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瑜伽解剖之竖脊肌瑜伽理疗及锻炼

竖脊肌

部位:脊柱两侧,由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三部分组成。

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止点:颈、胸椎的棘突与横突、颞骨乳突和肋角。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上固定时,使骨盆前倾

竖脊肌为脊柱后方的长肌,下起骶骨背面,上达枕骨后方,(竖脊肌在背部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沟通和加固作用,竖脊肌它是受到全部脊神经后支支配,不是分段,在每块背部肌肉收缩舒张时,它也起到了一个协调作用,比如在做深呼吸的时候,外侧为髂肋肌,止于肋角他能和下后锯肌协同扩张肋骨,竖脊肌它还起到一个限制肌肉的过度收缩和润滑作用,就像带脉环腰一周,束缚十二条经络经,竖脊肌贯穿联结上下和脊柱的横突左右,也起到了一个像水泥里的钢筋作用。)

在棘突与肋角之间的沟内。它以总腱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和胸腰筋膜,向上分为外三部:侧为髂肋肌,止于肋角;中间为最长肌,止于横突及其附近肋骨;内侧为棘肌,止于棘突。各肌还有一系列副起点发出的小肌束参与:髂肋肌的副加小肌束起于髂嵴、肋角和颈椎横突;最长肌的小肌束起于骶骨、肋角和全部横突;棘肌的小肌束起于胸椎和颈椎的棘突。竖脊肌两侧同时收缩可使脊柱后伸,是维持人体直立姿势的重要结构,故又名竖躯干肌。一侧竖脊肌收缩,可使躯干向同侧侧屈。

病理病症:在摔跤运动中的一些技术动作如跪撑滚桥,抱提过胸,跪撑反抱大腿对抗等,这些技术动作主要靠腰部竖脊肌的收缩发力,如果竖脊肌力量不足就会造成肌肉的劳损。

胸腰筋膜可分三层

浅层:最厚,位于背阔肌和下后肌的深面,竖脊肌的表面。在胸腰筋膜浅层与竖脊肌之间存在着间隙,称胸腰筋膜下间隙,内有皮神经、脂肪及疏松结缔组织。正常情况,胸腰筋膜浅层有限制竖脊肌、增强竖脊肌作用力的作用,而胸腰筋膜下的疏松结缔组织则在胸腰筋膜和竖脊肌之间起润滑作用。此层筋膜也是取筋膜片的常用部位。胸腰筋膜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向上起于第12肋,向下止于髂嵴,内侧附着于横突,在竖脊肌外侧缘浅层相愈合,并成为腹肌的起始腱膜。

胸腰筋膜浅层、中层与腰椎的棘突及横突等结构组成了腰骶部骨筋膜室,其内容纳竖脊肌、横突棘肌群及腰神经后内、外侧支、营养血管,此骨筋膜室的存在可能是引起腰痛的解剖学基础之一。

胸腰筋膜深层位于腰方肌前面,又称腰方肌筋膜,它与前方的腰大肌筋膜相续,也是腹内筋膜的一部分。腰大肌筋膜与髂肌筋膜组成髂腰筋膜,包被腰大肌和髂肌,向下续于股骨小转子处。故腰大肌脓肿可顺此筋膜向下至股骨内侧处。由于炎症刺激,此筋膜增厚,脓肿被限制在此间隙内,有时可达数千毫升。骼腰筋膜也是引起髂腰肌筋膜室综合征的重要解剖学基础,这在腰大肌急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由于项、腰部活动度大,在剧烈活动中胸腰筋膜可被扭伤,尤以腰部的损伤更为多见,是腰腿痛原因之一。

棘上韧带

是架在各椎骨棘突尖上的索状纤维软骨组织。起自第7颈椎棘突,止于骶中嵴。棘上韧带在颈部特别发达,构成颈部两侧肌肉之间的中膈,故称项中膈或项韧带(该韧带止于第3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二十二,止于第4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七十三,止于第5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5。从未发现骶椎上韧带附着)。棘上韧带是由腰背筋膜、背阔肌、多裂肌的延伸(腱膜)部分组成。分3层,深层连接相邻2个棘突,且与棘间韧带交织在一起;中层跨越2到3个棘突;浅层跨越3到4个棘突。作用是与弓间韧带一起在棘间韧带帮助下限制脊柱过度前屈。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由脊神经后支的神经末梢分布,是极敏感的组织,一旦受到损伤,可通过脊神经后支传入中枢,引起腰痛或牵涉性下肢痛。

