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脊柱裂 > 脊柱裂治疗 > 打赢脱贫攻坚战致敬太行新愚公 >
打赢脱贫攻坚战致敬太行新愚公
刘俊亮的“三哭”“三笑”
刘俊亮人缘好,到老百姓家里推门就进,自家人一样。
龙泉关镇老百姓幽默地夸他,生就一副蛮横相,藏着一颗菩萨心。
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该镇骆驼湾、顾家台看望困难群众时,刘俊亮作为一镇之长,现场聆听了总书记讲话,激情满怀。
此后,阜平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三年大见成效、五年稳定脱贫、八年建成小康”的“三五八”发展目标。从年到年,4年时间出台了项脱贫与发展规划。
“我们选配一批40岁左右、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强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到乡镇党委书记岗位。”时任阜平县委书记郝国赤说。
刘俊亮就是被选中的“能人”,年3月,出任龙泉关镇党委书记。
从镇长到镇党委书记,在这片山山水水尽情挥洒十年后,挥手自兹去。今年9月23日,刘俊亮要去履职之前兼任的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了,告别的话只说了半句,全场哭声一片。
“散了!”他清清嗓子,赶紧大踏步离去。
再回首,这位扛着龙泉关步步崛起的脊梁、太行山铮铮铁骨的汉子,几次红了眼眶,转身,失语。
一对于刘俊亮来说,年,多事之秋。
他正忙于发展食用菌产业,想放开手脚带着大家大干一场,没想到女儿因为发烧出事了。医院出了结果:孩子的听力没了!那段时间,他正带着干部们去各村查看食用菌大棚,涉及土地流转,家家户户做工作,忙得俩月没回家。
女儿有一个笔记本,上边写“爸爸回家了”,下边画“正”字。妻子告诉他,他每次回家女儿都会在笔记本上画一笔,整整一年里,孩子画了5个“正”。
听说孙女的事儿,老娘给他打电话,气恼地喊:“忙?再忙也赶紧给我回来!”在母亲的催促下,刘俊亮抽空带着妻子和女儿去了北京,医生的结论让他眼前一黑。
刘俊亮有些颓废。两天后,他收拾情绪,又发疯般地投入食用菌园区建设中。独处时,没人看见他偷偷抹泪。
终于,产业发展的路子找到了。
下一步,带头人在哪儿?富不富,看支部。可现实情况是,各村村干部普遍年龄偏大,工作力不从心。
刘俊亮说:“我们得想法让年轻人回来,年轻人有文化、思路广、有闯劲儿。”
骆驼湾村的年轻人里有个能人:顾瑞利。但是人家外面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刘俊亮劝了一年也劝不回村。
老支书顾润金是顾瑞利的父亲,有一天被驻村领导批评后找到刘俊亮,60多岁的人哭得像个孩子:“我一辈子没抱过这屈,不干了,你赶紧换人!”
“也行。老子完不成,小子接着干,和我一起劝你儿子回来吧。”
两方共同劝说,顾瑞利开始对老家有了希望。他终于放下生意,回村接了支部书记。
按照产业规划,山上的荒坡地要发展林果业,干部带头,把贫困群众充分调动起来,一起上山开荒。顾瑞利说:“说得再多不如先干起来,乡亲们从原来的揣着手等,到背着手看,最后是甩开手干,都想看看能不能从石头缝里挣到钱。”
一时间,荒坡地上,人头攒动。
刘俊亮远远看见,哈哈大笑。
二老百姓都认识晒得黢黑的刘俊亮,他也能叫出大部分村民的名字。
从年11月到龙泉关镇当镇长开始,刘俊亮只要不外出,基本每天早6时起床,自驾车串村入户。全镇多户人家,他家家了如指掌。
年10月24日,周六,刘俊亮一个人开车去骆驼湾村木桥香菇基地,看工程进展情况。车停稳后忽然后溜,他连人带车后滚翻着掉进了20多米的悬崖,车身严重变形。在此等候的驻村干部王恩东见状,急忙从附近刨土豆的老太太手里借来大镐,砸开医院。
所幸并无生命危险,脊柱骨裂、断了3根肋骨。伤筋动骨一百天,还没过几天他就跃跃欲试要往回跑,妻子哭了:“我应该高兴啊,这是这些年你陪我时间最长的一年……”
他理解妻子的心疼,也掉泪了:“马上到年底了,镇里很多扶贫工程都在启动,医院躺不住啊……”
20多天后,他已经出现在顾家台主村改造提升现场。
刘俊亮说:“农民一生有两块地:宅基地、承包地,都得让它生钱变现。宅基地统一规划改造,发展旅游、民宿;承包地出租挣租金。人从地里解放出来,又能打工挣一份钱。”
一仗接着一仗打,一年接着一年干。这些年,刘俊亮遍访贫困户,一线掌握情况、协调解决问题,推动政策、工作一步步落地见效。
平石头村脱贫户蔚海为易地搬迁到镇区,抓阄手气好,和孩子们共享一栋小楼,每家多平方米。
蔚海为是平石头村的老支书。“干了一辈子,穷得跟个鬼也似的。”他感慨,“过去冬天裹着大衣跑茅房,冻得打哆嗦,现在屋里有厕所,方便!”
