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中医辩证论治第二千六百八十四期

  遗尿是指5岁以上的小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屎,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

  遗尿可分为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两种,前者是指持续的或持久的遗尿,其间控制排尿的时期从未超过1年;后者是指小儿控制排尿至少1年,但继后又出现遗尿。

  据国外报道,约15%一20%的5岁儿童,5%的10岁儿童,2%的12^~14岁儿童患遗尿症,即使至青少年后期或成人期,也还有l%一2%出入患遗尿症。夜间遗尿的儿童中,男孩是女孩的2倍,且有明显的家族倾向。未经治疗的遗尿症,每年有15%的儿童自行缓解。本病大多病程长,或反复发作,重症病例白天睡眠中也会发生遗尿,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与生长发育。

  中医学对本病有较全面的认识,《素问?宣明五气》明确指出:“膀胱不约为遗尿”,《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尿床候》也说:“夫人有于睡眠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嗣后,历代医家均认为小儿遗尿多系虚寒所致,常用温补之法。

  现代对本病的认识有了深入的了解,内服外敷、针推并施的综合疗法,不仅提高了本病的治疗效果,而且使本病的理法方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一、病因   1。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肾气不足,下元虚寒,则闭藏失职,膀胱气化功能失调,而发生遗尿。

  2。病后失调大病久病之后,失于调养,致使脾运失健,肺气虚弱,“上虚不能制下”而遗尿。

  3。湿热内蕴或因疾病影响,或因饮食失调,以致湿热内蕴,郁于肝经,肝经疏泄失利,移热于膀胱而致遗尿。

  4。情志失调突然受到惊吓,或因小儿自幼缺乏教育,没有养成良好的夜间排尿习惯;或因小儿白天嬉戏过度,夜间睡眠过深,呼唤不应;或骤然更换新环境等,均可造成遗尿。

  5。其它因素少数患儿是由于器质性病变所致,如蛲虫病、尿道畸形、脊柱裂(隐性或伴有脊髓膨出)、脊髓炎、脊髓损伤、癫痫、大脑发育不全及膀胱容积小等。

  二、病理   1。下元虚寒肾为先天,职司二便,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州都之官,主藏溺,小便的贮留和排泄为膀胱气化功能所司约,而膀胱气化功能的正常发挥又赖于肾的气化功能来调节。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病后失调,素体虚弱则肾气不固,下元虚寒,膀胱气化功能失调而致遗尿。正如《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遗尿候》说:“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也说:“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

  2。脾肾两虚肾主水液,脾主制水,脾肾功能正常,则水液固摄有权,气化有序。由于小儿有“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病理特点,若失于调养或因它病导致脾肾虚弱,则水液代谢紊乱而发生遗尿。

  3。肺脾气虚肺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脾主运化水湿而能制水,肺脾功能正常,方能维持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和排泄。若病后失调,致肺脾气虚,则水道制约无权而见遗尿。

  4。心肾失交心主神明,内寄君火,肾主水液,内藏相火,心火下炎以温肾水,肾水升腾以济君火,水火既济则心有所主,肾有所藏。若因教养不当,或睡眠较深,不易唤醒,失去对排尿的警觉,这与心主神明功能失调有关,心神不宁,水火不济,故夜梦纷纭,梦中遗尿,或欲醒而不能,小便自遗。

  5。肝经湿热肝主疏泄,肝之经脉循阴器,抵少腹,若因湿热之邪蕴郁肝经,致肝失疏泄,或湿热下注,移热于膀胱,致膀胱开合失司而遗尿。正如《证治汇补?遗溺》所说:“遗尿又有挟热者,因膀胱火邪妄动,水不得宁,故不禁而频来。”

  现代研究认为,遗尿是由于神经发育尚未成熟,大脑皮质或皮质下中枢的功能失调,或为膀胱脊髓神经支配的兴奋性发生变化所致。      

  一、诊断要点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内遗尿的诊断依据:

  1。睡眠较深,不易唤醒,每夜或隔几天发生尿床。甚则1夜尿床数次。

  2。发病年龄在5岁以上。   3。小便常规及尿培养多无异常发现。   4。X线摄片检查,部分患儿可发现有隐性脊柱裂,泌尿系X线造影可能见结构异常。

  二、鉴别诊断   1。尿失禁其尿液自遗而不分寐寤,不论昼夜,出而不禁,在小儿多为先天发育不全或脑病后遗症的患儿。   2。神经性尿频其特点是患儿在白昼尿频尿急,入睡后尿频消失,与遗尿迥然有别。      

