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脊柱裂 > 脊柱裂医院 > 聚焦善举感动云南好人精神常在 >
聚焦善举感动云南好人精神常在
——“云南好人”事迹摘登
有这么一群人,看似平凡,却能为你带来暖意和感动;他们在云南这片土地上播下一颗颗善良而美好的种子,感染着身边的人——他们是“云南好人”。
12月10日晚,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省总工会、省妇联、团省委等相关部门共同举办的“云南好人”颁奖晚会在云南广播电视台举行,最终评选出年度10位好人代表。这10位好人故事不同、经历各异,但都有着普通人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有着坚定的梦想和信念,为社会传递出正能量,树立起好榜样。
爱心食堂义工团队
在昆明市幸福家园小区,有一家爱心食堂,每天都要为小区里60岁以上的多位孤寡、独居低保老人及部分残疾、重病低保老人准备饭菜。每餐一荤两素一汤,一个月收费元。这样便宜的价格,导致食堂常年在亏本状态中艰难运营,米、油和其他物资都靠爱心人士捐助。
食堂创办人王兰兰是昆明家喻户晓的人物,8年前被评为“昆明好人”。她说,食堂能维持下去,多亏了背后15名不计报酬、默默奉献的义工姐妹。她们生活并不富裕,有些还拿着低保维持生活,但还是利用空余时间到食堂无偿工作。
义工团队除采购食材为老人做饭、洗碗外,还为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饭上门。食堂的工作繁重琐碎,但每个人脸上都笑容明媚。正是她们长年累月耐心细致的付出,使爱心食堂成为了老人们温暖的家。
热心楼长郑萍萍
在昆明市虹山中路社区,有一位热心的楼栋长郑萍萍。10年前,郑萍萍从妈妈手中接过“楼长”的职责,也接过了邻里互助的美德和家风。在当楼栋长的10年里,她义务照顾独居老人,主动打扫楼栋卫生;街坊邻居有麻烦,她总是尽力帮忙;家里有好吃的,她也乐意和大家分享。
虹山社区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没有物管,小区住户以老人居多。79岁的刘寿是一名聋哑老人,郑萍萍每天用纸和笔与她交流,竭尽所能陪伴她;96岁的晏奶奶是一位独居老人,郑萍萍总是给她送水果、捶背,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平时,谁家下水道堵了,谁家屋顶漏水了,老人们都习惯了找郑萍萍。从前年开始,郑萍萍还参加了社区安全巡逻。一周巡逻3天,一天巡逻两次,风雨无阻。
郑萍萍今年已经62岁了,她说:“我只是想趁自己还能动的时候,再为社区的老人们多做一些事。”
三尺讲台上的“妈妈”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这是教师俞泰红半个世纪的人生轨迹。年以来,俞泰红教出9届初中毕业生,每届中考成绩升学率都达%,数学平均分都在90分以上,创造了昆明市中考数学“九连冠”的奇迹。
俞泰红对自己吝啬,心里却时刻想着学生。0年,她随中国教育界首批专家考察团去美国学习考察,到了纽约的宾馆才发现,自己竟然忘了拿裤腰带,她用几个塑料袋串成了一根简单的“皮带”。“抠门”的她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钱,为自己教的多名学生每人买了一支圆珠笔。
这位一辈子孤身一人的老师,虽然无儿无女,却被无数“儿女”牵挂着。
“老友哥”爱心送衣26年
今年60岁的杨广,是大理市地方税务局的一名职工。26年前,他偶然徒步到大理漾濞的高寒山区,萌发了为山区送爱心衣物的想法。从年开始,杨广利用休息时间到大街小巷收集衣物,然后骑着摩托车,为贫困山区送去衣物,一送竟坚持了26年。
26年间,杨广累计为多个自然村免费送去了近百吨衣物,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老友哥”。他说,村民们不用在穿衣上花钱,就能把剩下的钱用来买化肥,供孩子读书。
26年来,杨广骑坏了3辆摩托车。有一年,送衣服当天下起暴雨,因山路坡陡路滑,杨广从摩托车上摔下来,但他忍着疼坚持把衣服送到了村子,回到下关后才发现右手拇指和右脚脚踝已经骨裂。杨广并不后悔,在他看来,乐于助人是他做人的根基。
绿化愚公张家保
在宜良县路则村有一位名叫张家保的老人,奉献了自己近30年的光阴,带领村民植树造林。
