转移途径:淋巴道转移为最重要、最多见的转移途径;少数晚期患者可血道转移至肺、骨及肝。三、子宫内膜增生症

1.雌激素水平增高引起的子官内膜(包括腺体或间质)增生。

2.病因:卵巢雌激素分泌过多,孕酮缺乏。3.病理变化:

(1)单纯型增生:约1%可发展为内膜腺癌。(2)复杂型增生:约3%可发展为内膜腺癌。(3)异型增生:1/3在5年内癌变。

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复杂型增生异型增生→癌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四、子宫内膜异位症

1.子宫内膜成分(包括腺体和间质)出现于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

2.子宫内膜可以异位到子宫以外的其他部位,如卵巢(最常见,占80%)、其次子宫阔韧带、直肠阴道陷窝、腹部手术疤痕等。异位到卵巢的子官内膜,随月经周期的改变,反复出血,在局部聚集形成充满咖啡色液体(陈旧性出血)的囊腔,称巧克力囊肿。

3.子宫内膜也可异位到子宫肌层,异位的子宫内膜距子宫内膜基底层下2mm以上,称为子宫腺肌症。

五、滋养层细胞肿瘤

起源于胎盘绒毛滋养层细胞的-组肿瘤,共同特点:滋养层细胞异常增生,血及尿中hCG↑。

(一)葡萄胎

又称水泡状胎块,是胎盘绒毛的一种良性病变。

1.肉眼:高度水肿的绒毛形成许多壁薄、透亮、内含清亮液体的囊泡,大小不等,有蒂相连,形似葡萄,而得名。

2.镜下:

(1)绒毛肿大,间质高度水肿;

(2)绒毛间质血管消失,或见无功能血管;(3)滋养层细胞增生,轻度异型性。

(二)侵蚀性葡萄胎

1.介于葡萄胎和绒毛膜癌之间的交界性肿瘤;2.高度水肿的绒毛浸润子宫肌层。

侵蚀性葡萄胎与葡萄胎的共同点:有绒毛形成:与葡萄胎的不同点:水泡状绒毛侵人子宫肌层。

(三)绒毛膜癌(绒癌)

1.滋养层细胞发生的高度恶性肿瘤;2.不形成绒毛结构;

3.高度异型的滋养层细胞浸润到肌层;

4.癌组织内无间质,无血管,肿瘤细胞靠侵蚀宿主血管获取营养,故出血坏死明显。5.早期易发生血道转移,以肺最常见。

绒毛膜癌与侵蚀性葡萄胎的共同点:肿瘤细胞侵人肌层:与侵蚀性葡萄胎的不同:无绒毛结构形成:

六、子宫内膜癌

1.子宫内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2类型:

(1)I型子宫内膜癌

①组织学类型多为子官内膜样腺癌:②多数与雌激素长期持续作用有关;

③分子遗传学改变:与PTEN基因突变有关。(2)I型子宫内膜癌

①组织学类型多为子宫浆液性癌和透明细胞癌。②与雌激素水平和子宫内膜的增生无关;

③多发生在非活动性或萎缩的子宫内膜基础上。

3.组织学类型:以腺癌多见,其中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癌最多见。

4.扩散:子宫内膜腺癌以直接蔓延为主,预后主要与子宫壁的浸润深度有关。5.临床分期:

I期,癌组织局限于子宫体

II期,癌组织累及子宫颈

Ⅲ期,癌组织向子宫外扩散,尚未累及盆腔外组织IV期,癌组织已超出盆腔范围,累及膀胱和直肠黏膜

七、乳腺癌

(一)组织发生

起源于乳腺终末导管及腺泡上皮的恶性肿瘤。(二)病因

雌激素长期作用,遗传等。

(三)分类

以腺上皮外的基底膜是否完整:

⑴非浸润性癌按组织发生(15%-30%)

①导管内原位癌,占75%(起源于导管上皮)

②小叶原位癌,占25%(起源于乳腺小叶上皮)