刚搬进小楼时,蔚海为不会用马桶,也舍不得用水冲,发牢骚,絮叨新房“毛病”多,刘俊亮边教边劝。为摸清群众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刘俊亮跑了一趟又一趟,一户一户帮着解决。
“放心吧刘书记,现在生活可好了!”蔚海为老伴抓把瓜子递过来,满脸带笑。
看着老俩这日子,刘俊亮笑颜如花。
三刘俊亮大小是个“官”,但他从不拿捏,做人做事,全情投入。
年5月,全镇干部脱贫攻坚动员大会上,刘俊亮讲着讲着,哭了:“弟兄们,总书记顶风踏雪来龙泉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啊!看看咱们的父老乡亲,还窝在山沟里受苦受难,不帮他们过上好日子,咱们就是千古罪人!”他哽咽着说,“弟兄们,拜托了,大家再辛苦点,别让咱们的老百姓失望啊!”
全体干部泪洒当场……此后,“5+2”“白+黑”,超常规工作,没有一句牢骚、怨言,每一个任务大家都完成得漂漂亮亮。
山虽无言,然非无声。
如今,在曾经的我国北方山区最贫瘠的自然条件下,龙泉关镇热闹起来。产业富民、旅游兴镇的发展格局已经成型。樱桃大棚、苹果基地、香菇基地、箱包产业等红红火火,樱桃采摘、文创猫村、太行山特色民宿、高山滑雪等旅游项目热热闹闹。
山还是那片山,人还是那些人。由群众怨、到群众盼、到群众看、到群众干、一直到群众赞,这条祖祖辈辈狭窄的“南沟”重现了生机。
冬月,刘俊亮陪客人来到黑崖沟村。张拥军还在画猫,看到刘俊亮,咧嘴笑了,接着画。
“没有文化支撑就不能长远发展。”刘俊亮鼓励南京艺术大学毕业的返乡青年周合伟去搬迁后的“空心村”,“去黑崖沟搞文创吧,化腐朽为神奇。”
独居的张拥军是聋哑人,在周合伟的绘画公益教学中,跟着学画猫。张拥军进步很快,现在画猫、养猫,每月收入千余元。
看到张拥军的专注,刘俊亮会心一笑。
“我答应总书记,做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刚吃过春节的饺子,年2月10日,正月十六,保定银行党委委员王恩东奔赴阜平县,成为全省基层建设年中驻顾家台村工作队长。
一年相处下来,他与村民水乳相融。
同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顾家台。座谈会上,坐在对面的总书记殷殷嘱托:“乡亲们都愿意让你留下,你就留下吧!”