年,46岁的张家保被选为路则村村长。那时整个路则办事处的林木大部分已被砍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源断流干涸。
在张家保的耐心劝说和亲身示范下,村民们逐渐意识到了绿化的重要性,全村人一起投入了种树造林,一种就是30年。张家保带领村民植树多亩、多万株,经济价值达到了多万元。如今荒山绿了,张家保也老了,但他的绿化理念和绿化行动,在村民们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为孩子配眼镜的洋老师
Sam是一位美国人,8年第一次来中国,第一站就选择了来云南支教。在3年支教过程中,Sam发现许多农村孩子学习不积极的原因是视力下降,但是由于家庭条件限制,很多孩子都没钱配眼镜,有的甚至因此辍学。
Sam和朋友们萌发了一个爱心公益计划——为云南贫穷地区学校有需求的孩子配免费眼镜,他们给这个项目取名为“点亮眼睛”。医院、学校等机构合作,为孩子们检查视力,矫正视力。平时,Sam还自制具有云南民族风格的墨镜,骑着三轮车在大街上贩售,把卖墨镜得来的收入用于为山区孩子们配近视眼镜。
4年时间,“点亮眼睛”的足迹遍布云南香格里拉、临沧、保山等地,帮助云南山区所学校的学生完成了11.6万次视力筛查,送出免费近视眼镜共计副。
戍边英雄杨天才
年过六旬的杨天才是河口中越边境一线一名普通的界务员。他32年如一日,巡边护界,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
大多数时间,杨天才巡边就是清理界碑路边的杂草,或者帮村民把越过边境的牛马赶回去。一旦发现边界有可疑人物,要立即汇报。从年担任河口外事界务员以来,这条山路,他一个人一走就是32年。
村里也有人说,杨天才把时间耗费在没有报酬的事情上实在太傻,但杨天才不以为然,他觉得这是上级交给的工作,必须好好完成。
挺身救人的赵云松
年8月27日16时,市民到消防队门口求救,说20米外有小孩溺水,昆明市官渡区消防大队凉亭中队中队长赵云松闻讯便从营区冲了出去。
小孩溺水的地方是一个在建路面下方的排水涵洞,洞口宽度不足两米,水面距离涵洞洞顶只有10多厘米,涵洞内的水体十分浑浊。来不及多想,赵云松毫不犹豫地纵身一跃,跳入浑浊的水中,经过搜寻奋力将孩子举出水面。把小孩救出涵洞后,他一边清除小孩口中的异物,一边为小孩拍背控水,在众人合力之下,生命体征微弱的孩子渐渐恢复了呼吸。
讲道义的杨元绯一家
在保山市施甸县,有一位名叫杨元绯的“滑板女孩”。2年,不满周岁的杨元绯被诊断出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脊柱侧弯、双髋脱位、脑积水和肾结石等多项病患。从那时起,杨元绯再也没有行走过,只能用滑板车当交通工具。
漫长的求医路让杨元绯一家一贫如洗。年,在施甸县红十字会和北京的腾冲同乡会帮助下,共筹集到16万元为小元绯到北京完成了第一次手术。进行第二次手术时,施甸县红十字会再次伸出援手帮小元绯一家筹集到6万元,可是当一家人拿着善款去北京检查时,医生告知因元绯的身体状况不好,建议两年后再做考虑。
元绯的父母杨汉光和董国凤认为手术暂时不能做,手术费也不能挪作他用。他们不仅没有动用这笔捐款,又拿出了两千多元将网络平台扣除的手续费补齐,凑足6万元交给了施甸县红十字会,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受益。
无私父亲马国柱
年5月,15岁的晋宁少年马恒因车祸脑死亡,父亲马国柱为了让孩子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不顾他人劝阻反对,毅然决然地将儿子的遗体做了人体器官捐献。
6月4日上午,医院医院手术室里,马恒捐献出一颗心脏、一枚肝脏、两枚肾脏以及一个胰腺和两个眼角膜,让4名重症患者重获新生,两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10年前,马国柱的妻子患上尿毒症,因为没有等到合适的肾源,遗憾离世。如今儿子的生命走向终点,马国柱做出了捐献孩子器官的决定。他希望儿子能够帮助像他母亲一样的患者,也希望儿子能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着”。
(转载于云南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