  遗尿的辨证重在辨其虚实寒热。遗尿曰久,小便清长,量多次频,兼见形寒肢冷、面白神疲、乏力自汗者多为虚寒;遗尿初起,尿黄短涩,量少灼热,形体壮实,睡眠不宁者多为实热。虚寒者多责之于肾虚不固、气虚不摄、膀胱虚寒;实热者多责之于肝经湿热;虚实夹杂者又当责之于心肾失交。临床所见,虚寒者居多,实热者较少。

  虚证以扶正培本为主,采用温肾阳、健脾运、补肺气、醒心神等法;肝经湿热之实证宜清热利湿为主。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针灸、推拿、外治疗法及单验方治疗本病,均可应用。

  [下元虚寒]睡中遗尿,醒后方觉,每晚1次以上,小便清长,面色觥白,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智力可较同龄儿稍差,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本证是小儿遗尿的常见证候,病程较长,夜尿频多,全身虚寒之象较为突出。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命火,下元虚寒,膀胱失约,故见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肾阳不足,髓海失养,故见阳虚气馁之症。

  [治法]温补肾阳 固涩止遗   [方药]菟丝子丸加减 组成:菟丝子、肉苁蓉、制附子(先煎)、补骨脂、桑螵蛸、牡蛎、五味子、山药、乌药等。方中附子性热不宜久服。补骨脂性温入肾经,补肾壮阳,为历来治遗尿之要药,可作单方应用,用时取本品炒10~20分钟后,研细。3—9岁每次服1。5g,10~12岁每次服2。4g,每晚用温开水冲服。缩泉丸(益智仁、山药、乌药)有温肾健脾、暖膀胱、止遗溺之功能,对于病证较轻者,较为适宜。可适当配合针灸、推拿疗法,以提高疗效。      [脾肾两虚]尿量多,尿色清,寐深不易唤醒,面色淡白,精神不振,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缓。由于脾肾两虚,水无所制,故遗尿量多次频;肾虚火不暖土,脾虚运化失健,故见面色淡白,纳呆便溏。

  [治法]温补脾肾 固脬缩尿   [方药]巩堤丸加减 组成: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补骨脂、茯苓、山药、桑螵蛸、山茱萸等。若困睡不醒者加石菖蒲、远志以清心醒神;纳呆便溏者加党参、白术、炮姜温中健脾。本病疗程较长,由于小儿易实易热,疗程长则易从阳化热,故可酌加反佐之品,如栀子、黄柏等,但剂量宜轻。

  本证论治,重在脾肾双补,塞流澄源,五子卫宗丸补肾益元,补中益气汤补脾升陷,缩泉丸加桑螵蛸收摄固约,三方合用,共奏补益脾肾元气以澄源,约束膀胱水道以固涩之功。也可用薏苡仁30g,山药15g,乌药6g,水煎1日2次分服。同时可配合外敷、针灸诸法。      [肺脾气虚]睡中遗尿,量不多但次数频,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自汗出,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缓弱。本证多因病后失调,肺脾气虚,上虚不能制下,以致睡中遗尿,尿频量多;少气乏力,自汗出,易感冒为肺脾气虚必备之证候。

  [治法]补肺健脾 固摄止遗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 组成:人参、黄芪、白术、升麻、柴胡、乌药、益智仁、桑螵蛸等。可加入麻黄以加强其宣发温煦之功,裨肺气得宣,膀胱得固,则遗尿可止。常用量为3—5岁每剂4g,6—12岁每剂6g,12岁以上每剂9g,临床未发现心悸、多汗、失眠等副作用,一般在服药第3天起即可能取效。除肝经湿热证外,其余各证均可配合应用。      [心肾失交]梦中尿出如白天小便状,白天多动少静,寐不安宁,易哭易惊、记忆力差,或五心烦热,形体较瘦,舌红苔少,脉沉细而数。本证为心肾不交;水火失济之证候,以白天玩耍过度,夜间梦中自遗为特点。心火偏亢,阳不入阴,则见寐不安宁,易哭易惊;肾阴不足,阴虚生内热,故见五心烦热,脉沉细而数。