棘上韧带损伤

腰部韧带很多,除了强大的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及黄韧带外,还有横突间韧带、关节囊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等,其中最易造成损伤的主要有棘突上的棘上韧带和两棘突间的棘间韧带。棘上韧带自上而下附着于各椎骨棘突上的索状纤维组织,起保持躯干直立姿势,以及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腰部棘上韧带较强大,但在腰5~骶1处常缺如或较为薄弱.在正常情况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黄韧带均受骶棘肌的保护而免受损伤,但在脊柱前屈超过90度搬移重物时,骶棘肌处于松弛状态,臀部肌肉和大腿后部肌肉收缩,以腰椎为杠杆将重物提起,支点常处于腰骶部,这时棘上韧带无骶棘肌保护,人体上半身的重量及重物全部落在韧带上,仅由韧带维持脊柱姿势,如果躯干骤然屈曲,极易造成棘上韧带撕裂伤,甚至从个别棘突上撕脱;或因长期反复多次的腰部前屈造成损伤,使棘上韧带的部分纤维撕裂,或从棘突上轻微掀起,局部出现少量渗液、出血,产生疼痛。前者为急性棘上韧带损伤,后者为慢性棘上韧带损伤。急性棘上韧带损伤多因骤然使腰椎向前屈曲的暴力所致,多见于弯腰搬取重物或激烈的运动训练、比赛中。此韧带发生断裂时,患者可自觉有一突然响声,并随之腰部产生宛如“折断”的感觉;局部剧烈疼痛,在前屈时更为明显,后仰可减轻疼痛;腰部的前屈、侧弯及旋转功能明显受限;棘上韧带在损伤处有索条状剥离感或明显的钝厚感,压痛明显,常在腰4、5和腰5、1处。

慢性棘上韧带损伤多由于长期反复的损伤或急性期治疗不当所致,每当重体力劳动或弯腰过久时,即感腰部酸痛不适,甚至不能胜任较重的体力劳动,疼痛局限在1~2个棘突.肌肉扎针松解,腰背肌肉练习,配合红外线理疗,常可取得满意疗效。

竖脊肌下段腱损伤

竖脊肌下段腱损伤

竖脊肌下段腱损伤,大多被笼统称为腰肌劳损,但它仅是腰肌劳损的一部份。腰肌劳损应包括许多腰部肌与腱的损伤。因为笼统的诊断,又无针对性的治疗,自然收效较差。

解剖思路

竖脊肌,为腰椎棘突两侧可触及的纵行隆起。竖脊肌是背肌中最长最强有力的脊柱伸肌,纵列于脊柱棘突的两侧,从下方的骨盆直至颅骨。揭开腰背部皮肤,皮下组织,见腰背部浅筋膜。浅筋膜下面,上部为斜方肌,下部为背阔肌,两肌覆盖了全部腰背部。在斜方肌之下有菱形肌相上后锯肌。在背阔肌之下有下后锯肌。以上各肌为腰背部浅层肌。除上后、下后锯肌外,均止于上肢带骨肱骨上。以上各肌均由前方转移而来,故受脊神经前支支配。在浅层肌之下是深层肌,即竖脊肌,亦称骶棘肌,是背部固有肌,受脊神经后支支配。背部深层肌由浅人深依次为:夹肌和竖脊肌、横突棘肌(包括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横突间肌和棘突间肌等。骶棘肌为腰部强有力的脊柱竖肌(冈2-3-43),起于骶骨背面和髂嵴的后部,粗壮的肌腹被坚韧发达的胸腰筋膜包绕。其肌纤维在12肋的稍下方向上延展,分为内、中、外三列,外侧列向上依次止于各肋角与C。横突,称为髂肋肌;中间列附于脊椎横突,向上达颞骨乳突,该肌为三列中最长者,故称最长肌;内侧列附于棘突,称棘肌。骶棘肌的作用是使脊柱后伸。骶棘肌下段是指骶棘肌的腰骶部分,即指骶棘肌起点的总腱,包括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和胸腰筋膜的结合部。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是腰椎横突,骶骨背面及髂骨后部。

肾的病变在竖脊肌对应位置的痛疼点

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居腹膜后方。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下端平2腰椎下缘。右肾比左肾低半个椎体。左侧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右侧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的上部。

临床上常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肋腰点),当肾有病变时,触压或叩击该区,常有压痛或震痛。

