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脊柱裂 > 脊柱裂病因 > 医学科普脊柱脊髓先天性疾病 >
医学科普脊柱脊髓先天性疾病
1、胚胎早期椎弓发育障碍、椎管闭合不全称脊柱裂,若椎板裂隙不大,无椎管内容物通过缺损向椎管外膨出,称为隐性脊柱裂。
2、胚胎早期脊髓在椎管内大致与椎管等长,以后椎管增长较快,脊髓增长与之不同步。正常情况,胚胎20周,脊髓末端在L4~L5平面,40周在L3平面,出生时在L1~L2平面,成年后在L1平面。胚胎期脊柱裂常合并脊髓发育畸形,局部粘连,终丝粗短,造成脊髓固定于病变部位,不能适应脊柱之伸长而上升,称为脊髓拴系综合征。
1、临床表现
隐性脊柱裂的症状因受累节段的脊髓与脊神经损害引起,与是否合并脊髓栓系、受压和神经损害的程度相关。
(1)轻症:下肢力弱,轻度肌萎缩,麻木、遗尿,有时腰痛或腿痛。多为一侧下肢受累。检查时有周围神经损害表现,如:肌张力低,下肢及会阴部浅、深感觉减退。
(2)中症:上述运动与感觉障碍加重,常见马蹄内翻足,有时尿失禁。
(3)重症:上述运动与感觉障碍进一步减退,甚至出现下肢瘫痪,感觉明显减退或消失,神经营养性很差,下肢发凉、发绀及营养性溃疡。骶尾部也出现营养性溃疡,久之下肢失用发生挛缩,出现截瘫、尿失禁。
2、辅助检查
(1)X线脊柱平片:可显示椎板缺损,棘突缺如,有时尚为多处脊柱裂,或同时合并椎体畸形、脊柱侧弯。
(2)CT和MRI检查:MRI检查对脊柱裂合并脊髓栓系的显示更准确、清晰。可看到脊髓末端位置很低,达到腰骶交界或骶管内,局部存在粘连。
本病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肌痛、脊髓占位、椎管狭窄相鉴别。行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脊柱裂合并脊髓拴系者,适于手术治疗。手术应尽早进行,手术主要是扩大椎板、减压,切除粘连,使脊髓及神经根松解。
二、脊膜膨出及脊膜脊髓膨出
先天性椎板闭合不全为脊柱裂。如果脊膜、脊髓、脊神经由脊柱裂即椎板缺损处膨出称为脊膜膨出或脊膜脊髓膨出。
1、临床表现
(1)局部包块:婴儿出生时,背部中线、颈、胸或腰骶部可见一囊性肿物,大小不等,呈圆形或椭圆形,多数基底较宽,大多表面皮肤正常。有感染及溃破者,表面呈肉芽状,已破溃则有脑脊液流出。
婴儿哭闹时包块增大,压迫包块则前囟门膨隆。单纯脊膜膨出,透光程度高,若内含脊髓和神经根者,有时可见包块内有阴影。若合并有脂肪瘤者,其外表为脂肪包块,其深面为脊膜膨出囊。
(2)神经损害症状:单纯脊膜膨出,可无神经系统症状。脊膜脊髓膨出,有脊髓末端发育畸形,形成脊髓空洞者,症状较严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双下肢瘫痪及大小便失禁。腰骶部病变引起的严重神经损害症状要远多于颈、胸部病变。若合并有脊髓栓系,随年龄增长,脊髓拴系综合征也更加重。
(3)其他症状:少数脊膜膨出到胸、腹、盆腔内,出现包块及压迫内脏的症状。合并脑积水和其他畸形,出现相应症状。
2、辅助检查
(1)脊柱X线平片:显示脊柱裂改变,膨出囊伸向胸、腹腔者,椎间孔多见扩大。突入盆腔者骶管扩大。
(2)CT及MRI检查:可显示脊柱裂,脊髓、神经畸形,以及局部粘连情况。
本病需与颈、胸、腰骶后中线部位表皮肿物鉴别。行X线、CT及MRI检查多可鉴别。
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切除脊膜膨出囊和修补软组织缺损。尤其是单纯脊膜膨出效果良好。若膨出囊内有脊髓或神经,应予以游离分离,使之还纳于椎管内,绝不能盲目切除。合并有脑积水并出现颅压高症状时,宜先行分流术,二期再行脊膜膨出切除修补术。
向胸、腹、盆腔突出的膨出包块,常需行椎板切开及胸、腹、盆腔内联合手术。
如果您还有问题需要更进一步了解,您可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和医生在线咨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