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干细胞疗法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估计,年全球患病人数约为4.25亿,我国是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为1.14亿。

糖尿病

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刚开始时不易察觉,如果血糖长期不控制,病情逐渐发展下去,就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有增加视网膜失明、肾衰竭、心脏病,中风、下肢截肢,神经慢性损伤,功能障碍等疾病甚至死亡的风险。

糖尿病类型分类

一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被人体的自体免疫系统所破坏,它通常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开始,这种类型的患者必须注射服用胰岛素活下去,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0%。

二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产生的胰岛素量不足,导致B细胞功能下降和胰岛素抵抗增加,这种类型与遗传因素和肥胖有关,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控制,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妊娠糖尿病:指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或确诊,会影响孕妇的糖尿病,即胎盘释放荷尔蒙维持妊娠使孕妇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力更强,一旦胰腺无法战胜阻力,患者就会产生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多数于产后能恢复正常,但将来患II型糖尿病机会增加。

女性患有妊娠糖尿病的风险比患第二类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诊断标准:孕妇在妊娠期的24-28周进行75g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采用75g糖耐量试验,指空腹8-10小时后,口服葡萄糖75g,其正常上限为:空腹5.1mmol/L,1小时10.0mmol/L,2小时8.5mmo1/L。其中任何一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易患人群:1高龄2多产次3超重或者肥胖4身材矮小5低出生体重6多囊卵巢综合征7孕期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8.α-地中海贫血9有糖尿病家族史10先前产科结局:前次妊娠有新生儿死亡史、剖宫产史、或者GDM史等11本次妊娠因素:妊娠期高血压或者多胎妊娠

发病原因:不明确,可能与妊娠期体重增加,血糖升高,激素变化,遗传等因素有关。

妊娠期糖尿病危害对胎儿的影响1.增加自然流产率:可达15-30%2.胎儿畸形:胎儿心脏缺陷、中枢神经管缺陷(露脑畸形、脊柱裂)、骨骼发育缺陷和消化系统畸形、肺发育不全等3.胎儿生长受限4.巨大儿5.对胎儿肺成熟度的影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增加6.对胎儿脑发育成熟的影响:新生儿脑发育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成熟现象7.胎死宫内:糖尿病产妇围产期胎儿死亡率较普通的高出4-5倍。8.早产、肩难产发生率增加9.新生儿低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发生风险线性增加

妊娠期糖尿病危害对母亲的影响

1.同时合并妊娠高血压的几率是普通孕妇的4~8倍,比较容易发生妊娠子痫。2.微细血管容易出现病变,会影响到眼睛、肾脏和心脏。3.发生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感染和霉菌的感染的机会也有所增加。

发病原因

病毒感染、饮食不合理、遗传、运动少、精神因素等。

1型糖尿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选择性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人体从而出现高血糖现象。

2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正常,但胰岛素受体无法正常工作,出现胰岛素抵抗,人体从而出现高血糖现象。

正常成人胰腺中含有一定数量的β细胞,β细胞通过不断的凋亡与增殖来维持其数量的动态平衡。血糖浓度是由B细胞触发的胰岛素调节,胰岛β细胞的功能失调或不产生足够的胰岛素而使得血糖浓度失控,升高,由于身体无法调节血液中糖浓度,患者就会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1.性功能障碍:特别是中年肥胖的性功能障碍者,可考虑糖尿病的可能,需及时检查血糖情况。

