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脊柱裂 > 脊柱裂护理 > 孩子遗尿症有哪些因素所致 >
孩子遗尿症有哪些因素所致
发育正常的孩子一般在2―3岁时就可以自控排尿了,3岁前偶尔有尿床的现象是正常的,医学上称为生理性遗尿,多数孩子3周岁岁以后夜间一般不再尿床。如果3岁以后孩子晚上睡觉时还尿床,且次数达到一个月两次以上,医学上称为“夜间遗尿症”。有些小儿尿床是由某些疾病造成的,常见的疾病有糖尿病、尿崩症、肾功能不全、肾小管疾病。
此外,还有一些孩子尿床是生理、心理、遗传等因素引起的,医学上叫小儿遗尿症。发生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若父母都曾为夜遗尿患者,则孩子有1/2的患病几率)、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心理因素、睡眠过深、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隐性脊柱裂等(遗尿孩子中因脊椎隐裂引起遗尿的约占30%以上)等。
医学研究证明:长期尿床的儿童,精气亏,大脑及神经系统功能发育延迟,因而影响智商。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发现,遗尿儿童比正常儿童智商低约17-23%。表现为精神萎靡,倦怠乏力,沉睡中难以叫醒,亦可发生夜惊、梦语、梦厕现象。另外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反应慢、多动,或不能较长时间安坐、动作不协调等精神神经症状。
矫正和治疗
1、行为治疗:从治疗第1天起,要求家长为患儿设置日程表,以便每天进行记录(可使用日历)。当尿床时,努力寻找可以导致尿床的因素,并记录在日程表上,如未按时睡眠,睡前过于兴奋,白天过于激动,傍晚液体摄入量太多等。当患儿无尿床时,便把1颗星画在日程表上,并予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每周与医师会晤1次。
2、建立条件反射:从治疗开始起,要求家长每天在患儿夜晚经常发生尿床的时间前,提前半至1小时用闹钟将患儿及时唤醒,起床排尿。并鼓励患儿自己去厕所小便,目的在于使患儿在比较清醒的情况下把尿排泄干净。
3、膀胱功能锻炼:督促患儿白天多饮水,尽量延长两次排尿间隔时间,促使尿量增多,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鼓励患儿在排尿中间中断排尿,数1至10,然后再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4、药物治疗:以上的措施只是帮助孩子矫正尿床行为,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去治疗尿床,举个简单例子,一个人如果得了近视,那么可以去佩戴眼镜,戴眼镜虽然可以看的清晰了,但并不能治好近视,以上措施也是这个道理,像现在市面上的健脾止遗片等药物都是不错的选择。
遗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