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脊柱裂 > 脊柱裂医院 > 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运动及悬吊疗法 >
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运动及悬吊疗法
运动疗法
一、内容及技术:
小儿脑瘫的康复冶疗广泛应用运动疗法,涵盖了运动疗法的所有内容,如主动运动的随意运动、抗阻力运动;助力运动;被动运动;诱发运动;等长运动;向心性及离心性等张运动;等速运动;放松性运动;力量性运动;耐力性运动;局部运动;整体运动;徒手运动;器械运动;关节活动技术;软组织牵伸技术;肌力训练技术;牵引技术等。
神经生理治疗技术中神经发育疗法及神经易化技术被广泛采用,包括:Bobath技术、Vojta技术、Rood技术、Brunnstrom技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TempleFay技术、Domain技术、Phelps技术等。引导式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目前日益受到重视并被采用;运动学习被不同程度地应用。其他技术如强制性诱导疗法、减重步态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借助于辅助器具的训练等。除上述技术与方法外,近年将核心力量训练引入脑瘫康复中,使康复效果更加显著。
二、基本原则:
①遵循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促进运动发育;
②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诱导;
③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能力;
④促进左右对称的姿势和运动;
⑤诱发和强化所希望的运动模式,逐渐完成运动的协调性;
⑥康复训练前对肌张力的缓解;
⑦增强肌力;
⑧对于功能障碍的处理;
⑨对于肌-骨骼系统的管理;
⑩根据需求采用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技术;
?以主动运动及诱发运动为主。
三、运动疗法的要点及特点:
主要包括头部的控制、支撑抬起训练、翻身训练,坐位训练、膝手立位和高爬位的训练、站立和立位训练、步行训练、步态改善和实用性训练等。
运动疗法的特点应遵循,不仅要依据直观观察到的障碍纠正异常姿势和异常运动模式,更要重视功能的建立;不仅要解决局部问题,更要提高整体运动功能;适当进行被动运动训练,但主要应采用诱导运动、主动运动以及运动感知与运动认知等使患儿学习建立和巩固所期待的功能的训练;训练中应高度重视针对性、个性化、多系统、多角度训练的原则;训练中一定要主要选择采用多种技术与方法的联合运用;康复训练要避免过度治疗。
四、几种主要技术:
1.Bobath技术:
是神经发育学疗法的代表技术,是当代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主要疗法之一,由英国学者KarelBobath和BertaBohath夫妇共同创建。Bobath从神经生理学角度分析,认为脑瘫患儿根本问题是由于缺少对反射性姿势和运动模式的抑制(中枢性抑制)而导致的异常。因此,Bobath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反射性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确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其方法主要有:
①抑制手技(关键点的控制为主);
②促通手技;
③刺激本休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手技等。
根据脑瘫患儿的不同类型和临床表现,采用不同手技。
(1)控制关键点:治疗师通过操作身体的某些部位,抑制挛缩和异常姿势反射,同时促通正常的姿势反射和自发运动,这就是控制关键点的操作。关键点多选择在身体的近位部位,随着治疗的进展而逐渐向远位部位移行,减少操作点和量,增加患儿自主和有意图性的运动。针对患儿情况,在仰卧位、俯卧位、四爬位、立位等各种体位中进行操作。
(2)促通:通过促通手技,可以引发患儿的潜在能力,获得主动、自动反应和动作技巧。促通之前或同时,应先抑制肌张力,采取抑制-促通手法,不急不躁地等待反应,不要妨碍患儿的自身动作,刺激程度要适当。