  [治法]清心滋肾 安神固脬   [方药]交泰丸合导赤散加减运用组成:黄连、肉桂、生地、竹叶、木通、甘草等。嗜寐难醒加菖蒲、远志。若系阴阳失调而梦中遗尿者,可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调和阴阳,镇阴潜阳。必要时配合针灸、推拿疗法以增强疗效。      [肝经湿热]睡中遗尿,小便黄而尿少,性情急躁,夜梦纷纭。或夜间骱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饮水,甚或目睛红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本证为湿热内蕴,郁于肝经,下迫膀胱所致。尿少尿黄,夜间骱齿,性情急躁,目睛红赤,属肝经热盛。证属实热,误补则生他变。若有小便涩痛则属淋证。

  [治法]清热利湿 缓急止遗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木通、车前子、泽泻、柴胡、生地、甘草等。若夜卧不宁,蚧齿梦呓较显著者,加黄连、连翘、茯神;若湿热化火,上犯心神,下迫小肠,水火相扰,开合失司者,宜清热泻火,豁痰理气,用黄连温胆汤;若久病不愈,耗伤阴液,肝肾亏损而见消瘦、低热、盗汗、舌红脉细数,用知柏地黄丸以滋阴降火。      

  一、中药成药   1。夜尿宁用于下元虚寒证。   2。缩泉丸用于下元虚寒之轻证。   3。补中益气丸用于肺脾气虚证。   4。五子衍宗丸用于肾虚不固证。   5。龙胆泻肝丸用于肝经湿热证。   6。知柏地黄丸用于阴虚火旺证。   二:单方验方   l。桑螵蛸3g,炒焦研末,加白糖少许,每日下午用温开水调服,连服10曰。适用于肾气不足,膀胱失约者。

  2。益智仁lOg,醋炒研细末,分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肾气不足,膀胱虚冷者。

  3。鸡肠工具,烧灰存性,牡蛎、茯苓、桑螵蛸各16g,肉桂、龙骨各8g,共为细末,每服3—4g。

  4。补骨脂(盐水炒)、五味子、桑螵蛸、菟丝子各18g,益智仁工2g,覆盆子30g,共研细末备用。每服3—6g,早晚空腹各服1次,连服7~10天为l疗程。

  三、药物外治   1。五倍子、何首乌各3g,研末。用醋调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每晚1次,连用3—5次。

  2。覆盆子、金樱子、菟丝子、五味甲、仙茅、补骨脂、山茱萸、桑螵蛸各60g,丁香、肉桂各30g,研末装瓶备用。每次工g,填入脐中,滴1—2滴乙醇或白酒后,外用暖脐膏固定,3天换药1次。

  3。生硫磺末45g,鲜葱根7个。先将葱根捣烂,与硫磺末拌匀,睡前置药于脐部,油纸覆盖,纱布固定,次日晚继用1次。

  四、食疗方药   1。益智仁、乌药、小茴香各lOg,装入猪膀胱内,用线将口扎紧,与鸡内金lOg一起,用砂锅以文火将猪膀胱煮至烂熟,去药渣,加入大青盐10g,早晚空腹吃猪膀胱喝汤,连服5剂为l疗程。

  2。猪小肚1具,纳入西洋参1。8-2。1g,加水炖服,每日1次。

  3。将鸡蛋大头一端轻敲工小孔,放入白胡椒5—7粒,再取原破壳片封住小孔,蒸熟5岁以下患儿每晚蒸吃1个,5岁以上海晚蒸吃2个,一般连吃5-7晚。

  五、针灸疗法   1。体针   (1)主穴:通里、大钟、关元穴,先针通里,以泻法强刺激,。得气后再针大钟穴,留针10一工5分钟,起针后再用艾条温和灸关元穴3—5分钟,每日1次,6次为1疗程。或取长强穴,快速刺入皮下5分,沿尾骨和直肠之间,深刺工。5寸许。配穴:气海、足三里及肾俞、三阴交,交替使用,每El或隔El1次。

  (2)针刺百会、关元、:中极、三阴交,针后加灸,每日下午1次。

  (3)主穴: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配穴:水沟、神门。主穴用补法,配穴用乎补平泻法。

