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步桥畔说学步

邯郸是一座两千年名称不易的古城,它西依太行山,东俯大平原,悠远的历史在这里沉积了许多不朽的典故。横贯城市东西的沁河上有一座警示后人的桥——学步桥,它诉说的是战国时期燕国一个寿陵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于是就来到邯郸学习,但由于他今天看到某人步态好,明天又看到某人身姿妙,反反复复多年后不但新的步没有学会,连自己旧的步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了回去。岁月更迭,物是人非,桥也由木桥、石桥、变成了水泥桥,但千百年来关于学步的故事一直如晨钟暮鼓回荡不已。

庄重稳健的步,源自实力与自信;迟疑凝重的步,始于内心的彷徨;纤夫挑夫的步,是力量挤压扭曲流出的悲沧;轻快跳跃的步,是喜从天降的撞击。虎步,自在洒脱.缓慢舒松中透出王者力量恐怖的沉默;蛇步,纵横曲折,无足的遗憾并无妨它对自由的追寻,脊骨旋转中演绎出生命的精彩;骡子装模作样踏着马步,但终究无法脱去黔驴的皮囊;狗的步瞻前顾后对恩惠的渴望进化出对人言色的神会,亦步亦趋中力量与速度成为献媚邀宠的工具。

作为拳学中的步,不仅与日常的步不同,而且与世面流行的各“步法”也有着质的不同。对此,千百年来前人对步的探索与研究如三江源的涓涓细流,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回转起伏跌宕,但前进的动能永不衰竭。因为它小则关系到个体的生死,派别的荣辱,大则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兴亡。关于步的传说、谚语,不胜枚举。“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讲的是拳学中最后一层窗纸;“人到步也到,打人如玩笑”讲的是步的功效;“宁给十吊钱,不把步来传”讲的是步的保密性。《九要论》精辟指出:“五官百骇主于动,而实运于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进退反侧,非步无以作鼓荡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既然步如此重要,一定是灵验无比的屠龙之技了?也不尽然!

偶在网上看到年太极大师吴公仪与白鹤拳师陈克夫间轰动港澳的比武影像久久不能平静,尽管众说纷纭,个人愚见“马”是制约其技术发挥的重要原因,检索有关太极拳拳论仅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十字而已。一边是“无敌”历史故事,一边是数亿人健身法宝,繁盛虚华下之悲壮让人困惑不已。

从心意六合拳到形意拳再到大成拳,变化的是名称,不变的是对拳学真理的精益求精,因而各个历史时期都人才济济、群星闪耀。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对“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诞生于明末清初武学经典《九要论》将步法列为第九要,意为至高无上九五之尊,并不惜笔墨用千字详加论述,文采飞扬中道尽步的奥妙,这在目前公开各类秘谱中绝无仅有。据说清中叶时期被称为“鸡腿先生”心意大家李政前贤,授拳前除桩法外必以“鸡步”课授徒年余,才授各类拳法。尤为值得现代人反思。以致戴氏心意的虎步、宋氏形意的盘根步具为一时绝学。尚云祥之“铁足佛”名号与少林寺残存武僧苦练心意把足坑间的相映成趣见证了实战步法传承脉络。而拳学大师郭云深,半步崩锤打遍天下被后人称道了一个多世纪。时光流逝至公元年,在新兴共和国温熙的韶华中伟大拳学家王芗斋先生于垂暮之年所著《意拳拳学》中仍一再着重指出:“意拳发力的基础是步法……发力妙诀,就在一个争字上,即落地六争,此乃意拳天机。

意拳的基础步法摩擦步基本涵盖了这一天机。

但是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似乎是人类挣不脱的共性,似笔者般的愚人自然也难免俗。记得初投师父门下自以为桩法可以了,就寻了许多关于走步的文章、书籍、光盘,在家潜心揣摩研究四五个月想当然的以为可以跨越式的发展到推手阶段。于是利用假期兴冲冲北上赴石家庄以其得到进一步确认。当在师前小心慎重的走了一阵,满以为会得到师父的赞赏,至少也应有一些肯定言辞之类。然而,师父虽然很俱亲和力,但法度森严的“古规”又使其对学术容不得丝毫逾矩,一句清淡的“还是好好站桩吧”!禅宗般棒喝中我隐约读出了太行山的巍峨与大平原的辽阔,渺小困惑的我汗颜中无地自容,狂躁的心猿意马化作地幔下炽热翻滚的岩浆。

