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秋回城

在农场接受了九年多的再教育,身边的人有关系的,有背景的,有机遇的,该走的都走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没脚蟹”。

当初下去时,我十五岁半差一点,身高1.53,只是听说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穿军装,部队编制,可以圆我少年时的当兵梦想,便积极地报了名。到了农场,先分在7营42连,一个当地农民为主的连队。由于父亲曾在反右运动中说了几句真话被处理,从一个共产党的干部变成阶级敌人时,我失去了上学、工作的任何机会,自知只有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拼命工作才能有好前途。通过自己两年的努力,在年初终于获得了兵团“五好战士”的奖励,那是我们连那么多知青唯一的光荣,心中感到有点希望了。可是命运开了一个玩笑,我们连所有知青合并到4营24连,那是一个知青集中的连队,到了那里才知有力气才能站得住脚,力大为王,不被人欺负。劳动也是这样,那么多的’’公鸡头子’’比着干,拼命干,能挑斤,非挑斤,几年的透支苦干,身体渐渐的不能适应重体力劳动了,开始时,腰骶部有麻木的感觉,再后来,长时间弯腰或挑担后,躺在床上便不能翻身。

有的知青当兵了,有的上学、调动了,有的招工、插队、顶职了,这一切都轮不到我。当我一次次调往条件更差的地方时,我下决心,只要能离开这儿,怎么都行。做了很多的设想,也做了很多的努力,都没有成功。为了能到苏南插队,我自学裁缝,缝纫机针从右手食指中间穿过;打零工,做苦工,搬运装卸时两人合抱的大木头从头顶飞过。因为腰的缘故,那每一分钱可以说都是血汗钱,除了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其余的钱都用来疏通关系。当时,南迁插队要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盖章,同意接收,我朋友帮忙生产队、大队都已经盖好章了,就卡在公社。我只要休息天就带上礼物去公社主任家做农活,做家务,得到的回答都是:“我们是阶级兄弟,你的事快了,再等等。”一年又一年……

医院院长,特批了一个计划,才能去拍了X光片子,做了检查,医生告诉我这个病是隐性脊柱裂。重体力劳动会诱发此病,而且会瘫痪。

农场医生告诉我,我这个病在其他城市都是可以病退回城的,我便争取在镇江参加了市知青办组织的病退知青的体检、核查。

那是年4月的一天,我回农场办病退手续,当时我已从24连又合并到23连,而且当天又接到通知,23连所有知青全部调往大丰农场,一次次的调动,合并,感觉都是一次次的被贬,一次次的心灵伤害。终于晚上,先是女知青那边传来了低声呜咽哭泣的声音,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当男知青这边饮泣的声音和女知青那边的汇入到一起的时候,在荒凉的黄海滩上,在没有灯火的寂静的夜晚,和着料峭的寒风,真令人肝肠寸断。都是二十大几岁的知青,在农场接受了十年的教育,无望的人生,失望的悲鸣,那一幕,让我终身难忘。

到了5月30日,一朋友来告诉我,这一批病退的已经发通知了,还说这是最后一批了。我心情忐忑等到夜晚也没有任何消息,第二天当我从知青办工作人员口中得知我被刷掉了时,我真的绝望了,沿着金山河回家的路上,天空飘着密密的细雨,我手中拿着的雨衣竟忘了穿,路上没有一个人,雨中的我艰难的挪动着脚步,头上的雨水顺着脸颊流下,眼前一片苍茫……

看着别人一批批的招工、上调、病退,而我确实有隐性脊柱裂的病,不适合农场的重体力劳动。无路可走的我真的在那时曾想到了去杀人,去拼命,三天三夜吃不下,睡不着,亲友们在床头竭力的劝说我,让我不要绝望。最终,我决定上访,去了市知青办他们说不可以退,而地区知青办接待我的同志说应该给你退,去找他们。我天天去市知青办据理力争,后来,市知青办的人看见我来了,所有人都夹起东西离开办公室,让我一个人干坐在那儿,我没有办法,只好给省知青办,国务院知青办写信申诉,请求让我回城,不再干弯腰挑担的农活,因为实在是不能承受了。

我当时在镇江学裁缝。靠微薄的收入经朋友介绍给知青办的领导送礼,有一次托人买到一条三斤半重的鲥鱼,一分钟都没有耽搁就给他们送去。可是,除了听到一两句安慰的话外什么效果也没有。真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记得是七月的一天下午,高温酷暑,母亲穿着汗水湿透的工作服,提前下班陪我去市知青办,请求照顾我的情景,当母亲给那些官员跪下的时候,我真的心灵被震撼了。二十六岁的五尺男儿,让辛劳的母亲为自己求人开恩,放我一条生路,让我病退回城,经过那么多次失败的我没流过眼泪,但在那时我实在忍不住了,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

七月下旬的一天,在市机关工作的一位朋友来告诉我:“中秋,你给上面的信转下来了,已经研究过了,同意给你退了。”

我当时将信将疑,直到8月2日收到通知,这一切才成为现实。凭通知到市知青办,接待我的人不冷不热的说你还真能写信到上面呢,然后让我写下感谢信式的保证书:保证回城后一不要工作,二不要住房,三看病自费不要报销。最后说,你可以到农场去等准迁证了。

年8月12日,我默默的告别了熟悉的田野、道路、村庄。在农场奋斗了十年,拖着病躯,踏上了归程。

晚上8点多钟到了长江北岸六圩码头,望着滔滔江水,望着朦胧的南岸故乡,我吟下了:

长风送怀驱暑累,

江潮茫茫旧事廻,

山寺远影天边月,

静迎游子催渡归。

作者简介:

吴中秋.3.18下放东台新曹农场。.8.12病退回城。中国包装协会设计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设计事业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书法家。

鼓励原创欢迎投稿

有容乃大文责自负

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gkl.com/wahl/136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