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尖上的小秘密
什么是耳尖放血?
耳尖放血,属于放血疗法的其中一种,是用三棱针或毫针点刺耳头放血,是传统医学的一种特色疗法。
耳尖穴在哪里?
耳尖穴属经外奇穴,在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具有清热解毒祛风、解痉止痛、清脑明目、镇静降压的作用。
耳尖放血有什么作用?
耳尖穴的功用为清热解毒祛风,解痉止痛。而耳尖放血具有和阴阳、行气血、疏经络、调脏腑作用,适用于胸膈以上的热性疾病,凡属实热之证,血瘀,邪实,热盛等所致的脏腑经络病变均可用耳尖放血疗法治疗。
从西医的角度来解释,耳尖放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血供氧,提高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
耳尖放血的临床运用
中医认为“火性炎上”,故上火症状多表现在咽喉以上部位。耳尖在经络中为肝经所主,肝在中医里被称为“将军之官”,和情绪活动关系密切,肝脏功能失常,容易产生肝火症状,此时就可耳尖放血。少阳经也循行眼在内侧及外侧,在这里放血,可以治疗眼的疾病。心肾皆开窍于耳,且少阳经也绕耳入耳,因此耳尖放血除了活血化瘀以外,可以镇定祛风,交通心肾,所以它是治疗失眠很好的穴位。
1.高热这是耳尖点刺放血最常用最有效的适应症,适用于感冒、肺炎、扁桃体炎所引发的高热。中医认为少阳主风,太阳主表。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两侧至耳上,少阳经循行耳朵。表证与太阳有关,皮肤病与风与表皆有关连,所以耳尖可以主风主表,可以治风也可以治表,用耳尖放血常可迅速退热,有时针刺一二次放血即可。(可结合十宣、大椎)
2.急性结膜炎
为眼科常见的传染病,接触传染,发病急,多见于春秋季节,流行于学校等集体场所。它以明显的结膜充血,黏液脓性分泌物增多为主要特点,轻者仅眼睑结膜微红,有分泌物,早晨明显,病人自觉眼痒、眼涩。重者球结膜发红,眼白呈一片血红,并有水肿,分泌物增多如脓状,早晨睫毛及睑缘粘住,不能睁眼,病人感到眼睛灼热,怕光及磨痛。
3.流行性腮腺炎
春季常见,也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亦可见于成人。腮腺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角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可结合关冲、少泽)。
4.麦粒肿
是一种普通的眼病,人人可以罹患,多发于青年人。此病顽固,而且容易复发,严重时可遗留眼脸疤痕。以局部红肿、疼痛,出现硬结及黄色脓点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针眼”、“偷针”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外有外感风热,内有脾胃积热,循经而上,攻于胞睑,蓄积成脓。治宜疏风清热解毒。
5.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属中医“风热乳蛾”范畴。本病多因细菌感染而发,主要症状为咽部红肿,以扁桃体最显著。中医认为,病因为肺胃蕴热,风热之邪犯肺,肺气失宣,邪热循经搏结于喉核。耳尖之穴最善泻肺胃之热,疏解上焦风热之邪。故运用耳尖放血疗法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可取疏风泄热,利咽止痛之效。(可结合少商)
6.角膜炎
角膜炎分溃疡性角膜炎,非溃疡性角膜两类。由内因,外因不同因素造成。因角膜外伤,细菌及病毒侵入角膜引起的炎症。患眼有异物感,刺痛甚至烧灼感。球结膜表面混合性充血,伴有怕光、流泪、视力障碍和分泌物增加等症状。治疗耳尖点刺放血,充血重的结合太阳穴刺血尤佳。
7.痤疮
又叫“面疱”“粉刺””“暗疮”等,中医称“肺风粉刺”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也是美容皮肤科的最常见的病种之一。通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临床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主要表现。这种疾病青春期多见。治疗双耳尖取穴,大椎、肺俞刺血。
8.失眠症
失眠症为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是人体处于一种渴求睡眠而又难以达到睡眠要求的状态,具有经常性和一定的病理顽固性,常伴有头晕、头胀、心烦、焦虑、精神不振、工作效率降低等,中医称本病为为“不寐”。《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心开窍于耳”,如此则心肾皆开窍于耳,又少阳经也绕耳入耳,因此耳尖刺血,除了活血化瘀以外,可以镇定祛风,交通心肾,所以它是治疗失眠很好的穴位。
9.面神经麻痹
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耳尖刺血可帮助提高治疗效果,特别是闭眼的动作,能结合健侧的合谷穴更佳。
10.高血压
的防治
高血压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耳与脏腑关系密切,耳尖穴的周围,散在着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的支脉、支别;足太阳膀胱经则至“耳上角”,与耳尖穴有着更直接的关系。耳尖放血具有祛风清热、镇肝潜阳、清脑明目之功。研究证明,耳尖放血可以影响血中一氧化氮的浓度,抑制交感神经活动,降低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进而降低血压,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同时,该疗法还能减轻高血压病对肾脏的损害。
11.湿疹、荨麻疹
能使湿疹、荨麻疹得到有效控制,且不易复发。特别是对肝胆经脉所循行之处,如面颊、耳后、胁肋、腹股沟及会阴部等部位的湿疹,针刺耳尖能明显减轻瘙痒缓解症状。
耳尖放穴的注意事项
1不适用于合并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身体极度虚弱及有出血倾向者;2治疗者饮食上要保持清淡,减少油腻,这会使疗效更佳;3耳尖放穴目前尚只能作为保健和补充替代疗法,对于病情较重或刺血后无法缓解的疾病,医院寻求进一步诊治;4耳尖放血广泛适用于实热性疾病,淤血性疾病。耳尖放血的禁忌症
01因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结核等引起的发热
02由先天性脊柱裂引起的遗尿
03耳尖部有炎症或冻疮时
04患有各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等)及有出血倾向者05处于月经期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有习惯性流产史者,禁用刺血06身体极度虚弱者,或暂时性劳累、饥饱、情绪失常
07气血不足等情况时,应避免刺血
作者介绍蔡格珍,中医师,全科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医院深造一年,擅长以中医针灸及理疗等方法治疗颈肩腰腿痛、关节痛、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后遗症等;以及善于运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感冒、厌食、便秘、腹泻等常见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