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脊柱裂 > 脊柱裂医院 > 原创精选腰椎牵引疗法 >
原创精选腰椎牵引疗法
腰椎牵引主要作用包括增大椎体间隙、降低椎间盘内压、增加后纵韧带张力、扩大椎管容积、增加侧隐窝的面积、纠正腰椎小关节的紊乱、松解神经根粘连、解除腰部肌肉紧张、痉挛、促进炎症消退、缓解突出物对神经组织的压迫、缓解疼痛等。
影响腰椎牵引生理效应的因素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
1体位从力学分析,牵引力可分解为与脊柱纵轴平行和垂直的两个分力,从脊柱三维结构分析,还存在一个扭转外力(很小)。改变平行分力和垂直分力的夹角,即可调控两个分力的大小,因此,牵引时病人的体位对牵引力有重要影响。根据临床治疗需要,通常是采用仰卧位或俯卧位牵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俯卧位略保持生理前凹的条件下牵引相对有效,因为大部分患者的突出物向后侧方突出,这样的体位牵引是使椎间盘向前,对减轻突出物引起的症状有帮助。
仰卧位牵引时,髋关节的位置十分重要。随着髋关节屈曲角度从0°逐渐增大到90°的过程中,椎间隙后部的分离程度逐渐增大,尤以L45和L5S1最为明显,而椎间隙前部则没有同步的改变。因此,欲达到最大程度的椎间隙后部分离,须使双髋关节在牵引时屈曲90°。可将小凳置于双膝下,这样可使腰大肌放松,腰椎变平,此称为腰大肌姿势体位。
仰卧位腰椎牵引时,患者的舒适程度较好,并且能保持良好的放松。俯卧位牵引,脊柱处于伸展位,牵引力直接作用于椎间盘并使其向前。
2牵引力牵引重量的大小是腰椎牵引治疗效果的决定因素,牵引时身体相关的骨性和(或)软组织腔隙增大,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使神经根与突出髓核间的粘连松解和移位。
应根据牵张反射的机理,应用足够的牵引重量缓慢进行牵引和放松牵引,避免出现反射性肌痉挛,产生牵张反射,影响牵引效果。最佳牵引力应为体重的60%-70%。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骨质疏松时,选择适当的牵引力显得尤为重要,过大的腰椎牵引力可诱发或加重已疏松椎体的损伤,加快腰椎退变,反而会进一步加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由于人体仰卧位时身体与床的磨擦系数为0.5,而L3以下的身体重量为体重的50%,故腰椎牵引力至少25%体重才可克服牵引时的磨擦力,但尚不能引起腰椎结构的改变,因此,1/2患者体重的去摩擦力是腰椎治疗产生效果的最小力量。
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及身体状况,牵引重量多为体重的25%-70%,有的超过体重的10%,每日一次,每次持续牵引30分钟。病程长、神经根与突出髓核粘连重者,可适当延长治疗时间,不可做超重量牵引。
3牵引时间牵引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牵引力的影响。一般牵引力大则牵引时间相对要短,反之则相对要长。通常每次牵引持续的时间以20-40min,平均30min为宜,但牵引20min是多数研究认为有效且适宜的时间。
根据牵引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将腰椎牵引分为慢速牵引和快速牵引。慢速牵引的重量为患者体重的30%-%,每次牵引时间为20-40min,需多次牵引,是临床治疗常用方法。快速牵引重量大,为患者体重的1.5-2倍,作用时间短,仅0.5-2.0s,多在牵引的同时加正骨手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采用持续牵引模式,或较长时间牵引—较短时间放松期的间歇牵引。如牵引60s,放松20s,或每牵引30s,间歇10s,即3:1的间歇牵引。治疗频度一般为每周5-6次。采用持续牵引,一般10天∕疗程,年龄在20-30岁指定3个疗程,30-50岁指定4个疗程,50-70岁指定5个疗程。