  2。手针针刺夜尿点(此穴在掌面小指第二指关节横纹中点处),每次留针15分钟,隔天1次,7次为1疗程。

  3。足针用75%酒精消毒脚底小趾底部,用5分毫针在穴位一足小趾最下面的一个趾纹中点进针,来回捻转,待针尖接触骨面时捻转幅度加大,至患儿感到剧痛、下腹发热为止,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针1次。

  4。耳针主穴;遗尿点(在肾点与内分泌点之间,食道点的下方)。配穴:肾点、皮质下。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l疗程。

  5。耳穴贴压法取膀胱、肾、脾、三焦、心,脑点及神门点,以王不留行籽贴之,每曰按压3次,每次5分钟,睡前加按1次,两耳交替。

六、推拿疗法   1。每日下午揉丹田次,摩腹20分钟,揉龟尾30次。较大儿童可用擦法。横擦肾俞、八穋,以热为度。

  2。补脾土、补肾水各次+推三关次,揉丹田20分钟,按百会、5O次,每日下午进行。

  七、西医疗法   1。药物治疗   (1)盐酸丙咪嗪此药对睡眠时膀胱充盈不敏感的,患儿尤为有效。剂量为睡前30分钟口服12.5-25mg(幼童酌减。,必要肘可增量,但不超过每日IOOmg,停药应逐渐减量,以免反跳及复发。副作用有血压升高、神经过敏、睡眠障碍等。6岁以下小儿不宜用。

  (2)遗尿丁(氯酯醒)每次0.1g,每日3次。作用出现缓慢,服药至少l周以上。

  2。遗尿警报装置使用对象为七八岁的儿童。夜间在患儿身下放一个对尿湿有反应的衬垫,尿湿后即发出警报,提醒患儿起床排空膀胱,治疗一段时间后,患儿逐渐容易觉醒,遗尿次数减少或不再发生。      

  一、预防   l、、自幼培养小儿按时、睡前排尿的良好习惯。   2。白天勿使小儿过度疲劳,傍晚前应注意控制饮水量,少给流质饮食,如服汤药,应尽量在白天服完,以减少膀胱尿量。:临睡前令患儿排空小便。

  二、护理   1。排除遗尿对小儿情绪的影响,给以信心和支持,切忌打骂、责罚。

  2。夜间尤其在经常易发生遗尿的时间前,及时唤醒排尿。   3。积极治疗引起遗尿的原发疾病。

  (文献选录)   《类证治裁。闭癃遗溺论治》:“睡中自‘遗,j幼稚多有,俟其气壮乃固,或调补心肾自愈,寇氏桑螵蛸散。”

  《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益智散(益智仁、补骨脂、茯苓),加附、、桂、龙骨。”

  《保赤存真。二便症治》:。凡小便自遗为寒。……寒者,火不足,水有余,治宜温肾水,益心火,益智散。”      

  一、辨证论治研究   金美亚报道,临床将小儿遗尿分为四个证型,心肾不交型方用安神定志丸合桑螵蛸散加减;肺脾气虚型治拟升陷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下元虚寒型方取济生菟丝子丸加减;湿热下注型方选连朴饮合二妙散加减。

  俞景茂报道,以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治疗小儿遗尿症64例,其中治疗组42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心肾失交三型,均口服遗尿停胶囊(由黄芪、炙麻黄、家韭子、、菟丝子、五味子、桑螵蛸、生牡蛎等组成)。3—6岁每次工。5g,7—9岁每次2g,10一12岁每次2.5g,1日3次,饭后服,7日为l疗程,连服2—4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尿多灵片,剂量每日0。25mg/kgbw,分2次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显效率62%,对照组分别为:50%、32%,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作者认为,麻黄具有较强的兴奋作用,能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使睡眠深度减弱,当患儿受到膀胱充盈刺激时容易自醒,或易被唤醒,有效地避免了遗尿的发生,此与“警铃条件反射装置”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韶景报道,运用自拟止遗合剂(当归60g,车前草30g,炙麻黄log,上药浓煎至m1),14岁以下每次服ml,15岁以上每次服ml,每晚睡前l小时服,7天为1疗程。治疗例患者,总有效率95%。作者认为,该药可扩张周围血管,增加肾与膀胱动脉的血容量,使肾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的回吸收增加,尿液渗出减少。并且兴奋交感神经系统,使膀胱逼尿肌松弛,膀胱内括约肌收缩,从而抑制了尿液的排放。(3,吴进录报道,临床以遗尿灵(鹿茸1。5g,山药12g,煅龙骨、煅牡蛎各20g,鸡内金10g,石菖蒲6g,共研细末,装0号胶囊),工O岁3—4粒,10岁4—5粒,1日3次,盐开水冲服,15日为1疗程。治疗遗尿症例,总有效率93%。