粉刺癌

非粉刺导管内癌乳头Paget病伴导

管原位癌

⑵浸润性癌

按组织发生

浸润性导管癌,占70%--85%6(最常见)浸润性小叶癌

特殊类型:乳头Paget病伴导管浸润癌,典型

髓样癌、黏液癌、小管癌等

(四)非浸润性乳腺癌(原位癌)

1.导管原位癌:导管扩张,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导管基底膜完整。(1)粉刺癌

①多位于乳腺中央;

②肉眼:扩张的导管内可见灰黄色软膏样坏死物,似皮肤粉刺,故名粉刺癌。

③镜下:癌细胞异型性明显,坏死明显(癌组织中央总会查见坏死是特征性改变)。(2)非粉刺型导管癌:癌细胞异型性较小,无或极少坏死。

2.小叶原位癌: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小叶终术导管和腺泡内,基底膜完整,小叶结构存在。(五)浸润性乳腺癌1.浸润性导管癌

(1)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70%),由导管原位癌突破基底膜发展而来。

(2)肉眼:易出现乳头下陷和橘皮样外观(癌组织侵及乳头,增生的纤维组织收缩、牵拉致乳头下陷。癌细胞阻塞淋巴管,淋巴液回流受阻,局部水肿、降起:而毛囊、汗腺等皮肤附属器处皮肤下陷,形成高低不平的橘皮样外观)。

(3)镜下:癌细胞排列成索条状、巢状,无腺腔形成。2.浸润性小叶痛

(1)由小叶原位癌突破基底膜发展而来;(2)肉眼:质韧,呈橡皮样;

(3)癌细胞小,呈单行串珠状(或列兵样)或围绕残留导管呈同心圆(或靶环状)排列。3.特殊类型乳腺癌

(1)派杰病(pagetdisease)

伴有或不伴有问质浸润的导管癌的癌细胞沿导管向上累及乳头和乳晕,在表皮下散在或成簇分布,表皮可见渗出和浅表溃疡,呈湿疹样,又称湿疹样病。不伴有间质浸润称乳头Paget病伴导管原位癌;伴问质浸润称乳头Paget病伴导管浸润癌,

(2)髓样癌

癌细胞大而多,间质少,质软,故称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预后好。(3)小管癌:高分化腺癌,主要由腺管样结构组成,预后最好。(4)黏液癌:癌细胞分泌黏液,又称胶样癌,预后好。

九、子宫平滑肌肿瘤

1.子宫平滑肌肿瘤包括子宫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其中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2.子宫平滑肌瘤极少恶变;多数平滑肌肉瘤起始就是恶性。

3.平滑肌肉瘤的诊断三要点:细胞异型性、核分裂像数目、肿瘤组织坏死。

十、前列腺癌

1.前列腺实质由30-50个复管泡状腺组成,腺泡由双层细胞构成,内层为单层柱状、立方腺上皮(分泌细胞),分泌前列腺液,外层是扁平的基底细胞。

2.前列腺癌是起源于前列腺上皮(分泌细胞)的恶性肿瘤。

3.腺体外层的基底细胞缺如是前列腺格的主要诊断依据。如果异型增生的上皮局限于腺腔内,基底细胞完整,称为前列腺上皮内瘤变(PIN);异型增生的上皮破坏基底膜(基底细胞缺失),即为前列腺癌。

4.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

第十六章神经系统疾病

一、名词解释

1.卫星现象(satellitosis)

答案:①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胞体周围:②5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

2.噬神经细胞现象(neuronophagia)

答案:①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形成吞噬细胞:②包围、浸润和吞噬坏死的神经细胞。

3.沃-弗综合征(Waterhouse-Priderichsensyndrome)

答案:①常见于暴发性流行性脑膜炎:②突然发作及病程短、发热、昏迷、发绀、周围循环衰竭、休克、皮肤和黏膜出血:③两侧肾上腺严重出血。

4.血管套或围管状浸润(perivascularinflammatoryinfiltrates)