腰椎牵引临床应用一适应症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退行性疾患,腰椎小关节功能障碍,腰椎肌肉疼痛导致的痉挛或紧张,腰椎滑脱,无合并症的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柱前凸、侧弯、后凸畸形,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等等。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时,很少单独使用腰椎牵引,多配合其他疗法,如骶管阻滞、β-七叶皂苷钠静滴、中药、推拿、穴位注射、中药熏蒸和理疗等。
二禁忌症腰椎牵引禁用于下胸腰段脊髓受压、严重的椎管狭窄、骨折脱位、马尾神经综合征、腰椎感染、急性化脓性脊柱炎、椎管内外结核或肿瘤、脊柱畸形、峡部裂、重度骨质疏松、腹疝、裂孔疝、动脉瘤、严重痔疮、急性消化性溃疡或胃食道返流、出血倾向、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未控制的高血压病)、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心肺功能障碍、孕妇等,后纵韧带骨化和突出椎间盘的骨化以及髓核摘除术后的患者应慎用。
三腰椎牵引治疗处方牵引体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仰卧位和俯卧位等体位。
腰椎的角度:通常以髋/膝的位置改变腰椎的角度,髋/膝的位置可在全伸展位到90°屈曲范围内调节。
应用模式:根据需要选择持续牵引或间歇牵引。间歇牵引可使患者更为舒适些。
牵引力量:牵引力量的范围应是患者可以接受的范围。通常首次牵引力量选择25%体重,适应后逐渐增加牵引力量。常用的牵引力量范围为20-60kg。
治疗时间:大多为10-30min。
频度和疗程:频度为1次/d或3~5次/周,疗程为3-6周。
辅助的理疗:在牵引治疗前或治疗中可用超短波、红外线等放松局部肌肉。
腰椎牵引治疗方法腰椎牵引法广泛应用于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代表的腰椎疾病,但牵引的方式、体位、重量和时间等参数各异。
骨盆重锤牵引(1)牵引体位
患者仰卧硬板床,小腿处垫高,呈屈髋屈膝约90°。该方法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持续牵引的绝对卧床患者,也可以在病房、家庭或缺乏牵引设备的环境下使用。
(2)牵引重量
一般为每侧10-15kg。首次牵引从每侧5kg开始,两侧共10kg;以后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每1-3天增加1-2kg,最后达到合适的重量。
(3)牵引时间
每牵引1h,休息20min。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延长牵引持续时间。夜间停止牵引,以利睡眠。
(4)临床应用
适合于较轻的腰椎疾患。
斜位自重牵引(1)头高脚低位牵引
患者仰卧于倾斜的床板上,胸腰部用胸肋牵引带固定于床头两侧,腰部及下肢不固定,利用腰部以下的自身重量进行牵引。
初次牵引时从床面与水平面夹角30°开始,以后每天增加5°,一般8-10d倾角可达70°-90°。
牵引时间一般比较长,每日牵引4h。该方法医院治疗的患者家庭牵引。
(2)头低脚高位牵引
患者头底脚高俯卧于倾斜的床板上,双踝固定于斜板上端,利用腰部以上自身重量对腰椎进行牵引。
牵引可从床面与水平面夹角30°开始,逐渐增加至70°~90°。每日一次,每次30~60min。
(3)临床应用
医院治疗室或有治疗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老年人或伴有心、脑、血管疾患者慎用此法,避免发生以外。
电动骨盆牵引(1)牵引体位与角度
患者可取仰卧位或俯卧位,胸肋带和骨盆带分别固定于季肋部和骨盆髂嵴上方。通过调整骨盆牵引带两侧牵引绳位置,可以调节腰椎牵引作用力的角度。
①仰卧位牵引
屈髋、屈膝90°使腰椎前凸变平成处于中立位,牵引力主要作用于腰椎下段病变,在此体位下的牵引可更充分地放松腰部肌肉,使腰椎生理前屈变平,牵引力更容易作用于椎体后侧的病变部位,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②俯卧位牵引