①颈矫正反应的促通:通过操作头部,促通躯干、上肢、下肢的运动,达到运动的正常发育;
②上肢保护伸展反应的促通;
③平衡反应的促通:在仰卧位、坐位、立位等体位进行促通。可以配合使用大球、圆滚、平衡等辅助训练器具进行。
(3)刺激本体感受器及体表感受器手技:
①压迫手技:在对局部施加压力的过程中,配合抵抗或体重负荷,达到对躯干和四肢自动调节运动的目的。
②放置反应与保持反应:将某一肢体被动地放置在一定体位,然后使其滞空。通过肢体负重的刺激引导出所期待的姿势反应,肌肉张力的调整,达到提高肌群收缩和本体感受器的感受作用。
③叩击手技:对四肢、躯干进行规则或不规则的扣击,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达到提高姿势张力,使放置反应成功,自动保持体位的促通手技。根据目的和用途,分为四种类型:抑制性扣击;压迫性叩击;交替性扣击;扫刷样叩击。上述叩击方法要选择适当,防止出现异常姿势反射,应与反射抑制模式同时应用。
对于婴幼儿,强调以下8种模式训练的重要性:
①整个机体的伸展模式;
②竖头以抵抗重力模式;
③对称性姿势模式;
④保护性伸展模式;
⑤伸腿坐模式;
⑥以躯干为轴心的旋转模式;
⑦各种平衡反应模式;
⑧手口眼协调模式。
Bobath疗法需要一定的场所和辅助用具,如玩具、垫子、三角垫、圆滚、Bobath球、重心移动板、平衡板、站立位训练架等。
2.Vojta技术:
归类于神经发育学疗法,由德国学者Vojta博士创建。这种方法是:
①通过对身体一定部位(诱发带)的压迫刺激,诱导产生全身性、协调化的反射性移动运动,促进和改善患儿的移动运动功能,因此又称为诱导疗法;
②Vojta疗法所诱导的运动为反射性翻身(R-U)和反射性腹爬(R-K)两种,通过这种移动运动反复规则地出现,促进正常反射通路和运动模式,抑制异常反射通路和运动模式,达到治疗目的。
③利用一定的出发姿势,选择身体一定部位的主诱发带和辅助诱发带,按照一定的方向给予一定时间和强度的刺激,观察患儿出现反应的特点,调整手法、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不要单纯为了追求出现反应而对患儿过分刺激,造成患儿的痛苦。
④Vojta还创造了七种姿势反射检查方法,作为早期诊断的一种手段。鉴于七种检查方法中某些方法对患儿刺激较重,提倡根据临床需求,选择性采用部分检查方法。
3.引导式教育:
该方法的主要特点:
①应用教育的概念体系进行分班康复治疗,配有不同数量的引导者。因此引导式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物理治疗。而是通过一定的手段,诱导和实现预先所设定的日标,引导出功能障碍者学习、建立和实现各种功能动作的能力。
②通过功能障碍者本身的内在因素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达到学习、掌握、主动完成功能动作的目的,与单纯一对一、患儿被动接受治疗完全不同。
③引导的方式是通过引导者与功能障碍者的整体活动,诱发功能障碍者本身的神经系统形成组织化和协调性。
④引导式教育并不仅仅促进运动功能,同时引导人格、个性的变化,即智能、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脑瘫患儿的身心发育。
⑤引导式教育需要有辅助用具,如大小不等的靠背椅,椅背上有等距的排列光滑的横木,用木条组成床面的床,各种粗细长短不同的木棒,直径不同的胶圈或塑料圈,各种球等。
4.Rood技术:
归类于神经发育学疗法。
(1)理论基础:
利用温、痛、触、视、听、嗅等多种感觉刺激,调整感觉通路上的兴奋性,以加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达到神经运动功能的重组。
正确的感觉输入是产生正确运动反应的必要条件,感觉性运动控制是建立在发育的基础之上,井逐渐发展起来的。
因此,治疗必须依据患儿个体的发育水平,循序渐进地由低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向高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发展。通过感觉刺激,增加感觉和运动功能。通过各种感觉刺激促进肌、关节功能,从而增加运动能力。
(2)操作方法:
①应用皮肤、本休感受器等刺激,促进和抑制肌的收缩:促进方法包括触觉刺激、本体感受器的刺激、特殊感觉刺激;抑制方法包括轻微的关节挤压,肌腱附着点的挤压,脊神经背侧后基支皮肤支配区的推摩,持续的牵伸、缓慢地将患儿由仰卧位或俯卧位转至侧卧位,适中的温热刺激,低强度的特殊感觉刺激等。
