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脊柱裂 > 脊柱裂病因 > 慢性腰肌劳损铺灸30例,显效757 >
慢性腰肌劳损铺灸30例,显效757
灸哪儿
点击图片上方灸哪儿,订阅 慢性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主要是指腰背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背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本证因长期坐姿不正,超负荷劳动,急性损伤治疗不当的后遗症及腰部活动失衡后使部分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致肌肉、关节囊、滑膜、韧带、脂肪等软组织充血、水肿、粘连、瘢痕挛缩等引起的长期慢性疼痛。以长期反复发作性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查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腰肌劳损病因很多,但其病理变化基本一致,为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早期充血、渗出、水肿。久之,有粘连、变性、增生,甚至纤维化,刺激和压迫神经末梢而引起腰痛。
《素问》说:“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说明本病病位在肾,病机乃肾虚。张景岳说:“凡病腰痛者,多由真阴之不足……其有实邪而为腰痛者,亦不过十中之二三矣。”指出腰痛以肾虚为多。《类证治裁》认为本病由于肾虚而外邪易侵,指出“其所由致病者,以肾气本虚,而风寒湿热之邪皆可乘虚而入。”《张氏医通》亦以肾虚为本,风寒湿热闪挫瘀血滞气痰积皆为标病。《素问·宣明五气篇》也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指出了劳逸不当,气血筋骨活动失调,可造成组织劳损。
结合古今对慢性腰肌劳损病机的阐释,其致病原因主要如下:
1.慢性劳损:腰部肌肉韧带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可经常受到牵张,受力大而频繁的组织,会出现小的纤维断裂、出血和渗出。断裂组织修复和出血、渗出被吸收后,可遗留瘢痕和组织粘连。这些组织易牵拉、压迫内在神经纤维产生腰痛。这种腰痛休息后减轻,劳累后加重,甚至不能较长时间坚持某种姿势。
2.迁延的急性损伤:如腰椎骨折或腰部扭挫伤之后未能及时正确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反复多次损伤,形成慢性腰肌创伤性瘢痕及粘连,致使受伤肌肉不能完全恢复,腰肌力量减弱,迁延而成慢性腰肌劳损。
3.腰肌筋膜无菌性炎症:长期弯腰或坐位工作,使腰背肌长期处于牵拉状态,出现痉挛、缺血、水肿、粘连等,有人称之为无菌性炎症。
4.风寒湿邪侵袭:若汗出当风,露卧贪凉,寒湿侵袭,痹阻督脉,久而不散,可妨碍局部气血运行,促使和加速腰骶肌肉、筋膜和韧带紧张痉挛而变性,从而引起慢性腰痛。
5.先天性畸形:腰骶部骨骼先天性结构异常是腰部慢性劳损的内在因素。如隐性骶椎裂,使部分肌肉和韧带失去附着点,从而减弱了腰骶关节的稳定性;一侧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两侧腰椎间小关节不对称,使两侧腰背肌肉运动不一致,造成部分腰背肌代偿性劳损。
6.肾虚精亏,经脉失养:年高肾气已衰,精血亏耗;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过度,或多种慢性疾病,迁延日久,导致肾虚精亏,不能濡养经脉而发病。
1.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疼痛减轻,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缠绵不愈。部分患者可有下肢牵拉性疼痛,但无串痛和肌肤麻木感。疼痛的性质多为钝痛,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散布整个背部。严重者弯腰后一时不能挺腰直起,而需要慢慢活动腰部后才能直立。夜晚睡觉时不能平卧,有时还需用小枕头垫在腰部方能入睡。
2.急性发作时,诸症明显加重,可有明显的肌痉挛,甚至出现腰脊柱侧弯,下肢牵掣作痛等症状。长期反复发作的腰部酸痛或者胀痛,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弯腰过久则疼痛加重,直腰困难。阴雨天和潮湿、寒冷气候时可使症状加重。