俯卧位牵引使腰椎伸展,腹部垫枕使腰椎前凸变平/中立位,通过所垫枕头的高低来调节腰椎屈曲的大小。
疼痛导致伸展活动受限时,可选择使腰椎生理前凸变平的体位进行牵引;而伸展运动使疼痛缓解时,可选择伸展位牵引。
在俯卧位牵引下可同时实施脊柱按压或踩跷等操作手法。
(2)牵引重量
自身体重的30%-80%,可逐渐增加至%,最大不能超过体重的重量。
(3)牵引时间
一次20-30min,轻重量牵引时持续时间可适当延长,大重量牵引时持续时间可酌情缩短。
(4)临床应用
电动骨盆牵引是临床最常用的腰椎牵引方式。主要用于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关节紊乱或各种类型的急慢性腰痛。
(5)特点
以电动牵引装置提供牵引动力替代重锤进行牵引,电动牵引装置由牵引床、牵引动力源及电动控制盘、胸背板和可滑动的臀腿板组成。患者可取仰卧或俯卧,无论是仰卧位或俯卧位,均要使腰椎处于伸展状态,即保持生理前凸的重要位置。一般选择使髋关节与膝关节分别屈曲约60°使腰大肌松弛。
三维多功能牵引三维多功能牵引又称屈曲旋转快速牵引,在沿脊柱轴向牵引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屈曲、
旋转动作瞬间同时完成,具有平行对抗、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和左右侧屈的功能。
(1)牵引体位
患者取俯卧在牵引床上,暴露腰部,使腰部病变部位与两板之间的间隙相对应,胸部和臀部分别固定于牵引床的胸背板和臀腿板。
(2)牵引参数
依据患者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设定牵引参数。
患者俯卧位,一般腰椎前屈10°-16°,旋转12°-15°。
(3)消除神经根水肿
牵引后患者平卧硬板床3天,腰部用腰围制动,同时辅以非甾体类消炎药物,也可加用20%甘露醇ml、地塞米松5mg~10mg静脉滴注,1次/d,连用3d,3天后根据需要可配合物理因子或按摩治疗,以巩固疗效。
一般只需牵引1次,若需再次牵引可于l周后进行。
其他腰椎牵引方法(1)徒手腰椎牵引:患者取俯卧位,一般由两位治疗师同时操作。操作方法:治疗师在患者仰卧下握持患侧下肢进行持续牵引数秒,并突然上提膝部,使其屈膝屈髋,再迅速向胸腹部方向按压膝部,使腰段脊柱过度屈曲以达到复位目的。
多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中配合使用。
(2)悬吊肋木自重牵引
利用自身重量进行牵引,每次悬吊数秒至数分,重复进行2-3次,隔日一次。适用于轻度腰间盘突出、体质较好的青壮年患者,也可用于牵引后期的巩固治疗,常与医疗体操同时进行。
腰椎牵引注意事项1、牵引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嘱其牵引时不要屏气或用力对抗。对进行屈曲旋转快速牵引者,需详细了解患者病情,最好与骨科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以免造成损伤。高龄或体质虚弱者以电动牵引床轻度牵引为宜。
2、牵引中胸肋固定带和骨盆固定带要扎紧,但胸肋固定带安放的位置和松紧以不妨碍患者正常呼吸为度,同时应防止卡压腋窝,以免造成臂丛神经损伤。两侧牵引绳应对称,松紧一致。
3、牵引时患者应取屈髋、屈膝卧位,以减少腰椎前突,使腰部肌肉放松,腰椎管横截面扩大,有利于症状的缓解。
4、牵引前可进行腰部热疗,有助于放松腰部肌肉,避免拉伤。牵引中或牵引后可配合其他治疗,如药物、物理因子或推拿手法等综合治疗,以增强疗效。牵引治疗期间需适当卧床或休息。
5、牵引后应缓慢去除牵引带,嘱患者继续平卧休息数分钟,再缓慢起身。必要时可佩带腰围以巩固疗效。
6、牵引过程中,如果患者症状、体征加重,应减轻牵引重量或停止牵引。肥胖和呼吸系统疾患慎牵。
7、其他注意事项
①高龄人多有骨质疏松,牵引力不宜过大,应以较轻重量的牵引为主,以免造成患椎损伤;
②家庭牵引时重物放置的高度一般以40-60cm为好。过低易与地面相接触而失去作用;过高则有可能在牵引过程中产生撞击现象;
③悬吊牵引和过伸牵引等操作复杂,有加重损伤之虞,建议采用卧位对抗牵引;
④改变体位时必须在牵引保护下进行。
本期编辑:J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