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共济失调的症状和类型

导语: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但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共济失调的病因很多,须确定属于哪一性质的,然后考虑各有关的多种病因。

共济失调的常见症状表现:

1.言语障碍:说话缓慢,吐字含糊不清,时断时续,呈呐吃语言或爆破式语言或吟诗样语言。

2.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不能走直线,站立不稳,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

3、视觉障碍:有的患者在累及到视神经后,从而出现共济失调性眼震,双眼来回摆动现象,一些患者还会出现跳动性眼震。

4、骨骼变化是本病常见的体征,弓形足及脊柱弯曲。脊柱可表现为侧弯或后侧凸,少数病人可发生爪形手,尚可有隐性脊柱裂等畸形。

5、共济失调发生震颤,可限于一个肢体或肢体的某一部分,在完全静止时可不出现震颤,在运动时增强。其震颤伴有协调不良,是不规则并且无规律性的。

共济失调的几种类型:

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时步基加宽,不能直线行走,蹒跚而行,常伴有眼球震颤、肌张力减低和吟诗样语言。

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出现站立不稳、行走时踩棉花感,产生关节位置觉、震动觉等障碍。

前庭性共济失调: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时向患病侧偏斜,走直线不能,常伴有眩晕、呕吐等前庭功能受损表现。

大脑性共济失调:表现为步态不稳,体位性平衡障碍,常伴有中枢性轻偏瘫、精神症状,以及强握及摸索等额叶损害的表现。

西医治疗共济失调,一般确诊过后就是采用药物控制,一些营养神经类的药物,相信治疗过的患者都知道,基本上都是营养神经类药物、维生素暂时控制,然后自己做康复,这种药物不仅对病情没有用,长时间服用对肝肾方面会有很大的损害,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瘫痪在床,西医针对于小脑萎缩共济失调这类疾病,目前是没有成熟的药物来治疗的。

中医张志忠辨证论治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在中医属于痿症范畴,是因为脾虚湿盛,气滞血瘀所造成。脾主运化,输送,脾虚就会导致身体日益消瘦,脾虚严重则会导致四肢无力,肌肉萎缩。湿气重则会出现头晕头蒙,眼睛看东西模糊重影。气滞血瘀则会导致喝水呛咳或者有痰。肾阴虚的情况下会出现走路不稳,无法控制步态,因为肾主骨生髓,骨髓空虚则会失去平衡。

导致共济失调的原因有很多,患者一定要查明自己的病因所在,对共济失调患者来说,步态不稳和平衡障碍往往是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虽然这些症状目前尚无明确的药物以治愈,但是多个治疗案例已证明中医对症治疗的有益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gkl.com/wadwh/16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