答案:①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性疾病:②脑t管周围间隙中有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浆细胞围绕血管浸润,似袖套。

5.胶质结节(glialnodule)

答案:①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增生,积聚成团:②常位于d血管旁或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

6.老年斑(senileplaque)

答案:①细胞外结构:②直径20-μm;③银染色显示斑块中心为-均匀的嗜银团,刚果红染色呈阳性反应,中心周围有空晕环绕,外周有不规则嗜银颗粒或丝状物质:④电镜下主要由多个异常扩张变性之轴索突触终末构成;⑤最多见于嗅区皮质、海马CA-1区,其.次为额叶和顶叶皮质。

二、选择题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格子细胞是由下列哪种细胞变化而来?

A.原浆型星形细胞B.纤维型星形细胞C..小胶质细胞D.饲肥型星形细胞E..少突胶质细胞

答案:C

2.下列哪种细胞参与形成卫星现象

A.小胶质细胞B.淋巴细胞C.星形细胞D.中性粒细胞E.少突胶质细胞

答案:E

3.沃-弗(Waterhouse-Friderichsen)综合征主要见于

A.脑肿瘤B.暴发性流行性脑膜炎C.病毒性脑炎D.脑日本血吸虫病

E.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

答案:B

4.下列哪项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叙述是正确的?

A.乙型脑炎病毒为DNA病毒B.多在冬、春季流行

C.病变广泛累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灰质D.成人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多为显性感染E.神经细胞胞质中常见包含体形成

答案:c

5.下列哪项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叙述是正确的?

A.乙型脑炎病毒为DNA病毒

B.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围血管浸润

C.灶性神经组织坏死、液化、形成镂空的筛网状软化灶,这种病变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D.小胶质结节形成愈多,预后愈好

E.出现脑膜刺激症者基本上可排除乙型脑炎

答案:C

6.最常见的脑出血原因是

A.血管畸形B.血管瘤破裂C.血液病

D.原发性高血压.脑脓肿

答案:D

7.最多发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是

A.胶质瘤B.脑膜瘤C.听神经瘤D.髓母细胞瘤E.血管母细胞瘤

答案:A

8.儿童极少发生下列哪种肿瘤?

A.星型细胞瘤B.髓母细胞瘤C.脑膜瘤D.室管膜瘤

E..小脑血管母细胞瘤

答案:C

9.下列哪项不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特点

A.小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变形坏死C.软化灶形成

D.早期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血管套E.病变以大脑皮质、基底核及视丘最为严重

答案:D

10.下列哪项脑脊液检查结果不支持为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

A.含大量中性粒细胞B.蛋白增多.C.糖含量增高D.涂片找到肺炎球菌E.脑脊液浑浊、灰黄色或黄白色

答案:C

11.、下列哪种细胞参与形成噬神经细胞现象?

A.少突胶质细胞B.小胶质细胞C.星型细胞D.中性粒细胞E.淋巴细胞

答案:B

12.流行性乙型脑炎时下列那个部位的病变最轻?

A.基底核B.大脑皮质C.小脑皮质D.脑桥和延髓E.脊髓

答案:E

13.、下列哪-项关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描述是错误的?

A.皮肤的淤点和淤斑B.脑膜刺激征

C.颅内压升高症状D.血性脑脊液

E.脑脊液中糖含量降低

答案:D

14.关于暴发性流行性脑膜炎,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皮肤和粘膜出血B.双侧肾上腺严重出血

C.蛛网膜下腔大量脓性渗出物D.病情凶险E.可发生周围循环衰竭

答案:C

15.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最主要传播途径是经

A.消化道.呼吸道C.输血D.蚊虫叮咬E.密切接触

答案:D

16.小儿最少见的颅内肿瘤是

A.髓母细胞瘤B.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C.毛发细胞型星型细胞瘤D.室管膜瘤E.神经鞘瘤

答案:E

17.下列哪种肿瘤形成菊形团和假菊形团

A.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B.髓母细胞瘤C.室管膜瘤D.脑膜瘤E..神经鞘瘤

答案:C

(二)X型题(多选题,每题可有一个至五个答案)

