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床中医药调护
定义:遗尿又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
发病情况: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
①小儿1岁后白天渐能控制小便,随着小儿经脉渐盛,气血脏腑充实,排尿控制与表达能力逐步完善。
②3岁后夜间不能自控排尿而尿床,就是遗尿症。
③研究表明X线影像诊断,部分遗尿与隐性脊柱裂有关。
④明清时期拓展了肝经郁热的病机,验之当今,此类遗尿多与尿路感染有关。
⑤历代医家均认为小儿遗尿多系虚寒所致,常用温补之法。
遗尿多与膀胱和肾的功能失调有关,其中尤以肾气不足,膀胱虚寒为最多见
。
临床诊断1.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在3周岁以上,寐中小便自出,醒后方觉。
(2)睡眠较深,不易唤醒,每夜或隔几天发生尿床,甚则每夜遗尿1~2次以上者。
(3)尿常规及尿培养无异常发现。
(4)部分病儿腰骶部X线摄片显示隐性脊柱裂。
2.鉴别诊断
热淋(尿路感染):尿频急、疼痛,白天清醒时小便也急迫难耐而尿出,裤裆常湿。小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或脓细胞。
理法方药1.辨证要点
本病重在辨其虚实寒热,虚寒者多,实热者少。
虚寒者病程长,体质弱,尿频清长,舌质淡,苔薄滑,或舌有齿印舌体胖嫩,兼见面白神疲、纳少乏力、肢冷自汗、大便溏薄、反复感冒等症。
实热者病程短,体质尚壮实,尿量少、黄臊,舌红苔黄,兼见面红唇赤、性情急躁、头额汗多,齘齿夜惊,睡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
2.治疗原则
以温补下元、固涩膀胱为主要治疗法则,偶需清心安神,或泻肝清热。
3.常见证候类型
(1)肺脾气虚
(2)肾气不足
(3)心肾失交
说明:遗尿一症在儿科临床比较常见,但不同患儿个体差异较大,虽然临床证候分类来看,以上述三种证型为多见,但是纯粹的某一中单一证型有,但相对较少。虽然中医药治疗有明显疗效,但必须辨证施治。根据患儿具体病症间杂合理对证加减用药。目前临床适合儿童遗尿的中成药剂型尚属空白。所以治疗多以汤剂为主。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候: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经常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
治法:补肺益脾,固涩膀胱。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
常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气;陈皮理气;当归养血;升麻、柴胡升提中气;益智仁、山药、乌药温脾固涩。肺脾之气得补,膀胱之气得固,则遗尿可愈。
分析:
本证由于肺气不足而膀胱不摄,即上虚不能制下,以致夜间遗尿,日间尿频。
肺脾气虚则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则卫外不固,故见虚弱诸症。
加减:
寐深者可加炙麻黄、石菖蒲宣肺醒神;
兼有里热者加焦山栀清其心火;
纳呆者加生山楂、焦神曲开胃消食.
肾气不足证候:每晚尿床1次以上;小便清长,面白少华,神疲乏力,智力较同龄儿稍差,肢冷畏寒;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固涩小便。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分析:
本证的特点是遗尿日久,次数较多,兼见虚寒诸症。肾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肾气虚弱,命火不足,下元虚寒,不能约束水道而致小便清长,频频尿床。
心肾失交证候:心肾失交:梦中遗尿,寐不安宁,烦躁叫扰,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五心烦热,形体较瘦;舌红苔薄少津,脉细而数。治法:清心滋肾,安神固脬。
方药:黄连阿胶汤加减
分析:
白天玩耍过度,夜间梦中小便自遗。心火偏旺而寐不安宁烦躁叫扰,肾阴偏虚而五心烦热,见证舌红少津,水火失济,心肾失交,膀胱失约而遗尿。
针灸疗法(1)体针:主穴取肾俞、关元、膀胱俞、中极,配穴取三焦俞、委中、三阴交、阳陵泉,每次各选1~2穴。
睡眠较深者,加神门、心俞;面白少华,自汗者,加肺俞、尺泽。
(2)耳针:取皮质下、神门、内分泌、肾、肺、脾。
预防与调护预防
⑴勿使患儿白天玩耍过度,睡前饮水太多。
⑵幼儿每晚按时唤醒排尿,养成自控的排尿习惯。
调护
⑴夜间尿湿及时更换裤褥,保持干燥及外阴部清洁。
⑵白天可饮水,晚餐不进稀饭、汤水,睡前尽量不喝水,中药汤剂也不宜晚间服。
⑶既要严格要求,又不能打骂体罚,消除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鲁法庭中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