2.突如其来的视力减退:突然发生,或迅速加重的近视、视力模糊等视力减退的情况发生时,在找不到原因的情况下,可考虑检查一下血糖。3.餐后低血糖:糖尿病早期由于胰岛素分泌过程缓慢,当达到胰岛素分泌达高峰时,餐后血糖高峰已过,因此可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如果在两餐中间的时间,经常发生头晕、心慌等低血糖症状时,需警惕糖尿病的可能。4.皮肤瘙痒:当身体的皮肤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瘙痒,特别是老年人,除考虑老年性皮肤瘙痒外,也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需及时检查血糖。5.腹泻:每日腹泻次数2~10次不等,常于餐后、夜间或清晨排便,大便不成形或是脂肪泻,表现为顽固或间歇性的腹泻时,也要考虑是否存在糖尿病的可能,需进一步化验血液。6.感染:不明原因的感染,这种感染可以发生在皮肤、口腔、泌尿系统、肺部等部位,其特点就是感染反复发生,缠绵难愈,也要考虑检查血糖及尿糖情况。此外,临床资料显示约10%~15%的糖尿病患者会并发肺结核,因此当肺结核发展特别迅速,病情重,疗效差时,也要考虑是否存在糖尿病的可能。7.肢端麻木:4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可出现手足麻木,肢端感觉减退或消失,有些人会感觉走路时就像踏在棉花上一样。当出现原因不明的肢端麻木时,不能忽视了检查血糖及尿糖的情况。

临床症状

经常小便、饥饿、口渴、消瘦、尿液含酮、容易疲惫、烦躁、视力不好、疮痊愈缓慢、易感染

疾病症状因糖浓度而异,有时第二类糖尿病患者最初可能没有症状,而第一类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更快更严重。

并发症

糖尿病可以损害全身多个系统,主要是心血管系统。久病可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和勃起功能障碍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统计数据显示,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5年以上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达98%。尤其是长期血糖增高或是血糖不稳定的患者,很可能提前出现更多的并发症。

传统疗法

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传统治疗能够控制血糖的水平,但无法根治。

1.口服药物:口服糖尿病药物,以增加胰岛素释放,减少可利用葡萄糖或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水平。药品种类繁多,作用机理都不尽相同,长期服用对身体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不仅会使肝脏,肾脏出现功能障碍,还容易让身体产生抗体,导致降糖药物失效,不得不更换药物。

2.注射胰岛素:并配合血糖监控,这种方法具有长期依赖性,属于非治愈性治疗手段,并且无法避免一系列并发症。

3.胰岛移植:可以从生理上调节血糖,尤其是对重症患者而言。然而,供体的缺乏、胰腺/胰岛分离费用的高昂、移植产生的瞬时血液介导的炎性反应、需要多次移植和长期服用免疫排斥药物等问题,限制了胰岛素移植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干细胞疗法原理

间充质干细胞经过诱导后,移植到体内,分化成β细胞和胰岛素生成细胞,或促进损伤胰岛的a细胞向β细胞转化,促进胰岛β细胞的原位再生,可以增加糖尿病患者β细胞数量和有效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保护残余β细胞免受自身免疫系统攻击,控制血糖。

具有调节免疫力和生成血管的功能,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到体内后,通过分泌效应,诱导了巨噬细胞从M1向M2表型的转变,从而改善了胰岛素抵抗、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分泌的大量细胞因子可改善患者全身慢性炎症。

研究表明,对于I型糖尿病还是II型糖尿病,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血糖水平,重塑胰岛功能,降低胰岛素的剂量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经过长期对治疗后的患者随访,接受这一疗法的患者最多可以3年不再需要依赖胰岛素。并且在临床上这一疗法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危害。

研究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T2DM)。

1.获得更多的胰岛β细胞

2.激活和再生自身体内胰岛细胞

3.调节紊乱的免疫系统

4.降低胰岛素的抵抗作用

5.释放可溶性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来刺激心血管的形成和调节炎症

干细胞巢:作为一种特殊的微环境,是干细胞存在的基础,这一微环境主要包括与干细胞相邻的细胞、细胞外基质和多种细胞因子。“巢”通过不同信号途径调控着干细胞的行为,使干细胞的生长、更新和分化在生理条件下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趋化作用:当机体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或者发生损伤后,通过释放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和趋化因子(如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等多种成分入血活化间充质干细胞,同时可以在损伤部位周围形成配体的浓度梯度,从而趋化间充质干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缺血缺氧的目标组织定向迁移。