1.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组织病变可有

A.噬神经细胞现象B.围管浸润现象C..小胶质细胞增生

D.核内或胞质内包含体E.神经细胞溶解

答案:ABCDE

2.关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急性化脓性炎B.葡萄球菌所致C.冬春两季多见D.通过消化道感染

E.患者多为儿童和青少年

答案:ACE

3.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经组织病变可有

A.噬神经细胞现象B.灶性神经组织的坏死、液化C.胶质瘢痕形成D.小胶质细胞增生E.胞核或胞质内有包含体

答案:ABDE

三、问答题.

1.流行性脑膜炎与流行性乙型脑炎比较,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答案:

第十七章:感染性疾病

一、知识点

第一节:感染性疾病概述

一、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及在体内的播散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的途径①皮肤②消化道③呼吸道④泌尿生殖道⑤母婴垂直传播

二、宿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病原微生物的免疫逃逸:①抗原变异②逃逸巨噬细胞吞噬③逃逸CD4及CD8阳性T细胞的识别④通过“隐匿”感染逃避免疫监视

2)免疫反应所致的组织损伤

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的致病机制:

1.直接杀伤作用:阻止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产生降解酶和毒性蛋白以及诱导凋亡。

2.抗病毒免疫反应:病毒蛋白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淋巴细胞进而靶向攻击感染细胞,如HBV感染所致的病毒性肝炎。

3.感染细胞的转化:某些癌基因病毒,如HPV、EBV等,通过细胞周期阻滞、抗凋亡、插入突变基因等多种途径刺激细胞增殖和转化,并可能引发肿瘤。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

1.细菌黏附于宿主细胞:细菌入侵的第一步,由细菌粘附素介导

2.细菌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大量内毒素入血引起内毒素休克综合症,导致机体发热、中毒性休克、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外毒素由革兰阳性细菌和部分革兰阴性细菌产生并释放到菌体外,直接引起细胞损伤

四、感染性疾病的类型

1.化脓性炎: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奈瑟球菌等所致的感染

2.肉芽肿性炎:如结核杆菌,血吸虫等

3.以细胞增殖为主的炎症:见于某些病毒感染,以形成细胞内包涵体为其病变特征;HPV感染导致上皮细胞增生形成尖锐湿疣等

4.组织坏死:HBV感染所致的亚大片或大片肝坏死,溶组织性阿米巴所致的液化性坏死

5.慢性炎症及瘢痕形成:绝大多数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最终结局

第二节:结核病

一、概述: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细长弯曲、革兰阳性需氧菌,细菌细胞壁中含分枝酸,抗酸染色呈红色,对人致病的结核杆菌主要是人型和牛型

2.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经消化道感染(食入带菌的食物),少数经皮肤伤口感染

3.致病机制:结核杆菌是细胞内生长的细菌,不产生内、外毒素,其致病性与菌体细胞壁的结构成分密切相关。

(二)基本病理变化:

1.以渗出为主的病变:①常见于结核性炎症的早期或机体抵抗力下降,菌量多,毒力强或变态反应强时②好发于肺、浆膜、滑膜、脑膜等③病变特征: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2.以增生为主的病变:①见于细菌量少,毒力较低或人体免疫力反应较强时形成具有诊断价值的结核结节,又称结核性肉芽肿②结核结节的组成:典型者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周围见上皮样细胞和朗汉斯巨细胞;最外围为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3.以坏死为主的病变:①结核杆菌数量多、毒力强,机体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时,上述以渗出为主或以增生为主的病变均可继发干酪样坏死②结合坏死灶由于含脂质较多呈淡黄色、均匀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故称干酪样坏死,镜下为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③干酪样坏死对结核病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④干酪样坏死物中大都会有一定量的结核杆菌,可成为结核病恶化进展的原因

(三)基本病理变化的转化规律:

1.转向愈合:①吸收好转期:吸收、消散

②硬结钙化期:纤维化、纤维包裹及钙化:增生性病变和小的干酪样坏死,可逐渐纤维化,最后形成瘢痕而愈合,较大的死灶形成纤维包裹、钙化

2.转向恶化:①浸润进展:出现病灶周围炎

②溶解播散:坏死物液化,经自然管道排出,局部形成空洞,散播到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结核病灶

二、肺结核病:

(一)原发性肺结核病:

1.肺的原发病灶:位于通气较好的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进胸膜处,1~1.5cm,灰白色炎性实变灶,以结核性肉芽肿形成为特点,病灶中央可见干酪样坏死

2.结核性淋巴管炎

3.肺门淋巴结节:肺门淋巴结肿大和干酪样坏死

(二)继发性肺结核病:

1.局灶型肺结核:

(1)继发性肺结核的早期病变

(2)位于肺尖下2-4cm

(3)单个或结节状,直径0.5-1cm,境界清楚,有纤维包裹

(4)以增生为主,中央为干酪样坏死

(5)患者常无自觉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属非活动性肺结核

2.浸润型肺结核:

(1)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病,多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

(2)部位:肺尖或锁骨下,又称锁骨下浸润,X线锁骨下边缘模糊的云絮状阴影

(3)以渗出为主,中央有干酪样坏死,病灶周围有炎症包绕

(4)临床上患者常有低热、疲乏、盗汗、咳嗽等症状,早发现早治疗

(5)痰含有大量结核杆菌,具有高度传染性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1)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多位于肺上叶,大小不一,不规则,镜下壁洞分三层:内层为干酪样坏死物,其中有大量结核杆菌;中层为结核性肉芽组织;外层为纤维结缔组织

(2)同侧或对侧肺组织,特别是肺小叶可见由支气管散播引起的很多新旧不一、大小不等、病变类型不同的病灶,愈向下愈新鲜

(3)后期肺组织严重破坏,广泛纤维化,胸膜增厚并与胸壁粘连,使肺体积缩小、变形,严重影响肺功能,甚至使肺功能丧失

4.干酪性肺炎

(1)由浸润型肺结核恶化进展而来,也可由急、慢性空洞内的细菌经支气管播散所致

(2)镜下主要为大片干酪样坏死灶,肺泡腔内有大量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根据病灶的范围的大小分小叶性和大叶性干酪样坏死灶

(3)此型结核病病情危重,进展迅速,不及时抢救迅速死亡旧称“百日痨”

5.结核球

(1)又叫结核瘤,孤立的有纤维包裹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2)直径2-5cm单个或多个,常位于肺上叶

(3)X线:易误诊为肿瘤

(4)是一个相对静止病灶,由于其纤维包裹的存在,抗结核药不易发挥作用,临床上手术切除

6.结核性胸膜炎

(1)渗出性或湿性结核性胸膜炎:浆液性纤维素性炎

(2)增生性或干性结核性胸膜炎:以增生性改变为主

(三)肺结核病血源播散所致病变

1.急性全身栗粒性结核病

2.慢性全身栗粒性结核病

3.急性肺栗粒性结核病

4.慢性肺栗粒性结核病

三、肺外结核病

(一)肠结核病

1.原发性肠结核病:多发生于小儿,多由饮用带有结核杆菌的牛奶或乳制品而感染

2.继发性肠结核病:继发于活动空洞型结核病,因反复咽下含结核杆菌的痰液所引起的

(二)结核性腹膜炎:分干性、湿性两型;湿性结核性腹膜炎以大量结核性渗出为特征,干性结核性胸膜炎因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机化而引起腹腔脏器的黏连

(三)结核性脑膜炎:儿童多见,主要经血道播散所致;脑桥、脚间池、视神经交叉及大脑外侧裂等处的蛛网膜下腔内,有大量灰黄色浑浊的胶冻样渗出物

(四)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病

1.肾结核:多为单侧性,常见于20-40岁男性;病变多起始于肾皮、髓质交界处或肾椎体乳头,最初为局灶性结核病变,继而发生干酪样坏死,可形成结核性空洞;干酪样坏死物随尿下行,常累及输尿管和膀胱