  杜跃进等报道,运用自拟中药益智止遗合剂(桑螵蛸、益智仁、黄芪、山药各等份,补骨脂、细麻黄、石菖蒲、远志肉各等份),水煎浓缩ml,消毒密封装瓶。学龄前儿童口服20ml/次,1日2次;学龄儿童25—30ml/次,l日2次。对照组用丙咪嗪12。5—25rag,每日4次,I:1服。两组疗程均为2l天,观察统计自停药后2周内遗尿情况。结果:治疗组痊愈9例,有效2l例,无效11例;对照组痊愈4例,有效16例,无效2l例。总有效率分别为73。2%和48。8%,经X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尸O。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轻、中、重比率也有显著性差异(PO。05)。

  徐经印报道,应用补肾强身汤治疗JJ,JL,遗尿56例,药用:益智仁、金樱子、山药各10--~20g,仙灵脾6一]2g,菟丝子、女贞子各12g,制狗脊、鸡内金、川芎、石菖蒲、陈皮各10g,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2次,空腹早中晚分服,7天为l疗程。结果:临床治愈5l例(91%),好转3例(5。40A),无效2例(3。6%),总有效率96。4%。其中以肾气不固型疗效最好,其次为肺脾气虚型和痰湿内阻型。对湿热下注型不宜用本方治疗。

  此外,曾明生以夜尿警觉汤(益智仁、麻黄、桑螵蛸、石菖蒲、猪膀胱)、罗钰以固涩汤(菟丝子、山药、补骨脂、益智仁、大枣、乌药)、王世彪以芍药甘草汤加味(芍药、甘草、覆盆子、益智仁、山药、桂枝)、贺哲以遗尿散(麻黄、五味子、菟丝子、益智仁)、郝五明以节泉汤(党参、鸡内金、菟丝子、桑螵蛸、酸枣仁)、赵国仁以固泉饮(菟丝子、补骨脂、益智仁、桑螵蛸、黄芪、山药、五味子、石菖蒲、麻黄)、邓国强以止遗汤(黄芪、山药、白术、金樱子、山茱萸、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等治疗小儿遗尿症,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外治疗法   付少云报道,用丁香3粒研细末,调米饭适量捣作饼,贴患儿脐部,或用加味生姜膏(生姜、炮附子、补骨脂)敷脐,每日1次,连用3—5次,可获满意疗效。

  邱训杰等报道,以麻益散填脐治疗遗尿38例,药用:麻黄2份,益智仁、肉桂各l份,共研细末,每次用以少量食醋调成饼状,敷于脐心,外用胶布固定。36小时后取下,间隔6—12小时以上再敷,共敷3次后,改为每周填脐1次,连续2次,以巩固疗效。结果:痊愈18例,好转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9%。

  沈占尧以肉桂、丁香、五味子、补骨脂研末,白酒调敷神阙穴;邓宝康用五倍子与硫磺、桑螵蛸、芡实共为末,醋调,于临睡时敷脐;马宝林用五倍子与硫磺、葱白共捣如泥敷脐,均获显效。

  三、针灸疗法   王全仁等报道,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3寸毫针刺关元穴向下透刺中极穴,进针2寸5分;用2寸毫针斜刺百会穴,进针1寸5分深,中强刺激,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灸时将艾条对准穴位,距离1寸左右,以温热感为度。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7—10次为1疗程,一般l一2疗程治愈。

  张晓霞报道,以通督法治疗遗尿症52例,取百会、命门、肾俞、膀胱俞,用平补乎泻法,留针15分钟,若不配合则用快针。另嘱家长在患儿入睡前用艾条熏灸命门穴约10分钟。每曰治疗1次,5次为l疗程。结果52例全部治愈。最短治疗2次,最长不超过2个疗程,平均治疗次数为6。4次。