王恩东表态:做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一个承诺,八年坚守。8年中,他在阜平县顾家台驻村5年、上平阳村驻村1年、白家峪驻村1年,其中后5年任金融挂职副县长。全县从西到东,他走了个遍。
八年脱贫攻坚路,行走于巍巍太行间,王恩东扎根于此,奋斗于此,把岁月挥洒在这片热土上。
今年10月,村民代表把敬意寄予一只系着红丝带的大白鹅,双手奉上农村特产,欢迎他成为顾家台村“荣誉村民”。
万事开头难,他在艰难中打开局面。村民刘春林说:“我嫁到这个村30多年了,从来没见过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来,阜平县一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
年初,河北省共派驻22个工作队、66名干部到阜平贫困村包村帮扶,时任保定银行党委委员的王恩东作为其中一员,派驻地即当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前来访贫问苦的顾家台村。
“这些省里派来的干部,也就是到这我们这穷山沟里镀镀金,待不了几天……”老百姓纷纷议论,根本不配合工作。
刚到村里王恩东觉得不可思议,大多数村民几乎没有走出过大山,猪圈建在路边,雨后粪水横流。村里缺水,有的乡亲常年不洗澡,脖子上像趴着蚂蚁似的。
刚到村里住下来,单位领导想带队来看望,他连忙制止:“您再等十几天再来,要不女同志不方便,满村子找不到一个正经上厕所的地方。”此言不虚,当时在村里,有个遮挡就叫厕所。
彼时,顾家台村村口,一溜5个猪圈。从猪仔到成猪,村民一年喂下来,留部分猪肉过年,其他卖掉贴补家用。除了靠天收的庄稼,就指望它过日子了。
磨破了嘴皮子,终于,多半年时间,敲定猪圈的赔付金。为了保证村民的“财路”,王恩东他们还答应在村外建新猪圈。当年年底,村里整洁了,“猪圈场”化身村民健身广场,还配齐了带电脑的村卫生室和图书室。
如今村里的主路笔直宽敞,当年也就是“走出来的羊肠小道”,宽不到一米,左曲右折,小推车来回都得躲着“房茬子”。
“为了开出一条路来,我们反复入户,白天找、晚上找,通过亲朋好友和邻里关系找。”王恩东说,必须统一标准,谈好一家赔付一家。当年年底,一条畅通的水泥路贯穿小村,乡亲们叫它“顾家台第一街”。
村民顾文国现在说起来还很兴奋:“王县长还给我们弄来个大地球,建沼气厕所用。”除了拆圈、改厕、修路,顾家台还实现了多项“第一”:宅基地率先拆旧建新、率先土地流转、所辖自然村率先搬迁上楼、率先开始香菇种植、率先进行产业贷款……
“为什么这个村基础相对较好?”年底,上级领导来村里访贫问苦时问。
“因为村里有全镇唯一一支工作队。”时任龙泉关镇党委书记刘俊亮答。
启动“雪中送炭”模式,找准产业抛出橄榄枝,积极发放贷款扶持产业发展年12月30日,总书记的嘱托为阜平的干部群众指明了方向,这场脱贫攻坚的硬战,也正式打响。
“山高沟深龙泉关,乱石滩里挣钱难。”阜平底子差、起步晚,要用八年时间补上几十年的发展欠账,着实不容易。观察一支支驻村工作队,王恩东总结说:“扶贫不是对外观的涂涂抹抹,根本的改变还得靠发展产业。”
年1月5日,天寒地冻,王恩东早六时出门,陪同专家进行产业规划。送走客人后,天已经黑了。房东大娘心疼地招呼:“小,知道你一天没吃上饭,快过来喝口糊糊!”看他脸色发红,一摸额头,果然是冻得发烧了,同行的村干部顾书军急忙把村医从邻村叫回来。
急于退烧工作,王恩东选择打针,眼瞅着一支粗针扎下去,一个馒头大的包鼓起来。为了加强疗效,村医用上了土方——火攻疗法。一团火起来,王恩东的抓绒裤子着了,众人手忙脚乱扑灭才没有造成烧伤。第二天,王恩东照样走进寒风里,到村外勘察。
最终,顾家台确定了山下发展食用菌种植、山上种植新型果树、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的产业脱贫思路。
香菇产业需要先建大棚。最后一核算,除了政府补贴,每个大棚需要自筹资金8万-10万元。王恩东叫来阜平支行行长李林,带领员工集中进村入户向顾家台村和骆驼湾村贫困户发放贷款。年7月,该行在顾家台村设立了首家“金融工作室”,至今3名员工长期驻村工作。村民不仅能随时办理业务,还能咨询金融扶贫政策。
“不贷!赔了算谁的?”刚开始,村民很是抵触。
王恩东找到村干部顾书军、顾拥军,说服他们率先贷款建棚。随后,马秀英、顾海伟、杨伟燕、顾庭亮等村民纷纷贷款,当年,仅香菇种植一项,顾家台、骆驼湾两村发放贷款万元。
随着当地旅游开发的推进,公司化运营和农民自我运营的民宿产业露出苗头,10户农民主动要求贷款,保定银行每户发放5万,保证了民宿产业的初始资金。如今,镇里全年游客吞吐量能到20万人次,民宿发展向好。王恩东又利用村里闲置粮站,在全县率先引进箱包加工厂,工人从最初本村的13人发展到现在全镇的77人。
随着产业的增加,村里的贫困户都变成了“三金”(租金、股金、薪金)农民。“我们村原来最穷的三个老低保户,如今银行存款最少的也有十几万。”顾家台村支部书记陈国很自豪。
“不只是说,要带头干!干出来让乡亲们看到了就有说服力!”王恩东说。
今年2月阜平县宣布脱贫。脱贫不脱帮扶,王恩东说,要坚守永不撤走的承诺白家峪村是王恩东驻村工作的第三个村。这里是浅山区、也是阜平县最暖和的地方,适合发展产业。
年3月的第二个周末,县长贾瑞生、挂职副县长孟科、那日苏再次来到白家峪,和王恩东一起,就产业发展聊得热火朝天。
贾瑞生即兴提出一个课题:“听说新希望集团计划在华北建设现代化养猪场,咱们的条件跟北京平谷县相比,怎么样?”
