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遗尿有良方
儿童遗尿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儿童常见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对患儿的身心发育带来严重影响,甚至有0.5%~2%的患儿可持续至成年期,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临床分型
在年《儿童遗尿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推荐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即把儿童遗尿症定义为5--6岁的儿童每月至少发生2次夜间睡眠中不自主漏尿,》7岁儿童每月至少尿床1次,并持续3个月以上,没有明显精神和神经异常。此外,国际小儿尿控协会推荐将患儿每周尿床夜晚数目>4次定义为严重遗尿症。
病情评估
通常我们依据临床症状即可诊断儿童遗尿症,但仍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除外其他潜在疾病引起的夜间遗尿并指导临床治疗。如常规进行尿常规、泌尿系彩超、尿流率和超声测定残余尿量筛查。而顽固性遗尿患儿还需要进行骶部X线平片或磁共振检查以便了解有无脊柱裂(骶部隐性脊柱裂常有相应部位的背部包块、多毛、色素沉着、臀裂不对称和异常步态、不对称性足萎缩和高足弓等)和脊髓神经病变。
其次,相关数据表明有20%~40%的患儿伴有精神或行为异常(如孤僻、暴力倾向、学习困难等),因此针对此类患儿也应给予心理评估。
治疗方法
一.行为干预
1.调整作息饮食习惯:包括清淡饮食,少油少盐,晚餐定时且宜早不宜晚,饭后不做剧烈的活动或过度兴奋;尽早睡眠,睡前2-3h不再进食及饮水。但患儿白天可正常饮水,但应注意避免食用含茶碱、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如咖啡、红牛饮料、速溶茶、巧克力、可乐、泡茶等)。
2.睡前唤醒训练:观察患儿尿床的规律,在其即将发生排尿的时候(一般30分钟前后)将患儿唤醒排尿。若患儿在被唤醒后仍然意识不清醒或不容易被唤醒,家长可使用温毛巾擦拭额头或用灯光照亮,待彻底清醒后再去排尿。推荐患儿至厕所去排尿。
3.憋尿训练:鼓励患儿在白天多饮水,但当患儿出现尿意时,不要立即去排尿,可让其先憋一定的时长(不超过30分钟),每天训练1~2次,以增加膀胱容量。并且让患儿在排尿的过程中学会中断排尿,以便调高对排尿的控制能力。
二.中医治疗确诊为遗尿症的患儿使用上述治疗方法效果不好者应该积极进行治疗。
遗尿亦称“尿床”,是指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发病与元气不足,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遗尿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灵枢·九针论》:“膀胱不约为遗溺”。《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充实了发病机制,指出:“膀胱为津液之府,既冷气衰弱,不能约水,故遗尿也”。明清时期,拓展了肝经郁热与肺脾气虚病机特点。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主要辨脏腑。肾虚遗尿,夜尿多而清长,畏寒肢冷,神萎智弱。脾肺气虚,尿短而频,神疲气弱,容易出汗。肝经郁热,尿少色黄,臊臭异常,烦躁口干。
2、治疗原则
以温肾固涩,补肺健脾,疏肝清热为主。并配合中药穴位贴敷外治疗法等,以增强疗效。
分证论治
1.肾气不固
症状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四肢发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
证候分析肾气虚弱,膀胱虚冷,不能制约,故睡中经常遗尿,且尿量多而清长。
治法温补肾阳,固涩小便。
方药桑螵蛸散合巩堤丸加减。
2.脾肺气虚
症状睡中遗尿,常自汗出,面色萎黄,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
证候分析脾肺气虚,中气下陷,膀胱失约,故小便自遗。气虚不能固表,故少气自汗。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
3.肝经郁热
症状睡中遗尿,尿量不多,气味腥臊,尿色较黄,平时心情急躁,或夜间梦语,磨牙,唇红,舌红,苔黄,脉弦细。
证候分析肝经郁热,蕴伏下焦,热迫膀胱,故睡中遗尿。热蕴膀胱,灼烁津液,故尿燥色黄,尿量短少。肝经有热,肝火偏亢,故心情急躁。肝火内扰心神,故梦语,磨牙。唇舌红,苔黄,脉弦细,为肝气郁结,肝火偏旺之象。
治法清热疏肝,固涩小便。
方药沈氏闷泉丸加味。
三.外治
1.中药穴位贴敷
运用纯中药制剂贴敷于患儿神阙穴位--肚脐部位,因肚脐部位便于药物吸收,其次神阙穴位具有培元固本,补肾止遗的作用。
2.电刺激
经皮神经电刺激可以有效减少患儿夜间尿床次数,且无创安全,对于伴有膀胱过度活动的患儿疗效较好,但其整体治愈率较低。
总结
对于5岁以后仍有频繁尿床者,应给以积极干预治疗。对于3~5岁之间频繁尿床的,及5岁及以上偶尔出现尿床者,但尚未达到诊断标准的,可先进行适当行为干预训练,切不可责罚。通常情况下,通过安慰、鼓励和指导孩子排尿,1/3夜间遗尿的儿童可自愈。
周口市妇幼保健院(医院)儿童遗尿科采用多元治疗方案,针对遗尿的不同病因,运用西医辩病,中医辩证,临床中分为肾气不固、脾肺气虚、肝经郁热等,对症用药,疗效确切。内服遗尿散,配合中医外治疗法,如穴位贴敷,中医针灸以及穴位注射疗法,足浴泡脚。同时科室拥有先进的电脑中频治疗仪、经络导平仪、经颅磁刺激治疗仪等仪器,绿色疗法,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