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脊柱裂 > 脊柱裂治疗 > 石家庄作家刘世芬在河北日报发表报 >
石家庄作家刘世芬在河北日报发表报
转载自年2月28日《河北日报》第09版:文化周刊
“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之三
隐形的翅膀(报告文学)
□刘世芬
缓缓而行的年春天病了,新冠肺炎病毒诡异、狰狞,一场由它引发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华夏大地迅速打响,这是一场无声而激烈的战斗,更是一场必胜之战,因为它是全国动员、全民参与、全力求胜的大战,任何一个人都在行动。
在华北平原一隅,河北省行唐县残疾人双创园,园长贾茹戴着口罩,淡定指挥,一箱箱“冠军米娜”口罩正在装车外运。在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势下,双创园生产的口罩却从每只36.8元降至25.8元销售,利润损失三四百万元。同时,园区还向教师和村民定向捐赠了个口罩。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贾茹又“亮”了。面对疫情,她深情而真挚地说:“以前都是爱心人士为园区里的残疾人献爱心,在这特殊时刻,园区也要把爱心带给社会,共克时艰。”
此前,贾茹和双创园在助力残疾人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早已获得许多熠熠闪亮的光环: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全国扶贫助残模范、“全国残疾人之家”称号……贾茹受到表彰并在人民大会堂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央视、省市电台电视台、各大报刊媒体的追踪报道。
贾茹带领曾是贫困地区的人们,走出一条精准脱贫之路,也是一条践行感恩回报社会之路。
01
贾茹是有故事的,故事里写满悲悯和爱心。
冬日的残疾人双创园,无绿,无花,却洁净,有序。院里已经停了大大小小的各种车辆,从外地赶来参观采访的人很多。我发现许多人的眼睛红红的,大家红红的眼睛望向园中一个身穿红马甲的大男孩。那个男孩,此刻,正像城市清洁工那样认真地扫地,有时坐在台阶上。
张旭,智力二级残疾,这个命运多舛的男孩,母亲是四川人,嫁到行唐生下他,父亲病逝,后来母亲改嫁,继父不久也去世了。为了生计,母亲到北京打工。智力残疾的张旭无处安身,这时双创园收留了他。母亲诚惶诚恐从北京致电贾茹:孩子给你们添了太多麻烦……
张旭的职责是园区保洁,现在他能够熟练而尽职了,可最初他根本不懂得该扫什么,该留什么。人们记忆最深的、也最为揪心的是,由于以前长期得不到照顾关爱,在双创园的日子,他免费吃喝,结果导致饮食无度,晚上开始大小便失禁。贾茹考虑过放弃——双创园毕竟不是福利院啊,如何照顾得过来?
然而,有一天,贾茹开会回来,张旭从远处跑来,张开双臂,扑到她怀里,叫了一声“妈妈”。贾茹哭了,周围人眼圈也红了……
从此,“一个也不能少”,成为双创园的脱贫“真经”。
而这带来人们更多的质疑:贾茹为了什么?
贾茹是有故事的,故事里写满悲悯和爱心。
贾茹伴着父母的小卖部长大,父母经常开玩笑:“只要贾茹在小卖部,货物就会变少。”变少,不是卖出去了,而是她偷偷送给了门前衣衫褴褛的残疾人。不仅如此,只要她在小卖部,那些乞丐和残疾人都会自动围拢来,他们知道,里面那个还不如柜台高的小女孩从来不会让他们失望;后来长大结婚,贾茹在市场卖菜,每次进货时看到残疾人或者行动不便的老者,她都会悄悄多给人家一些钱。丈夫有时不免会埋怨她:“你这样做咱不就赔钱了?”贾茹总是安慰:“没事,这个菜咱就当不赚钱了,你看人家多可怜!”
时间久了,这个卖菜姑娘的爱心远近闻名,而她的生意也越做越大。办超市、开服装厂,招收的都是残疾人。
时间流逝,贾茹的想法也从未停滞:在厂里就业的残疾人毕竟是少数,如何让更多残疾人都能自食其力,活得更有尊严?有一个地方,寄托着贾茹这样一个梦想:残疾人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被认可,被尊重,甚至被需要,而不仅仅是施舍有限的衣食。她决心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就业并生活的地方——残疾人双创园。
这时,贾茹42岁,已经成为残疾人眼中的“贾妈妈”。
02
贾茹身边聚集着一群和她一样有爱心的人。
有一句谚语: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一路走来,贾茹身边聚集着一群和她一样有爱心的人。
园区里忙碌不停的那个青年人,就是副园长王大志。你若以为他是行唐人就错了,他来自省会石家庄。7年前,作为广告公司老总的他,经常跟着一个公益组织四处慰问残疾人。一个偶然的机会,大志看到一条发自行唐的消息:帮助残疾人就业,招贤纳士。帮助残疾人,这正符合大志内心蛰伏着的某种理想。
是的,消息的发布者正是贾茹。贾茹告诉他,自己想帮残疾人尤其农村的残疾人,让他们在家里实现就业……
“在家里就业?太夸张了吧?别说你在一个贫困县里,即使在省会,又能辐射多远呢?”这是大志起初真实的想法,但尽管质疑,他还是特别敬佩贾茹,一位女子,能有这种想法,多了不起!
那时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