临床流程

1型糖尿病:可将干细胞通过移植方式直接注射在胰腺部位,使其重新分泌胰岛素

2型糖尿病:通过使用脐带、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进行回输,通过诱导因子使其回到体内后诱导成为胰岛β细胞,从而达到修复作用,研究数据显示,其有效率达到85%以上。

临床报告

临床研究表明,把61名二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组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B细胞的功能和糖尿病并发症同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改善,在36个月的随访期内没有发现急性或慢性不良反应,显示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I型糖尿病:15例不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新诊断,I型糖尿病患者(病程小于6周)静脉输注定向造血干细胞后,14例患者停用外源性胰岛素,其中1例患者停用胰岛素时间为25个月,4例患者为21个月,7例患者为6个月,另外2例患者分别为1个月和5个月,静脉输注干细胞后6个月C肽曲线下面积较输注前明显增大,且在12周和24周后维持不变,提示干细胞通过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了患者的高血糖状态。

治疗效果

1.空腹血糖显着下降,血红蛋白A1C水平显著下降2.甘油三酯水平显着下降3.肾功能大幅度改善,肌酐水平降低4.降低并发症的风险5.神经病变(麻木)减少6.瘙痒症(皮肤瘙痒)消失7.夜尿症的消失(不得不从睡眠中起来小便)

8.提高身体活动能力

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相关的代谢紊乱引起大量的并发症,说明血糖长期控制得不好,对人体危害非常大,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和创伤愈合不良等。这些并发症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死亡。

1.糖尿病眼病,视力下降,长期下去控制不好会导致失明

2.糖尿病肾病,后果肾坏死,要换肾,做透析

3.糖尿病足,足部神经坏死,四肢溃烂最终截肢等等。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或感染等所致。

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可引起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的破坏与畸形形成,进而引发一系列足部问题,从轻度的神经症状到严重的溃疡、感染、血管疾病、Charcot关节病和神经病变性骨折。

成年人发生糖尿病的概率为5%~10%,而糖尿病人因血管、神经病变引起糖尿病足患有糖尿病足的概率达到了糖尿病人的15%~25%。

干细胞疗法原理

1.干细胞移植到受损组织后,通过定向分化生成血管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生出新的上皮,以促进伤口愈合。

2.分泌大量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可以促进细胞外基质的生成并减少内皮细胞凋亡,从而促进血管新生。

3.干细胞对糖尿病足创面发挥调节炎症反应作用。

4.能从根本上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病变,减少糖尿病足、溃疡及其他创面的发生率。

治疗手段

选用的干细胞分为两种,一种是从病人自血液中分离出的干细胞,一种是间充质干细胞,后者的术后效果通常更佳。

主要有3种注射方式:动脉注射、静脉注射、联合动静脉局部注射。而注射的手法是采取1个平方厘米的点阵注射。

临床案例

医院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案例一名57岁的2型糖尿病足女性患者经历了20多天的足溃疡,常规治疗对患者病症并无改善。在患者的允许下,医务团队实施了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水凝胶治疗。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水凝胶具有多能性,可以分泌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免疫调节物质,加速伤口愈合。

科研人员给患者伤口局部施以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水凝胶(每平方厘米1*个细胞)。结果发现,患者足部溃疡几乎愈合,足部行走功能也得到了恢复。整个治疗过程并未观察到并发症,在治疗后的6个月内溃疡并未复发。

重庆医院急救部采用创面修复中一种先进的“干细胞治疗术”救治了一名年近七旬患有糖尿病足的老人。67岁的刘婆婆已经患有糖尿病25年,半年多前,她右脚大拇指的关节处出现了溃疡,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糖尿病足,经过一系列用药治疗却一直不见好,一个多月后,溃疡的面积已经达到了接近4平方厘米之大,还有脓性分泌物,医院为刘婆婆进行了干细胞创面修复治疗,刘婆婆大拇指关节处的创面在28天后得到了很好的愈合,半年后随访拍片发现,经过干细胞治疗术的刘婆婆右脚溃疡附近原本已经消失的血管又重新显露出来,在这半年中,刘婆婆原来的创面也没有再复发。

x光显示下刘婆婆溃疡附近的血管在半年后已经成功再生

勃起功能障碍

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发病机制与勃起相关的神经、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受损相关。