2.生殖系统结核:男性多由泌尿系统结核病所致,前列腺和精囊感染,并可蔓延至输精管、附睾等处;女性多由血道或淋巴道传播而来,以输卵管结核最常见,其次为子宫内膜和卵巢结核

(五)骨和关节结核病

(六)淋巴结结核病

第三节:伤寒

1、病理变化(1)基本病理变化伤寒细胞:巨噬细胞增生,并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及细胞碎片等,称为伤寒细胞。伤寒小结:大量伤寒细胞聚集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成为伤寒肉芽肿。(2)肠道病变分期①髓样肿胀期②坏死期③溃疡期④愈合期2、结局(1)肠出血和肠穿孔;(2)支气管肺炎;(3)中毒性心肌炎

第四节: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多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分型:1、急性细菌性痢疾;2、慢性细菌性痢疾;3、中毒性菌痢

第五节:钩端螺旋体病

1.病因与发病机制:由钩端螺旋体引起,以人与污染水源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

2.病程分期:①败血症期②败血症伴器官损伤期③恢复期

3.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①肺:表现为全肺弥漫性出血②肝:肝细胞水肿和脂肪变、小灶性坏死,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和胆小管胆汁淤积③肾:间质性肾炎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④心脏:心肌细胞变性、灶性坏死,间质非特异性炎⑤横纹肌腓肠肌病变明显⑥神经系统:出现脑膜炎的症状和体征

第六节:流行性出血热

1.病因与发病机制: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皮肤直接接触、胎盘垂直传播和虫媒传播

2.病程分期:①发热期②低血压休克期③少尿期④多尿期⑤恢复期

3.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全身小血管的出血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肿胀、脱落和管壁的纤维素样坏死

第七节:性传播性疾

一、淋病: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主要侵犯泌尿生殖系统,对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有特别亲和力

二、尖锐湿疣:由人乳头病毒引起,表皮浅层凹空细胞出现有助于诊断

三、梅毒:由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1.基本病理变化:1)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小血管周围炎:小动脉内皮细胞及纤维细胞增生,使管壁增厚、血管腔狭窄闭塞;围管性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2)树胶样肿:梅毒的特征性病变,可发生于任何器官

2.临床病理类型:

1)先天性梅毒:早发性先天性梅毒、晚发性先天性梅毒

2)后天性梅毒:①一期梅毒:入侵人体三周左右,侵入部位发生炎症反应,形成下疳②二期梅毒:下疳发生后7-8周,由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引起全身皮肤、黏膜广泛的梅毒疹和全身性非特异性淋巴结肿大。此期梅毒传染性大,梅毒疹可自行消除③第三期梅毒:常发生于感染后4-5年,病变累及内脏,特别是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形成特征性的树胶样肿

第八节:深部真菌病

一、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致病作用与真菌在体内繁殖引起的机械性损伤以及所产生的酶类、酸类代谢产物有关:可引起①轻度非特异性炎②化脓性炎③坏死性炎④肉芽肿性炎

二、常见深部真菌病:

1.假丝酵母菌病2.曲菌病3.毛霉菌病4.隐球菌病

第九节:寄生虫病

阿米巴病:

(一)肠阿米巴病

1.病因与发病机制: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一般分为包囊期、滋养体期。成熟期的四核包囊是阿米巴的传染阶段,而滋养体是致病阶段

2.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病变部位主要在盲肠和升结肠,其次为乙状结肠和直肠。基本病变为组织溶解液化为主的变质性炎症,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为特点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二)肠外阿米巴病

1.阿米巴肝脓肿:肠阿米巴最常见的并发症,大多发生于阿米巴痢疾发病后的1-3个月内。一般是肠粘膜下或肌层的阿米巴滋养体侵入肠壁小静脉,经门静脉到达肝偶尔也可直接进入腹腔而侵犯肝脏,镜下脓腔内为液化坏死淡红色无结构物质