王恩东苦笑:“别说跟北京的平谷比,就是跟河北其他贫困县比,咱们都没有优势。但是,咱们可以拼着嘴上!”
“找!”贾瑞生说。利用资源,广开思路,4人兵分三路,分别联络。
5天后,县政府与新希望集团高层会面,达成合作意向,随后,“四人谋划组”又赶到成都,进一步对接工程进度事宜。
年10月,投资10亿元的新希望养猪项目建成投产,并在全县扩大了白家峪年产头养猪场等三个项目,阜平县不只有了规模性养猪项目,还建成华北第一个楼房养猪场。
如今,一个昔日的贫困村不只有高科技养猪、蔬菜种植,还有荒山变身的亩高山苹果种植园区、久丰香菇菌棒厂和种植园区、圣马皇冠箱包厂、温暖谷等7个项目。
“这么多产业,想不脱贫都难!”今年2月,阜平县宣布脱贫。
脱贫不脱帮扶。现在的王恩东,作为阜平县政府顾问,依然奔波在为阜平招商引资、发展产业的路上。
陈国完成了“小目标”
没到过顾家台村的人,不明白这里为何能将黄土变成金;就像不了解陈国的人,不明白他为何放弃外面的繁华回到偏僻的山村。
年1月28日,一纸调令,时任阜平县旅游局旅游发展中心主任的陈国便回到了家乡顾家台村,成了党支部书记,挑起带领全村脱贫的重任。那时,顾家台村还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
“最起码把各项脱贫政策落实好,别辜负家乡父老。”上任第一天,陈国没有豪言壮语,只是默默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
6年时间,乡亲们的日子富起来了,45岁的陈国却白发丛生,像老了十几岁。
“不苦不苦,就像夏天来了,早忘了冬天挨过的冷”从阜平县城驱车西行35公里,顾家台村就在海拔米的半山腰上。阳光照耀下,刻着“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村标闪闪发亮。
走过村头的“圆梦广场”,村委会就在北边,看着屋里全新的电脑、打印机、照相机,谁能想到5年前,这里的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连一包打印纸都买不起。
年6月,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顾家台村有了第一台打印机,设备有了,没人会用,更没钱买打印纸。有一次,陈国去镇政府办事,趁办公室没人,顺手往怀里揣了一包打印纸就走。事后,镇里的工作人员反映,“每次陈书记来,办公室不是丢笔、就是丢纸,咱们得防着他点儿。”自那时起,陈国成了镇里的“重点监控对象”。
在老百姓眼里,他也是个“笑话”,“好不容易走出大山了,又跑回来,脑子坏了?”他往村里一走,抄着手晒“日头儿”的村民们就像看稀罕儿一样,闹不明白。
“基层工作难,但最难的是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好多人宁肯受穷,也不愿意干活儿。”村北侧的箱包加工厂准备开业,却遭遇招工难,村里没人去,陈国看着干着急。那段时间,他走村串巷,挨家挨户摆事实、讲道理,嘴皮子都磨破了,没用。
年7月,他租了一辆大巴车,带上几十个妇女去河南、天津参观。这一趟,妇女们开了眼,回来便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在村里传了个遍。
当年年底,村里近30个妇女进入箱包加工厂成为工人,李瑞凤就是其中之一。第一个月,多元工资拿到手,李瑞凤心里美美的:“自己挣钱花,真好!”如今,走在村里,几乎看不见“闲人”。
村子在变化,陈国自己也在变化。几年时间里,胆囊切除了,心脏也做了支架,说起陈年旧事,他收起笑脸,一声叹息,嘴上却说:“不苦不苦……就像夏天来了,天气热了,早忘了冬天挨过的冷。”
“一户掉队,我都对不起大家”“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总书记说的。所以,村里有一户掉队,我都对不起大家。”陈国又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
年9月,村里搞美丽乡村建设,动员拆房,谁也不动。陈国急了,当即表态:“村干部带头,我先拆!”
