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脊柱裂 > 脊柱裂症状 > 拨开毛发见肿瘤表现为局限性多毛症的神 >
拨开毛发见肿瘤表现为局限性多毛症的神
以局限性多毛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常见的为Becker痣和黑素细胞痣,痣样多毛症、颈前平滑肌错构瘤、隐性脊柱裂并局限性毛增多症、错构瘤类相对少见,其中神经嵴错构瘤的既往临床报道较少,近期,哥伦比亚大学KabburG博士报道一例,一起学习。病例介绍患儿男,17月龄,因下背部缓慢增长、非压痛性斑块就诊。母亲诉斑块发现时约1×1厘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长大,发病时间不详,不确定出生时是否存在斑块。既往史:右臀部和中背真皮肤黑素细胞增多症,头围偏大、语言发育迟缓。家族史:否认先天性胎记或神经纤维瘤病1型或2型的家族史。查体:生命体征正常,FitzpatrickⅢ型皮肤,发育良好。左侧下背部一15×5cm多结节状斑块,皮色至黄色,质地坚实,不可推动,表面多毛,从中线延伸至左下胁部(见图A)。背部和右髋部蓝灰色斑片,右下背部咖啡斑。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异常。图A.左下背部边界清楚的黄色多结节状斑块,表面多毛组织病理学检查:(图B-D)。真皮弥漫性增生,真皮中部、深部可见梭形细胞局灶性浸润,毛囊皮脂腺周围尤明显。免疫组化:S(+),CD34(+),SOX-10(+);desmin(-),SMA(-),andCD1a.(-);MelanA和EMA部分表达。结合临床和病理,诊断神经嵴错构瘤。腰椎MRI检查示:L3和L5段之间皮肤强化影,强化影延伸至L4椎旁软组织和L3棘突的皮下组织深部,未见脊柱受累或闭合不全。鉴于病变累及L3至L5节段的深层皮下组织,建议每年进行磁共振成像监测,必要时再次活检。图B.真皮内梭形细胞弥漫性浸润,毛囊皮脂腺周围明显(HE*4);图C.部分梭形黑素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混合一起,胞浆呈玻璃状嗜酸性;图D.免疫组化染色真皮深层S阳性细胞。病例学习神经嵴错构瘤(NCHs)是来源于神经嵴的真皮神经间质细胞肿瘤,临床少见。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蓝痣虽然最初认为神经嵴错构瘤是蓝痣的特殊类型,但现已明确其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临床表现与蓝痣相似,典型表现为头或颈部蓝到黑的色素性斑块、局灶性脱发。好发于头皮,神经嵴错构瘤也可发生在背部和面部。组织学上,神经嵴错构瘤与蓝痣重叠,真皮可见梭形黑素细胞聚集成束,附属器周围明显。但神经嵴错构瘤还可见神经和Schwann细胞分化,S(+),CD34(+),HMB-45(+)。2.Becker痣儿童期发病(一般10岁以前),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扩大增厚,表面出现较粗且黑的毛发,好发于肩、前胸或者肩胛骨区域,皮损表现为大片色素沉着斑,中心部皮肤纹理稍增厚,边缘无变化,边界清楚但不规则。组织病理学示轻度角化过度,表皮棘层肥厚,皮突不规则延长,基底层和棘层色素增加,但黑素细胞数目正常,真皮浅层可见嗜黑素细胞和黑素细胞。3.平滑肌错构瘤(SMH)是一种少见的平滑肌良性肿瘤,先天性斑片或斑块,可达数厘米大,伴或不伴有色素沉着,可有小的毛囊性丘疹,多毛、色素沉着和硬结的程度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在真皮的浅层和深层可见大量界限清楚的平滑肌束,平滑肌束增粗,排列不规则,无一定走向;如在伴有多毛的患者中,可见平滑肌束与粗大的毛囊相连。Masson三色染色见大量红染平滑肌纤维束。神经嵴错构瘤由于报告的案例很少,预后不确切。但考虑到恶变的可能,如恶变为黑素瘤,建议定期进行皮肤随访检查。「文章内容仅用于学术探讨,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编辑|费肥肥
文章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邮箱「feiyangh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