说到底,步乃是桩!是桩的空间延伸与位移。故桩的水平决定了步的品质,有什么样的桩就有什么样的步。回家后沁河的水流不再悦耳,伴已伫立的树丛不再亲近,学步桥上川流不息的人流似乎各个都在窃窃的耻笑,仿佛自己就是两千年前的那个燕人…但师的话又怎能等闲视之?!从此,再也不妄论“步”事,“步”成忌语,甚至望“步”生畏!数年间只是默默的站桩再站桩,而师也总是不厌其烦的反复看桩、调桩。看桩是督察形的正谬,调桩是矫正要领的到位与否,真正体现传授水平的正是隐于平凡琐事中的细节,它才是学有所成的关键。而本枯燥乏味的站桩,难耐的寂寞,却因看桩与调桩才显得生动与多彩。进而“筋”在师的轻抚中摇曳狂长,“骨”在师传的窍要中反复蜕变再生。桩是自我否定,桩是自我涅磐。看桩是香木,调桩是神火。可以讲,不经名家的看与调,桩真的成为“桩”了——成了营养不良的病树,甚至成了没有生机的枯木,现实中此类比比皆是,惨不忍睹,实战中要求的高频弹性步法恰是正确桩法生出的繁枝茂叶,道不远人而人远之。

岁月匆匆又是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踏着缤纷金黄落叶。我再次聚到师父身畔。师父微笑着对我说“走走步吧”,突至的惊喜让我有些迟疑,在师父肯定的眼神鼓励下,我迈出了涩涩的一步但很快被喝止:浑圆桩站妥,将桩放大。我慎重的依教而做,“走”!我茫然呆立不知所措,师父再次指教:“大椎上拔,双臂下按,松!”我左胯突然被阴面回掖的弹力撞击向前激射,同时左膝左脚同步向前泻落。“胸膈肌切记不可紧张。”“砰”地面发出沉闷的回响,并且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又向前踉跄了几下才止住了脚步。在抑制的喜悦中体认了几个来回后,师父高兴地鼓励“走,再走!”砰,砰,砰!雄浑的声音在墙壁四周回荡---------师父郑重道:“现在改为在整体连通桩态的下整体涨缩趋行。”

芗老晚年造极之作《桩功与四形》中曾说:“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四肢阴面有感觉较易且快,其阳面有感觉则较难且慢。四肢之阴阳两面皆需有灌铅膨胀之感,才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学功”。这是老先生对桩功水平定的标准之一,也即第一境界。他是改造后天生理艰难的真实写照。多年后再次温读这段熟悉的文字,一种恍如隔世般的心领神会油然而生。回首师父当初的棒喝,一种学有所成的感激与幸福从芗老的字里行间溢出。有了上下力为枢纽的深厚基础练习进一步细化了摩擦步就水到渠成了。

关于摩擦步,一定萌生于芗老游闽时与鹤法传人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般的技艺交流,精良互见是撞击启发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创作背景。从而诞生了以形意拳鸡行马踏为基础,鹤法中于水和空气关系紧密的鹤意为法脉,既有北方雄浑大气,又含南方飘逸细致的摩擦步。

人类的特征是上下结构,前人对此有“九节”之论,做为最下节的脚除了与生俱来的支撑功能外,还附有将动态中的人体势能及时准确运送到位的拳学使命。

“手打三分脚打七”“足踏中门夺敌位,就是神仙也难防”。“打人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立体阐释了“打人如亲嘴”的技术内涵,实质是脚的到位本质。人们对这些经典耳熟能详,但实作时却很难实施,总是手到脚不到,上三节与下三节脱节,节奏上各行其是。尽管我们努力纠正,结果总是不尽人意。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原因在于双手双脚的生理地位。大家知道由猿到人在于双手的解放与双腿的直立,漫长进化过程中,塑造了它们间神级肌肉的分化,双手因距脑近的优势地位自然占尽先机,反之双脚与脑分别位居身体的上下两极,在指挥与执行上有力量优势也存在能力弱势。简单的讲这里有一个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的强化问题,这就是“长功夫由上往下”一说的生理基础,也是摩擦步训练的目的,即关于腿的试力与发力。

走步是桩的延伸,步态轨迹中每一个点,都不应缺了桩法中求得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整体联系,对此前人总结了许多要点不容忽视。

“起如挑担,行似槐虫”是步法古诀,但少了桩法求得的抻拔量这一物质基础此句无解,更不能用形体演示正确。它集中体现了前人对人体能量开发的卓越智慧,很符合兵家鼻祖孙子“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空间立体学说。人体静止有两个力存在,一是自身重力,二是地心引力,它对运动制约阻碍作用人们识而不知几乎被忽略,对其开发利用就更谈不上了。前人用挑起重物“担”的意念假借就巧妙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将部分向下的力变成向上的力实现力的空间转换。此时,天地相争意念下大椎向上抻拔,脊骨节节对争,脊柱及周边的韧带、筋腱、肌肉群也一起随之伸长膨胀,人体最强大的爆发力源之一身弓悄然张开。据云,芗老脊柱有近一尺抻拔量,是老先生精绝功夫硬件指标,否则仅凭局部力或其他技巧将人弄出事前必被感知,绝不会飞坠落地始知,两种结果看似近似但境界实力上有天壤之别。“行似槐虫”借槐虫行走一动无有不动,弓形蠕动形态传神描述了步态由起至落全过程。既包含了人体波浪起伏运行总轨迹,也有脊骨争拔肩胯手足筋伸骨缩具体内涵。“九要论”早在数百年前就指出“背脊十四骨节,皆为肾,此故五脏之位。然五脏之系,系于背脊同于肾髓故为肾。至于腰,则两肾之本位,而为先天第一,由为诸脏之根源”。由于历史局限此说不一定精确,但也大致描述了脊柱在人体中至要地位,生理知识告诉我们匿藏于坚强的韧带、椎骨保护中的是椎管内的脊髓,它是脑指令与四肢神精反射与传导中枢,并且传统医学认为精髓同源,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它的强壮通畅对生命的意义不言而喻。“起如挑担,行似槐虫”以曲中含直的脊柱这个媒介为纲,三十三节脊椎关节整体参与运动为目的,那就是整体到位的伸缩起伏开合旋绕运动模式,事实上就是对包裹脊柱的韧带肌肉、血管构筑了一个立柱状不断变化的内压环境,不仅使人体背部气血循环加速,也使三十三节脊骨连接处的软骨韧带筋腱这些不靠血液而靠压力才能进行营养交换且步入黄昏时代的物质被有效激活唤醒,获得二次新生,合成更多骨胶原,使其韧性、强度都大大增加,波澜不惊外表下生命的自我完善修复功能得以恢复,颈、腰处易损耗部位疾患,如其来时悄悄逝也悄悄,所谓不其然而然也。

