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滑脱
椎体滑脱,指因椎体间连接异常发生的上位椎体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其中以腰椎滑脱最为常见。
病因1、先天性遗传因素。当腰椎上关节突和椎弓根与下关节突、椎板和棘突发生不愈合形成先天性峡部崩裂时,在人体行走行走以后由于站立可使上方的脊椎向前滑动。或因骶骨上部或l5椎弓发育异常,而产生脊椎滑脱,其峡部并无崩裂。
2、外伤。竞技运动、强劳动搬运工可能由于急性外伤出现急性骨折,诱发滑脱。
3、退变性。如果生活中长期有的下腰不稳或应力增加,使相应的小关节发生磨损,则腰椎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关节突变得水平,加之椎间盘退变、椎间不稳、前纵韧带松弛,从而逐渐发生滑脱。
4、病理性骨折。当全身或局部病变,累及椎弓、峡部、上下关节突起,可能造成椎体后结构稳定性丧失,发生病理性滑脱。
5、疲劳骨折或慢性劳损。当人体处于站立时,下腰椎负重较大,导致前移的分力作用于骨质相对薄弱的峡部,长期反复作用可导致疲劳性骨折及慢性劳损损伤,诱发滑脱。
临床表现本病多发生于50—60岁的老年人,会产生慢性腰痛,常为酸胀、沉重、乏力,时轻时重,同一姿势不能持久,并伴有神经根受压时,疼痛可放射至小腿,出现灼痛、麻木、刺痛等感觉。开始时,症状不严重,病期可延续数月甚至数年,有的患者可伴有间隙性跛行,行走时疼痛明显,坐位时疼痛缓。
临床分类临床常用Witlse六类分法:
Ⅰ型先天性滑脱:S1上关节突或椎弓有先天性缺损,多伴L5S1脊柱裂
Ⅱ型峡部性滑脱:峡部部分缺损,椎体前滑,后部结构基本正常,
Ⅱa峡部分离:峡部疲劳骨折,
Ⅱb峡部拉长,没有断裂,保持连续性;
Ⅲ型退行性滑脱:椎间盘退变,中老年多见;
Ⅳ型创伤后滑脱:椎弓根、椎板和关节突的急性骨折;
Ⅴ型病理性滑脱: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导致小关节面骨折或拉长;
Ⅵ型外科治疗后:多见广泛椎板及小关节切除减压术后。
影像表现1、正位片:
常难以显示椎弓根崩裂和脊柱滑脱,但在滑脱明显时,可见Brailsford弓形线,系滑脱椎体的重叠线或见椎体旋转。
2、侧位片:
椎弓根后下方细长或见透明裂隙,关节突间常见硬化征象;上位病变椎体出现滑移;椎间隙狭窄,椎间隙前后比例异常。可对滑脱程度进行具体测量。
3、斜位片可显示峡部崩裂情况
腰椎MRI
椎弓峡部崩裂面粗糙的低信号带,隐性峡部裂;
双关节征、双边征和椎间盘夹心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