②肢体承重:沿肢体长轴给予关节较深的挤压和加压,促通深部肌群,增加姿势稳定,抑制痉挛肌肉;
③运动:承重肢体远端在承重结束后进行一些简单运动;
④根据个体发育规律开展运动控制能力的训练:将促进和抑制肌肉收缩的康复治疗结合在有意义的运动控制中,增加运动技巧;
⑤特殊感觉刺激:利用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达到促进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目的;
⑥改善吞咽和发音障碍的刺激:将温度刺激等应用在口、面部和咽喉部,促进发音和吞咽功能。
5.Brunnstrom技术:
归类于神经发育学疗法。
(1)理论基础:利用包括各种原始反射在内的反射和初级运动模式,促进运动控制。这些反射和运动模式主要包括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支持反射、整体运动、联合反应及联合运动等。
(2)操作方法:基本方法是早期充分利用一切方法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和运动模式,从这些反应和模式中逐步引导和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分,从而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常模式,最终脱离异常运动模式,逐渐向正常、功能性运动过度。训练包括躯干及上肢的训练、行走与步态训练等。
6.PNF技术:
归类于神经发育学疗法。
(1)理论基础:通过刺激人体本体感受器,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促进瘫痪肌收缩,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改变肌的张力,缓解肌痉挛。
PNF的神经生理学原理包括:
①刺激的后期放电,导致持续静态收缩使肌肉力量增加;
②时间总和造成的神经肌的兴奋性;
③空间总和导致神经肌的兴奋;
④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引起较强的肌收缩;
⑤利用交互神经支配(又称神经交互抑制)的原理,产生当主缩肌收缩时拮抗肌的自动放松;
⑥通过扩散(又称溢生)原理引起较弱运动肌群的收缩;
⑦通过连续性诱导导致拮抗肌收缩等。
(2)操作方法:
①本体感觉输入的阻力法、扩散与强化、手法接触、体位与身体力学原理、言语刺激(指令)、视觉刺激、牵张、加压法、动作出现的时间顺序等;
②运动模式的上肢的屈曲-外展-外旋、伸展-内收-内旋、屈曲-内收-外旋、伸展-外展-内旋;下肢的屈曲-外展-内旋、伸展-内收-外旋、屈曲-内收-外旋、伸展-外展-内旋;
③节律性起始、等张组合,拮抗肌反转的动态反转、稳定性反转和节律性稳定;
④反复牵张(反复收缩)的起始范围、全范围的反复牵张;
⑤收缩-放松;
⑥保持-放松;
⑦重复等。
该技术根据需求,多应用于年长儿。
儿童康复悬吊疗法
l悬吊疗法(slingexercisetherapy,S-E-T):是一种运动感觉综合训练系统,方法就是将身体的某部分或整个身体悬挂起来,使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下并进行主动运动,突出运动感觉的综合,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闭链运动,达到对感觉运动器官的最佳诱发效果。
悬吊运动训练在慢性腰痛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林丕鹏,武宝爱
(山西大学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山西太原)
摘要
慢性腰痛(CLBP)表现为下背部、腰骶、臀部疼痛,是肌肉、神经、骨骼三者产生生物力学紊乱的一组常见症候群。该病病因复杂,发病率高,复发率高。CLBP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不少学者认为主要由于腰部稳定性下降。近年来,许多大人群、长时期、前瞻性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病例报告显示,悬吊运动训练(SET)可改善CLBP患者的症状并提高其生存质量。本文通过综述这些资料,分析慢性腰痛的可能病因及SET对改善CLBP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SET治疗CLBP的可能机理。