3.检查中可见腰背部压痛范围较广泛,压痛点多在骶髂关节背面、骶骨背面和腰椎横突等处。轻者压痛多不明显,重者伴随压痛可有一侧或双侧骶棘肌痉挛僵硬。X线检查,除少数可发现腰骶椎先天性畸形和老年患者椎体骨质增生外,多无异常发现。
温针灸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例
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使腰肌松弛,灸熏点受热均匀。取同腰痛部位相应的夹脊穴2~4穴,根据患者体形选用2.5寸左右的毫针刺入。进针后针尾部应留出1.5cm左右,以免热灸时毫针根部灼伤皮肤,但亦不要离开太远,否则热量及艾绒药性不能通过皮肤及毫针透入组织深部。进针得气后在针尾粘上艾绒球或艾条段,点燃施灸。艾绒宜捻成红枣大小,长约1.5~2cm。治疗时医者须一直立于患者身边,如艾绒或灰焰掉落,立即呼气吹出,以免灼伤皮肤。但不宜在皮肤上放置纸片等物遮挡,否则药性及热量不能到达组织,影响疗效。施灸宜3~5壮,以局部皮肤潮红、患者自觉腰部温热,轻松为佳。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用药物及其它治疗。对照组:隔日手法推拿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用药物及其他治疗。
治疗结果:治疗组例中,痊愈95例,好转8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9%,痊愈率52.78%。对照组例中,痊愈40例,好转6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18%,痊愈36.36%。组综合疗效均好,但治疗组痊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隔药灸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疗效观察
治疗方法:(1)治疗组:将熟地黄24g,山茱萸12g,淮山药12g,茯苓9g,泽泻9g,牡丹皮9g,制附子6g,桂枝6g,川芎9g,秦艽9g,干姜6g,防风10g,桑寄生10g,用中药粉碎机打粉,用蜂蜜做成直径4cm、厚0.5cm药饼,用小号三棱针将药饼均匀穿刺孔,将艾条截成长2cm艾炷。嘱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将3个药饼分别贴于双侧肾俞穴和腰阳关穴,艾炷置于药饼上,点燃艾炷。待患者感觉皮肤有热感且不能忍受时将药饼略提起,稍后放下再灸。艾炷燃尽后,换艾炷,每穴灸3壮。若药饼烤焦裂,可换药饼。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2)对照组:取阿是穴(局部痛点,或硬结、条索状物处)、肾俞、关元俞与委中,常规消毒,将0.25mm×25mm毫针直刺,得气后施用平补平泻手法,均匀提插、捻转,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治疗结果:治疗组65例,治愈35例,好转3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0%;对照组50例,治愈14例,好转15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5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铺灸在临床中的应用探析
治疗方法:根据其临床症状,中医辨证为寒湿痹痛型。症状特点:关节以酸重、冷痛、困为主。遇寒、湿气候变化加剧,畏寒喜暖,关节肿痛,无红热,活动屈伸不利,舌质淡胖,脉象沉细或沉弦、弦滑为主等。在临床中根据病情,调整铺灸材料:皮肤表面涂抹一层凡士林油,以蒜和鲜姜的混合物(蒜2/3,鲜姜1/3)铺底,上盖艾绒;若寒湿重,需在蒜姜上撒麝香,且铺灸穴不只选督脉穴,随症选配局部穴,如肩痹可加配肩部穴位,范围可较针刺穴大。
治疗结果:本组30例,显效75.7%;好转13.3%;无效10%。
慢性腰肌劳损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病人十分痛苦。国内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近年来腰肌劳损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特别是对于久坐上班族,且以30~50岁的中青年人较为多见。所以预防本症需要注意保持良好姿势并及时矫正各种畸形。正确的姿势是抬头平视、收腹挺胸,维持脊柱正常的生理弧度,避免颈椎和腰椎过分前凸。
?分享到朋友圈,传播艾的火种......
全国艾灸人都在白癜风权威医院北京治白癜风要花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