2.阿米巴肺脓肿:大多数是阿米巴肝脓肿穿过横膈直接蔓延而来,少数为阿米巴滋养体经血液流到肺。脓肿多位于右肺下叶,肺脓肿常与肝脓肿互相连通。脓肿腔内含咖啡色坏死液化物质。

3.阿米巴脑脓肿:极少见,由肝或肺脓肿内阿米巴滋养体经血道入脑

一、血吸虫病

1.病因及感染途径:成虫以人体或其他哺乳动物为终宿主,自毛蚴至尾呦的发育繁殖阶段以钉螺为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2.基本病理变化:

1)尾蚴引起的损害:尾蚴侵入皮肤后可引起尾蚴性皮炎,表现为入侵局部瘙痒的小丘疹,镜下见真皮充血、水肿及出血,起初有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后主要为单核细胞浸润

2)童虫引起的损害:童虫在体内移行可引起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以肺组织受损最为明显。表现为肺组织充血、水肿、点状出血及白细胞浸润

3)成虫引起的损害:成虫借口、腹吸盘吸附于血管壁,造成寄居部位的血管壁损害,引起静脉内膜炎及静脉周围炎

4)虫卵引起的的损害:虫卵沉着所引起的损害是最主要的病变。虫卵主要沉着于乙状结肠、直肠和肝,也可见于回肠末端、阑尾、升结肠、肺和脑等处

3.主要器官的病变及后果:

1)结肠:急性期,虫卵沉着在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形成急性虫卵结节。

2)肝脏:病变主要在汇管区,以左叶更为明显。急性期肝脏轻度肿大,表面及切面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灰白或灰黄色、栗粒或绿豆大小的结节。慢性期,肝内可见慢性虫卵结节和纤维化

3)脾脏:早期脾略肿大,晚期脾进行性肿大可形成巨脾,主要由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脾淤血所致

4.异位血吸虫肺吸虫最常见,多在肺内形成急性虫卵结节。脑血吸虫病主要见于大脑顶叶,也可累及额叶及枕叶,表现为不同时期的虫卵结节形成和胶质细胞增生。还可引起血吸虫病肾小球肾炎

二、棘球蚴病

1.病因及发病机制:虫卵和孕节被中间宿主等家畜及人食用后,在胃或十二指肠内孵化,六钩蚴脱壳而出,先附着于小肠黏膜,再钻入肠壁血管,经血流经门静脉到达肝,故以肝包虫病最多见。

2.棘球蚴对机体的危害:①包虫囊的占位性生长,压迫和破坏邻近组织②囊肿破裂后,囊液内所含的异种蛋白使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致死③包虫囊生长发育过程中摄取宿主营养、影响机体健康

3.基本病理变化:囊液中所含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囊壁破裂后可引起周围组织发生局部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反应

4.主要器官病变及后果:可寄生于人体任何部位,以肝最为常见,其次为肺,肌肉感染有增多的趋势

五、名词解释

1.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包括朊病毒体、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通过不同方式侵入,引起人体发生感染,病理学上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炎症,并出现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

2.传染病:是感染性疾病的特殊类型,是由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易感人群的个体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组疾病,并能在人群中引起局部或广泛的流行。(传染病的流行应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以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病变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最为突出,称“肠伤寒”。

4.凹空细胞:尖锐湿疣的特征性病变。特点是较正常的细胞大,核大而居中,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深染,核周胞浆空化或有空晕,可见双核或多核。

5.树胶肿:又称梅毒瘤,是梅毒的特征性病变,其形成可能与超敏反应有关。病灶呈灰白色,大小不一,因其质韧有弹性,似树胶状,故称树胶肿。镜下结构颇似结核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但坏死不彻底,弹力纤维染色可见原有血管壁轮廓。

6.干线型或管道型肝硬化:血吸虫病晚期,肝脏变硬,变小,变轻,肝表面不平,严重时形成粗大结节。切面上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沿门静脉分支(树枝状)分布。