慢性腰痛(chroniclowbackpain,CLBP)表现为下背部、腰骶、臀部疼痛,是肌肉、神经、骨骼三者产生生物力学紊乱的一组常见症候群,症状持续12周以上被定义为慢性腰痛。
流行病研究发现,CLBP是临床就诊的第二位常见症状,仅次于上呼吸道疾病,全世界约70%-85%的人在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腰痛,其发病率从7.6%—37%不等[[i]],且与年龄呈正相关。在所有慢性腰痛患者中,慢性非特异性腰痛(NCLBP)又占多数。CLBP常导致功能障碍、长期请假及提早退休[[ii]],严重影响人们生存质量。目前,国内对CLBP的处理多为理疗、按摩、针灸、药物治疗及对患者日常姿势进行指导等,然而疗效一般且易复发。
目前学者对应用相应运动疗法治疗腰痛已达成共识,欧洲非特异性下背痛治疗指南推荐运动疗法作为首选。通过运动治疗可显著减少腰痛患者工作缺勤天数,并可明显提高慢性腰痛患者一年后返工率。
悬吊运动训练(slingexercisetherapy,SET)是新兴的一种运动疗法,近年来被应用于腰痛的康复治疗,已逐渐成为治疗CLBP的重要理念和临床考虑[[v]][[vi]]。作为主动运动疗法,它是一种非损伤性运动,强调患者在无痛范围内进行,与传统被动运动疗法相比,患者依从性提高,可更有效地改善肌肉功能水平并缓解疼痛,且不易复发。
临床研究显示,SET能使受损部位在去除或降低局部负荷的情况下进行感觉运动控制、肌力训练,确能明显改善患者腰痛症状。本文就SET在CLBP康复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SET概述
SET源于二战康复治疗。自20世纪60年代,挪威学者就将吊带用作治疗肩关节和髋关节疾病,90年代初期,挪威康复专家提出了悬吊运动治疗理念与原则,年正式提出SET概念并用于骨骼肌疾病的主动运动治疗,年以来已扩展到伤后康复训练、运动员体能训练、健身及神经康复等领域。
SET是以神经肌肉激活技术(neuromuscularactivation,Neurac)为治疗理念,依托Redcord训练系统,借助可调节的吊索与绳索实施安全、渐进性训练,以达到刺激神经肌肉、恢复躯干肢体控制、增强核心稳定性等目的。Neurac的治疗核心是唤醒“休眠”的核心稳定肌,重建其正常功能模式与神经控制模式,从而改善维持人体腰椎稳定的主动亚系统和神经控制亚系统。
SET使患者处在不稳定平面下进行训练,可有效牵张、刺激躯体机械感受器,减少或去除局部负荷,使表面肌群放松,有效激活“失眠”的局部稳定肌从而提高核心稳定性。
2慢性腰痛的可能病因
2.1腰部稳定性下降
人体腰椎力学稳定系统主要由被动亚系统、主动亚系统及神经控制亚系统组成。上述任何一个系统异常,均可能导致机体腰部功能受损而引发急慢性腰痛。
国外多位学者指出,下肢生物力学异常与CLBP的发生关系密切,特别是姿势性下背痛[[viii]-10]。从生物力学角度看,CLBP可被认为是腰部结构不稳固、不足以应对加诸于腰椎上的负荷,即腰椎的稳定性下降,其病理过程本质上就是脊柱稳定性逐渐减低的过程。多数患者生活习惯不良,存在局部稳定肌的萎缩及功能异常、椎间盘与椎小关节的退变导致腰椎稳定性降低,不足以应对日常负荷,临床表现为疼痛。随着病情的迁延不愈,局部产生炎症与其他病理改变,加重病情。研究发现NCLBP患者启动局部稳定肌的时间延迟,表现出神经控制功能障碍,直接影响脊柱稳定性。腹横肌与多裂肌是腰椎最重要的局部稳定肌,对维持腰部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多裂肌的萎缩程度与腰痛的时间、程度和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Danneels等在研究不同锻炼方式下慢性腰痛患者多裂肌的肌电活动时发现,与健康组相比,在协同性锻炼时慢性腰痛组多裂肌的肌电活动显著降低。Hides等研究表明:接受多裂肌和腹横肌共同收缩训练的急性初发腰痛患者从急性状态康复的速率和对照组相同,但是相对于不接受这种训练的患者,其复发的几率较低。国外还有研究报道,慢性腰痛患者竖脊肌HE染色见肌纤维呈不同程度的长条状、角状及圆形萎缩,肌纤维水肿、变性坏死,肌纤维间及肌束间结缔组织增生,肌核内移,中央核上述改变不一,病程越长,改变越明显。另外,秦江等早在年对腰痛患者的骶棘肌在弯腰触地及回复动作中的研究表明,腰痛患者会出现异于健康人的肌肉激发模式,表现为屈曲放松现象缺失,即当躯干屈曲接近最大角度时,健康人骶棘肌肌电活动接近于零,而腰痛患者骶棘肌仍持续收缩表明在深层局部稳定肌失去功能后,作为整体稳定肌的骶棘肌在替代发挥稳定脊柱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异常的神经肌肉激发途径,导致骶棘肌超负荷的运作,从而造成了外层肌肉的痉挛,加重了腰部疼痛并限制了腰部的活动。以上研究均表明CLBP患者存在腰部核心稳定肌的异常生理或病理反应,其腰椎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