磨膝擦胫是步法又一古旨,王芗斋老先生对此极为重视,专设了一个磨胫步桩:“一足着地一足的足尖点地,两胫相磨-------”。步态中双手扶按,支撑腿三角预应,后腿胯提、膝纵、足兜向前向上运行,当双腿交错合一时,双膝内侧及后脚踝骨与前脚胫骨间互相摩擦并有意微微停顿,惟妙惟肖将雄鸡走步时的神形吸纳。拳法讲求内外三合,但历史的变迁后人已很难明白古人六合之孤旨。形成讲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似是而非。摩擦二字使人春风一度,深刻表述了达到内外三合之法度,这一切皆与枪法关系紧密。上肢为肘肋相摩,腰胯以左右拧转为中节摩擦,下肢膝踝相摩擦,上中下三节同步摩擦,从而一合无有不合。当然,内在筋腱肌肉及神经更为紧要,这在桩法中基本求得。步法中的摩擦又是萌生距脑最远的腿脚也如上肢一样得劲的法宝,少了它必然“无枝可依”飘然划过。心意前贤们常利用河滩、初耕土地松塇的自然条件走鸡步体会摩擦力。这些农耕文明印记,到了芗老时代发生了重大蜕变,这就是将水与空气虚拟物引进以虚中求实达到锻炼神经的目的,将训练重心由单纯的强化肌肉能力推进深入到神经支配肌肉为核心。芗老“躇步鸡行,手起磨胫,--------步似水中,提趟而行。”将这一过程描述的准确传神。物理学告诉我们水每立方为一千公斤,空气每立方为一点二九公斤,水的密度为空气的八百倍左右,而泥浆的密度比水大许多倍吧,这样我们的腿足在这三个不同质感的意念物中,不仅膝踝间而且脚底和腿外侧乃至周身无不与假借物“水、泥”等等虚无物做真切细致亲密接触,功深后腿脚肌肉神经的协调性极为强大,毛发有出寻问路之感,自然弄假成真感受到它们的真实存在。此时足与手、膝与肘、肩与胯之间的后天阻碍逐步剥离,内在联系愈发紧密,推升了内外三合品质基础。磨膝擦胫同时又是腿法攻击与步法进退的临界,为落步六争提供了居高临下空间平台,“打遍天下老鸡形”是前人对此自豪的概括。

人类长期进化的副作用之一就是某些感知能力丧失,芗拳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恢复人的自然本能,足的触觉与反映就是其一,当我们下肢在膝上提前顶,内含刀叉分刺之意,带着足部在意念的水、泥中反复趟、拔、踩、兜及在木棍、滚珠中滚、搓、滑历经千锤百炼的量的积累后,质在悄然变化。当前足距地一寸经踝部向侧前方缓缓移动至落地这一空间段,为虚中实,这个实就是意念中的水、泥、木棍、滚珠等物,是激活、唤醒脚底触神经的关键,渐渐虚拟中的意念物,似真的存在,观者也会真切的对练者在此场景下欲动又止,似止又动,艰难跋涉产生认同与感化,此为实中虚,它的现实说明足的触觉活力及对外界的感知,逐渐敏锐,进一步加上在薄冰上行走意念,冰难承重压,随时欲裂,我们只能小心翼翼,不敢将体重压在脚面,一旦冰塌陷,由于脚并未承受体重,故胯轻提脚就能远离危险,同时还需加上如临深渊意念,半悬空中全神高度贯注的强烈刺激,使脚底神经的条件反射,逐步建立并强化,为以后各种步法的运用奠定坚实基础。这就是用意(脑)训练腿足,将它的支撑与运动粗放,提升得更为灵敏准确。这里特别需要







































白癜风能治愈吗
白癜风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gkl.com/wadwh/5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