  杨El和取箕门穴,直刺1寸,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5分钟行针1次,连续7次为1个疗程。叶长青以针刺长强穴为主,7—10次为1疗程,一般1—3个疗程即获痊愈。

  毛服民针刺遗尿穴(足针,部位手法见本病其它疗法),金伯华针刺遗尿点(-笋-针,部位手法见本病其它疗法),王泰东以头针双侧足运感区,田维柱采用眼针肾、膀胱区,亦均获良好效果。

  高美玲报道,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神经学知识,选取肾、膀胱、脾、肺、缘中、皮质下、耳中、额、骶椎穴,用耳穴探测仪在所取耳穴相应部位探测敏感点,然后将粘有黄精籽药粒的小胶布块置于选好的耳穴上,进行按压,使患者感到酸、麻、痛或发热感,每日按压5—6次,5日更换工次。通过对比观察,认为耳穴贴压对原发性遗尿具有疗效佳、取效迅速、无针刺样剧痛等优点。

  巫峡等报道,将小儿遗尿分为下元虚寒、肺脾气虚、肝经湿热3型,主穴选肾、膀胱、缘中。下元虚寒型配内分泌、脑点、尿点;肺脾气虚型配肺、脾、皮质下;肝经湿热型配肝、胆、三焦。每次用两侧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嘱患者每Et按压3次,每次按压1分钟,3天换药1次,换药5次为1疗程。治疗例遗尿患儿,总有效率96。7%。

  田正美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肾、膀胱、心、脾、脑干、皮质下、内分泌、神门穴;丁育德则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膀胱、尿道穴;袁诗眷等贴压肾、心、皮质下、兴奋点;。丁福荣等贴压肾、膀胱、脾、胃、心、神门、脑点,治疗小儿遗尿症;曹希和用王不留行籽耳压外生殖器点、尿道点,配肾区、膀胱区,亦获良效。

  四、推拿疗法   朱升朝报道,用常规按摩法治疗小儿遗尿症,补脾土、补肾水各次,揉丹田5—10分钟,揉三阴交50次,随症加减。肾气不足型加揉外劳宫穴lo分钟,百会穴次;肺脾气虚型加补肺金、推三关各次;阴虚内热型加揉内劳宫lO分钟,揉小天心次。治疗64例,总有效率92。1%。

  庞承泽报道,主穴选中极、关元、三阴交、百会、肾俞、中脘、阴陵泉、箕门、脾俞、膀胱俞;配穴选命门、气海、复溜、阴谷、血海、气冲、八髂。手法用点、按、揉、推、摩、啄等。效果颇佳。

  丁丽选取百会、丹田、三阴交、阴陵泉、肾俞穴,同时辨证选加其他穴位,用按揉法结合以加强效应。陈昶采用足部按摩法,取穴肾、膀胱、输尿管,治疗小儿遗尿症,均获显效。

  五、其它疗法   陈景云等报道,用JGL一Ⅳ型激光医疗机,照射患儿关元、中极、双三阴交等穴位,每日1次,每次15分钟,7次为1疗程,经治32例,总有效率9l%。

  何福秀等报道,采用CL一2型电磁疗机,将双磁头线接通磁疗机后,置于中极、关元、归来、三阴交等穴位上,每穴每次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治疗20例,总有效率%。

  陈英用—2注射于通里、大钟穴后,患者夜间能自醒,遗尿自然而愈。叶茂田取穴关元、中极、曲骨,用埋线法将羊肠线埋入皮下组织。沈宗英采用经气导平仪疗法的补泻平衡法、优势平衡法、局整平衡法、交替平衡法治疗小儿遗尿症,均收到较好效果。

  有关中医药治疗遗尿的报道较多,疗效较好。但诊断、疗效标准尚不统一,未设置对照组等,影响了疗效的可比性。因此,统一诊断、疗效标准,应用脑电图、眼电图位等客观指标,进行证候分类标准化、客观化的研究,仍是今后亟待解决的课题。对器质性病变,如蛲虫病、尿道畸形、脊柱裂(隐性或伴有脊髓膨出)、脊髓炎、脊髓损伤、癫痫、大脑发育不全及膀胱容积小等引起的遗尿,要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以确定疗效。

姚大鹏,一九六零年生,号诗坛一怪,四川大学成人教肓药学专业毕业,现高级中医师,高级针灸师,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全球生态诗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gkl.com/wazlyy/13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