2.2不良足部姿势
还有理论提出不良的足部姿势可导致站立或运动中椎旁肌肉与韧带的过度牵拉[[xvii]],使其长期承受应力,同样会造成CLBP。如高弓足,其特征是足弓异常增高,前足内收内翻或伴趾屈。高弓足的踝关节常内翻,背屈受限;膝关节亦有内翻趋势,导致膝关节内侧挤压与外侧牵拉;膝关节内翻趋势持续可进一步牵拉髂胫束,使得阔筋膜张肌紧张。高弓足可以是原发也可以是继发于神经肌肉骨骼病变,通常是双侧受累,一侧受累多由于下肢功能性缩短致使骨盆侧倾、脊柱代偿性侧弯而导致腰背痛。
2.3心理因素
年疼痛国际研究会把疼痛定义为:“一种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联系或用这种损伤来描述的不舒服的感觉和情绪体验”。该定义指出疼痛包括两方面因素:?疼痛与机体组织损伤相联系;?疼痛与某种心理状态相联系。即疼痛不仅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不舒适的情绪反应。林建强等研究分析认为,CLBP患者出现“疑病、抑郁、癔病”神经三联征,长期疼痛会使患者消极心理逐步占主导地位,最终进入疼痛—抑郁—疼痛的恶性循环。他指出长期有效治疗CLBP需从改善患者情志出发。
3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慢性腰痛的可能机制及应用
作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的一种方法,SET主要通过不稳定平面激活深层核心肌群进而加强腰部稳定性促进血液循环从而缓解腰痛。以下主要从维持腰椎稳定的主动亚系统、被动亚系统、神经控制亚系统及循环代谢方面探讨SET治疗慢性腰痛的可能机理。
3.1主动亚系统
主动亚系统主要由相关肌肉及肌腱等组织构成,它们与神经控制亚系统共同维系脊柱稳定性。
SET强调在非稳状态下进行闭链运动,强化躯干肌及非主导侧肢体运动能力,激活脊柱深层稳定肌功能并加强神经肌群间的反馈,改善局部稳定肌群及相关神经组织功能,从而增强脊柱核心稳定性,有利于疼痛症状及腰部功能改善。Seiler等通过悬吊训练增强多裂肌和腹横肌等核心肌群力量,使得腰椎稳定性和躯干姿势控制能力有了明显提高。Sung设计了专门增加多裂肌收缩能力的稳定性训练项目,并评估4周后对慢性腰痛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显示多裂肌功能有显著性提高,同时减轻了腰痛引起的残疾状态。国内学者刘甜等也报道,SET能明显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李旭等研究证实了慢性腰痛患者的躯干旋转肌群肌力提高,腰部稳定性也会增强,这也为SET治疗腰痛姿势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再者,躯干肌肌力大小及合适的屈、伸肌力量比也是维持躯干稳定的重要因素,伸肌群的肌力要大于屈肌群的肌力,两者保持合适比值才能维持腰椎生理曲度,并完成腰部的生理功能。Lee等的研究显示NCLBP患者的躯干屈伸肌力量比值高于正常对照组。IwaiK等研究认为躯干伸肌力量下降可能是导致高校摔跤运动员腰痛的危险原因之一。据此,今后学者可应用SET设计相应动作,针对性地训练CLBP患者躯干伸展肌群从而加强躯干伸肌肌力,进而使躯干屈伸肌力比正常化最终达到缓解腰痛的目的。
3.2被动亚系统