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陈国第一个扒了自家房子。3名村干部紧随其后,6户村民也积极响应。当时,县里请中国乡建院给每家每户做了效果图,陈国找人把效果图挂在村委会门口,让村民自己来看。大伙儿一看,有啥好?还是青瓦黄墙的“土房子”,立刻撇了嘴。
年6月,第一批10户新房盖起来了,虽然外观还是民居模样,但内里却有了地砖、地暖、自来水、水冲厕,村民再来参观,嘴角上扬,羡慕不已。随后,剩下的60多户村民主动拆了旧房。
“自从儿子当了这个书记,我们老俩没沾过光,净跟着赔老脸了。”陈国的父母逢人便埋怨,私下里却没少帮着儿子做工作。拆房,老俩是村里第一户,流转土地,老俩又打了前锋。
听说要将土地流转给公司发展林果业,村民们立即“炸了锅”,“种了一辈子地,没了它,靠啥?”
陈国一遍一遍给大家算账:第一,种玉米,一亩地最多收斤,市场价七八百元;流转出去,每亩保底收入元,还能随行情涨价。第二,土地交给企业种苹果,每年五五分红。
账算完了,大家依然不服。
“村干部包党员,党员包农户。”一张党建引领“网格图”开始在顾家台村铺开,陈国领着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做工作。遇上实在顽固的,陈国就拎上两瓶酒,一直喝到人家同意为止。
知道儿子的工作不好干,陈国父母率先把自家的2亩地流转了,又开始拉拢关系不错的老人们。最终,全村亩可流转耕地全部流转,户户拿上了土地流转金,每年还有分红。
“大伙儿都富起来了,我没白干”脱贫靠政策,富民靠产业。
“再好的产业,也得有人干,不然这脱贫路也不好走。”陈国深谙这一点。
年,村里食用菌种植全电产业园区建好了,祖祖辈辈都没种过香菇的村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搭茬儿。
陈国找到了贫困户杨伟彦,劝他承包香菇大棚。杨伟彦听了,沉默半晌,蹦出一句:“赔了咋办?”
陈国没再多说。过了几天,他问清具体政策,又到杨伟彦家,进门便说:“县里出钱,给种植户上自然灾害险、成本损失险。也就是说,如果卖价低于成本,损失部分由保险公司赔偿95%。”等来的,还是犹豫。
“无抵押贷款5万到10万元,政府贴息;每50万到万个菌棒,免费配一名技术员。”陈国再次登门说服。
心里合计着“还行”,杨伟彦开始主动和食用菌龙头企业谈合作。企业建香菇棚,两家合资买菌棒,老杨管理、采收,利润对半分成。当年,杨伟彦种植6万个菌棒,分红5万多元。一时间,村民纷纷抢着包棚种植香菇。
目前,全村59个香菇大棚,31个包棚户,户均年增收5万元,带动务工75人,人均年增收1万元。
这两年,陈国又发挥自己曾经从事旅游业的专长,引来了北京寒舍集团,在村中开办了“顾家台大院”民宿酒店,成为乡村民宿旅游的龙头,不少村民就在自家新房里办起了民宿。下一步,陈国计划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运营,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如今,宽广平坦的水泥路、干净的公厕、齐整的路灯、冬暖夏凉的新民居,已成为顾家台村人的“标配”。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眼瞅着大伙儿都富起来了,自己的“小目标”已超额完成,陈国倍感欣慰:“我没白干!”
(部分图片来自新华社记者、保定日报社罗大庆)
本期编辑:唐真心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