胸腰筋膜浅层、中层与腰椎的棘突及横突等结构组成了腰骶部骨筋膜室,其内容纳竖脊肌、横突棘肌群及腰神经后内、外侧支、营养血管,此骨筋膜室的存在可能是引起腰痛。

对脊柱的意义重大

挻直的腰板,坚强的体魄,都离不开竖脊肌,它是让人身体直立,维持脊柱稳定、平衡的重要肌肉。同时,也是运动中爆发力的源泉。在健身运动中竖脊肌必须担负起稳定核心部位的作用。建议在任何运动中注意保持脊柱中立位置,同时收紧腹肌,竖脊肌也会同时兴奋起来,一同维持脊柱正直。竖脊肌(erectorspinae)为脊柱后方的长肌,下起骶骨背面,上达枕骨后方,填于棘突与肋角之间的沟内。它以总腱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和胸腰筋膜,向上分为三部:外侧为髂肋肌iliocostalis,止于肋角;中间为最长肌longissimus,止于横突及其附近肋骨;内侧为棘肌spinalis,止于棘突。各肌还有一系列副起点发出的小肌束参与:髂肋肌的副加小肌束起于髂嵴、肋角和颈椎横突;最长肌的小肌束起于骶骨、肋角和全部横突;棘肌的小肌束起于胸椎和颈椎的棘突。竖脊肌两侧同时收缩可使脊柱后伸,是维持人体直立姿势的重要结构,故又名竖躯干肌。一侧竖脊肌收缩,可使躯干向同侧侧屈。竖脊肌受全部脊神经后支支配。

脊柱后方肌肉(竖脊肌)对脊柱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起到防止脊柱意外受伤、保持脊柱稳定、预防脊柱退变的重要作用,大多数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与脊柱后方肌肉的僵硬、变弱有很大关系,而肌肉的僵硬、变弱又与长期保持同一姿势造成肌肉慢性损伤及锻炼过少有关。经临床研究证实,针对性的肌肉康复锻炼可以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的复发率、减少脊柱受伤几率。

竖脊肌为什么容易损伤?

竖脊肌是腰背痛患者中很容易出现问题的一块肌肉,因其在背部往往比较明显,手往下方触诊容易摸到,因此,它也是我們臨床上腰背痛患者中处理最多的一块肌肉。那么它为什么那么容易损伤呢?这就得从它的解剖以及功能来谈起了。

竖脊肌又叫骶棘肌,是位于腰椎旁的一组肌肉,从内向外依次为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其主要功能是伸展躯干,如果竖脊肌出现功能障碍,无论是痉挛或者张力增高,都容易使患者出现腰痛症状。究其易受损的原因,是因为竖脊肌的静态作用在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运动中的维持姿势和动态活动具有着重大的意义。

当人处于正常站立姿势时,竖脊肌其实很少是发生活动的,脊柱通过关节和软组织获得平衡。约75%的正常人重力线通过第四腰椎前方。竖脊肌短暂持续作用或间断活动避免脊柱下降从而获得躯体平衡。但是一些人的重力线在腰椎后方,此时,就需要腹肌收缩而避免脊柱后伸。

头或上肢向前活动时,下方竖脊肌活动增加。负重时,竖脊肌活动也相应增加,并与负重量和负荷在身体的位置相关。这些动作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做的一些动作,每次我们做这些动作,我们的竖脊肌都在运动。

当重心向一侧偏移时,如一侧手握重物,对侧竖脊肌易收缩则以防止躯干侧屈。这也是我们背单肩包不仅会颈肩痛,也会腰痛的原因。

坐立时竖脊肌活动和体位有关。有靠背和没靠背,靠背的的倾斜角度都会使竖脊肌活动发生变化。

脊柱向前屈曲时,竖脊肌活动增加,并和屈曲角度有关。如果增加负荷,竖脊肌活动的增加量和负荷的体积成比例增加。

很多竖脊肌收缩发生在躯干由屈曲位后伸时。这时竖脊肌发生向心收缩,而由于我们经常弯腰工作的原因,竖脊肌过度收缩就属于正常了,经常弯腰工作是一项不好的工作方式已经被验证出来,这不仅会影响竖脊肌,也会影响椎间盘。

长期坐姿的人会发生骨盆前倾,这不仅和臀肌无力,腰大肌紧张有关,而且还和紧张的竖脊肌有关,由于竖脊肌附着在髂后上棘和髂嵴,所以其具有使骨盆前倾的能力,针对骨盆前倾病人,要对其竖脊肌进行处理。

竖脊肌可使躯干由直立姿势后伸,但一旦重力线发生偏移时则由重力控制躯干运动,而竖脊肌停止收缩。如果力矩过大或过小,竖脊肌会再次发生作用。

同侧肌肉收缩可使躯干可使躯干由直立姿势向侧方弯曲,如果重心偏移,重力发挥作用,对侧肌肉将会控制其运动。

另外竖脊肌收缩时,脊柱承受着纵向应力而增加椎间盘内压力。肌肉活动增加与椎间盘内压力增加有关。精神压力大和紧张的人较安静时肌肉活动增加,因此,这些人的椎间盘压力也较高。

竖脊肌在生活中太多太多的运动能用的到了,过度的收缩很容易使竖脊肌紧张,这也就是竖脊肌为何容易紧张的原因。

锻炼竖脊肌的方法有:

1.背屈伸

2.俯卧两头起

3.屈腿躬身

4.屈腿硬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gkl.com/wacs/127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