被动亚系统括椎体、小关节突和关节囊、韧带等解剖结构,与主动亚系统一起在神经控制亚系统的协调下共同参与弹性区间稳定性的维持。腰痛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腰部椎体、椎间盘、小关节等运动节段的过度移位或旋转;韧带的变形;腰骶骨神经损伤等均可能导致腰痛。腰椎间小关节囊、韧带及椎间盘上存在本体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对压力及炎性因子非常敏感。正常人这些感受器在腰椎活动时可准确传递感觉信息,及时通过肌肉收缩放松等调整姿势;而CLBP患者这些感受器可能异常,不能精确传递感觉信息,导致肌肉募集发生改变,进而使得屈曲-放松现象消失。于瑞等近期研究表明,SET治疗后NCLBP患者屈曲-放松现象部分恢复。SET先进行低负荷的等长收缩训练,后进行低负荷、多重复的训练,使得椎间关节囊、韧带上的本体感受器因受到刺激而敏感性增加,能正确输入感觉信息,提高了神经肌肉控制的效率和精准性。与此同时,这也使腰椎始终处于“中立位”,被动亚系统受力明显减小,腰椎间盘纤维环、关节囊及韧带的压力、剪切力减小,从而减轻了这些组织内痛觉感受器的刺激进而缓解疼痛。李祖虹等报道,对30名CLBP患者进行SET治疗4周后,患者疼痛VAS评分由5..12降为4..92。郭险峰等报道,SET还可以有效减轻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慢性腰背疼痛。
3.3神经控制亚系统
神经控制亚系统主要根据来自主动亚系和被动亚系的反馈信息通过下意识控制的方式调节腰椎稳定肌的活动,实现腰椎稳定性控制。Panjabi研究发现,神经控制系统能在肢体运动前启动相关肌肉收缩来维持肢体稳定性。慢性腰痛患者的多裂肌和腹横肌启动时间较正常人晚,表现出明显的神经运动控制功能障碍,导致脊柱失稳,局部稳定肌逐渐萎缩,脊柱稳定性进一步下降。患者在SET训练时,可下意识地通过调节肌肉紧张度、协调多块肌肉共同收缩、控制动作稳定,从而改善神经对肌肉的准确支配能力。王聪等[[xxxii]]报道,短期SET治疗NCLBP的缓解症状主要是由于神经控制系统的激活稳定肌群发挥作用,而想要进一步稳固神经控制通路,需要长期持续训练和健康宣教。同年,刘喆等研究亦验证了SET可有效加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从而提高身体在不稳定状态下的平衡、控制能力,加强力量在运动链上的传导,进而纠正不良姿势、缓解疼痛。
3.4循环代谢
Strobel等用31P通过核磁共振来观察下腰痛患者腰肌,通过31P/PCr(肌酸磷酸盐)比率反映肌肉代谢情况,从而反映腰肌的功能状态,研究发现下腰痛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1P/PCr比增高,提示下腰痛患者腰肌不能完全地放松。可见腰肌代谢异常会影响腰肌功能进而影响腰部稳定性。国内康复专家励建安[[xxxv]]曾指出,对比传统方法,运动疗法除能实现对“筋”的锻炼而达到其“束骨而利机关”的作用之外,还可使内啡肽释放增加,改善患者情绪和心态,从而促进患者功能恢复。SET可维持脊柱周围组织血液循环旺盛,保证能量来源和贮备充足。训练时大量血液流向肌肉并在全身重新分布,既有助于稀释致痛物质浓度,又能加速代谢产物排泄并带走致痛物质,促进局部肿胀吸收、减轻炎症,从而缓解疼痛。高宝龙等将29例因运动引起腰痛的受试者随机分为SET组(15例)和推拿组(14例),分别进行8周SET治疗和推拿治疗,治疗后发现SET组血清乳酸脱氢酶下降更明显,但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却没有这种变化,认为SET可以明显缓解运动引起的腰痛症状且可促进肌细胞的功能恢复。王成秀等通过对CLBP患者进行一次约30~40min的SET治疗,发现大多数CLBP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并在6~12个月后的随访中疗效仍然得到维持。
4小结及展望
综上所述,慢性腰痛发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为腰部稳定性下降、足部姿势异常及消极心理。SET可有效提高腰部稳定系统即主动亚系、被动亚系和神经控制亚系的稳定性并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在慢性腰痛治疗领域,其比传统疗法有着见效快、疗效持久、无毒副作用的优势,获得病人的普遍认可,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值得临床推广。据此,SET与健康教育及心理引导结合必然可提高疗效,加快腰痛恢复。然而,目前对SET的疗效还没有统一明确的评价标准,表面肌电分析、骨肌超声、磁共振等客观评价指标还未被广泛用来观察训练后肌肉的变化,训练过程中的姿势设计也是多种多样,SET与其它何种治疗如何结合治疗慢性腰痛最有效等这些可作为今后研究的北京现在好点的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啊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