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脊柱裂 > 脊柱裂病因 > 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 >
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
一、红斑狼疮
皮肤型红斑狼疮的分类:1.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ACLE);2.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3.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CCLE)--盘状红斑狼疮(DLE)(局限性/播散性/肥厚型)、肿胀型红斑狼疮、狼疮脂膜炎、冻疮样狼疮;4.其他变种—大疱性SLE、Rowell综合症;
盘状红斑狼疮(DLE)
盘状损害是红斑狼疮最普遍的皮肤表现之一,常见于面部、头皮和耳部,也常出现在粘膜表面(唇、鼻、结膜、生殖器),5%-10%最后发展成诊断明确的SLE,有播散性盘状损害的患者发展成SLE的风险性较高。
DLE皮损:境界清楚之紫红色斑块,表面可有角化粘着性鳞屑,不易揭下,揭下后可见鳞屑下方有角栓,常伴有色素减退。
肥厚型DLE:过度角化皮损常突起于手臂伸侧,特征性的盘状损害表面或边缘覆有厚痂。
DLE粘膜受累:最常见于下唇,可为红斑和糜烂,经久不愈,有时类似扁平苔癣
DLE并发症:瘢痕、永久性脱发、发展为SLE
深在性红斑狼疮/狼疮脂膜炎
好发于面部、上臂、臀部及股部,表现为皮下结节和斑块,炎症浸润以皮下脂肪为主,部分发展为SLE,部分痊愈肿胀型红斑狼疮有典型的硬结和红斑损害,但没有鳞屑和毛囊角栓,伴发SLE的比例很低
冻疮样狼疮
多发生于足趾、手指,寒冷气候引发引发或加重,暗红色或紫红色的丘疹和斑块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
有环形红斑型和丘疹鳞屑病两个类型;内脏损害较轻,介于DLE和SLE之间,抗Ro(SSA)和抗La(SSB)抗体是标记抗体
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ACLE)
双侧面颊“蝶形红斑”是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的典型损害,多在日光暴露后出现,消退后没有瘢痕,可留有色素沉着,与SLE相关性高。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特异性皮疹:蝶形红斑、盘状红斑、狼疮发
非特异性皮疹:多形性红斑、紫癜、水泡、血管炎、脱发、雷诺现象、口腔溃疡
红斑狼疮皮肤表现特点:DLE—皮损较持久,较难治疗,往往遗留不可逆损害(萎缩、色素变化、脱发等);SCLE—皮损呈反复发生,几乎无不可逆损害;SLE—皮损常为一过性,表现多样化;LEP—有肿胀、萎缩过程
二、皮肌炎
皮肌炎的分型:1、成人多发性肌炎;2、成人皮肌炎;3、恶性肿瘤伴发皮肌炎;4、皮肌炎与其它结缔组织病重叠;5、儿童皮肌炎;6、无肌病性皮肌炎。DM特征性皮肤表现:Heliotropesign双侧上眼睑紫红色浮肿性红斑。DM特征性皮疹:Gottron’s丘疹指(趾)关节伸侧紫红色丘疹,后期丘疹中心可出现萎缩,轻度凹陷。DM:面部玫瑰痤疮样皮疹、光暴露区红斑、皮肤异色征poikeloderma:毛细血管扩张,色素脱失,色素沉着,和浅表萎缩;常发生于肩背部、臀部、V字区。DM的组织病理学:与红斑狼疮病理改变相似: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胶原束间黏蛋白沉积;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
三、硬皮病
硬皮病分类:局限性硬皮病—斑状硬皮病、带状硬皮病(包括刀砍状硬皮病);系统性硬皮病—肢端硬皮病(包括CREST综合征)、弥漫性硬皮病。斑状硬皮病:三种类型:点滴状硬皮病、斑状硬皮病、泛发性斑状硬皮病;带状硬皮病:往往单侧分布,与神经走行一致;基本为单发。病变可深及皮下组织及筋膜,甚至骨膜;早期即硬化,不同程度影响肢体功能,特别是当皮损累及关节时,下肢病变可伴有隐性脊柱裂。系统性硬皮病:弥漫性:累及皮肤和内脏多系统多器官,进展迅速,全身皮肤和内脏(呼吸道、消化道、心脏、肾脏等广泛硬化)预后差;肢端型(包括CREST综合征)。
硬皮病的组织病理学:真皮胶原增厚,均质化;散在淋巴细胞浸润;汗腺相对上移。
四、银屑病
银屑病临床分型:寻常型、脓疱型、红皮病、关节型
寻常型银屑病:分为点滴型和斑块型;好发于头皮,腰骶部,四肢伸侧,龟头;基本损害为红色丘疹,斑块,上覆银白色鳞屑;特征性:蜡滴现象、薄膜现象、点状出血、同形反应
点滴型银屑病:好发于青少年;多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诱发;多发红色丘疹,斑丘疹,上覆鳞屑;
银屑病甲改变:顶针状、油滴状、全甲受累、甲床受累伴指甲脱失
脓疱型银屑病:基本损害:无菌性小脓疱
红皮病型:皮疹广泛,累及全身,皮肤潮红、肿胀,脱屑明显;可伴有发热、关节疼痛、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皮疹消退后可出现寻常型银屑病表现
关节病型银屑病:急性银屑病关节炎,单关节受累,龟头有皮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