三、习题

1.(多)下列关于结核杆菌的描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A.多糖类参与免疫反应B.脂类与细菌毒力有关

C.蛋白与蜡质D结合使机体产生变态反应D.分泌外毒素,引起组织坏死和全身中毒症状

2.(单)下述有关肺结核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B.结核病属于Ⅲ型变态反应C.肺外器官结核病多由于血源播散引起的D.钙化的干酪样坏死灶内仍有结核杆菌E.肺空洞性结核病属于开放性结合病

3.(单)结核病为()

A.渗出性炎症B.增生性炎症C.两者皆有D.两者皆无

4.(多)干酪样坏死的形态学特征有()

A.镜下不见原有组织结构轮廓B.肉眼观坏死灶微黄、细腻

C.周围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D.周围反应中常有异型性细胞存在

5.(多)原发性肺结核的基本病变包括()

A.原发病灶B.肺门淋巴结结合C.血源性结核病D.结核性淋巴管炎

6.(单)原发性肺结核的常见播散方式()

A.淋巴道扩散B.血道播散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

7.(多)原发性肺结核病理特点有()

A.病灶多位于肺尖部B.常循血道播散C.常循淋巴道播散D.常为浸润性肺结核

8.(多)局灶性肺结核的特点有()

A.病灶位于肺下叶上部B.境界清楚C.以增生性病变为主D.属活动性结核病

9.(单)病情危急的肺结核是()

A.局灶型肺结核B.浸润型肺结核C.慢性纤维性空洞型肺结核D.干酪性肺炎

10.(多)继发性肺结核的病理特点有()

A.多局限于肺内B.多从右肺尖开始C.病变新旧不一D.病变上重下轻

11.(多)继发性肺结核的病理特点()

A.常循血道播散B.常循淋巴道播散C.常循气道播散D.病灶多从肺尖开始

12.(单)肠结核()

A.烧瓶状溃疡B.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浅溃疡C.环形溃疡D.圆形或椭圆形溃疡E.火山口状溃疡

13.(单)构成伤寒肉芽肿的主要细胞是()

A.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C.多核巨细胞D.浆细胞

14.(单)下列疾病的好发部位描述中错误的是()

A.慢性胃溃疡—胃窦及移行部B.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起始部C.伤寒-回肠上段

D.细菌性痢疾-大肠下段E.阿米巴痢疾-结肠上段

15.(单)伤寒为()

A.渗出性炎B.增生性炎C.两者皆有D.两者皆无

16.(单)伤寒杆菌感染的特征性反应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单核细胞D.多核巨细胞E.淋巴细胞

17.(单)伤寒溃疡的形态取决于()

A.肠粘膜皱褶形态B.肠粘膜淋巴小结的形态C.肠粘膜淋巴管的走向D.肠粘膜血管的走向

18.(多)伤寒病时,可出现伤寒肉芽肿的部位有()

A.肝B.胆C.脾D.骨髓

19.(单)下列关于梅毒树胶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片干酪样坏死B.类上皮细胞丰富C.大量郎罕巨细胞D.淋巴细胞、浆细胞少见E.可见原有血管壁轮廓

20.(多)属于梅毒的病变有()

A.硬性下疳B.梅毒疹C.脊髓痨D.粘液性水肿

21.(多)阿米巴病的肠道病变特点有()

A.主要累及回肠末端B.形成烧瓶状溃疡C.大量纤维素渗出D.溃疡周围可见滋养体

22.(单)关于血吸虫的描述正确的是()

A.晚期急性虫卵结节出现多量类上皮细胞B.慢性虫卵结节的虫卵内毛蚴依然存活

C.急性虫卵结节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D.慢性虫卵结节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E.肺脏内无虫卵结节形成

1.ABC2.B3.C4.AB5.ABD6.C7.BC8.BC9.D10.ABCD11.CD12.C13.A14.C15.B

16.C17.B18.ACD19.E20.ABC21.BD22.A

点击原文查看往期内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gkl.com/ways/116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