通常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阴茎动脉管腔变窄,供血量减少而造成勃起不坚或勃起难以持久,形成阳痿或因代谢紊乱引起神经功能低下和性激素减少,进而降低了性兴奋性,引起性功能减退。据统计,男性糖尿病患者中伴发阳痿者高达50%以上,女性患者约50%有性欲减退现象,并随年龄和病程的增长而明显增加。

临床研究报告

南京大学的研究小组探索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及机制,结果证实了阴茎海绵体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改善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和提高海绵体组织中内皮和平滑肌含量有一定的效果。

河北医科大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发现,干细胞分泌的因子(如VEGF等)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UrologiaInternationalis》期刊近日报道了4名患者接受阴茎海绵体内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安全性和潜在治疗效果,治疗后得到显著改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这是一项开放标签的I期临床研究,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上的登记编号为NCT,首次使用两次连续的海绵体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来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

4名难治性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参与了这项临床研究,他们均接受了两次连续的海绵体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并在24小时内接受耐受性评估,以及接受了为期2年的安全性评估。结果显示,接受治疗的所有患者耐受性良好,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接受试验性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治疗后,四名患者的国际勃起功能指数-15(IIEF-15)和勃起硬度等级(EHS)有了显著的改善。同时,患者的勃起功能、性欲、性交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均取得了显著的改善。

干细胞疗法原理

干细胞通过分泌释放可溶性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来刺激新血管的形成和调节炎症。

目前,该领域常用的干细胞类型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源性干细胞、尿源性干细胞、内皮祖细胞等。

糖尿病肾病

是I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一旦出现蛋白尿,患者病情则会不可逆转,严重者甚至肾衰竭。

临床报告

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可分化为肾细胞,并且有望对肾脏受损部分进行修复。基于免疫原性低,间充质干细胞被认为是理想的移植物。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以及预防肾病的发展。

年4月,《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报道了国内团队对15名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观察结果。共有15例患者经双动脉介入输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以干预糖尿病肾病。与传统干预方法比较,干细胞疗法能安全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以及改善患者肾功能,改善舒张压,证实了经胰背动脉、双肾动脉介入及外周血静脉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安全有效。

干细胞疗法原理

1.干细胞再生有利于帮助肾脏组织内各种细胞的功能修复,如肾小球内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达到良好的组织修复效果,在更好地控制血糖的同时预防并发性肾病的发展。2.对胰腺具有修复的功能,以此可加强胰岛素代谢,发挥调节血糖的作用,更有助于糖尿病肾病患者控制血糖,从而减轻对肾脏的损害3.利用干细胞对急性肾损伤中炎症反应的抑制效果

心血管并发症

包括心脏和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是引起糖尿病死亡的首要原因。

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通过减少疤痕和改善心室功能应答,来改善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重塑。

糖尿病神经病变

指神经因长久持续的高压血糖而受损,20%-30%患者都会出现这种症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病变可导致溃疡,最终可能导致截肢。

研究表明,注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糖尿病神经性疼痛和促进血管再生,增加神经生存的机会。

年,中国学者观察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共有32名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参与。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及神经电生理,是一个安全、有效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新方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病变是由于糖尿病中多种代谢紊乱引起的眼部血管紊乱所致,严格的血糖控制虽然有帮助,但不能逆转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年,中国研究者在《国际眼科杂志》上报道了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变化分析。临床试验发现,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稳定的血糖水平和胰岛功能的改善有助于稳定或延缓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临床试验评估了造血干细胞注射治疗视网膜血管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注射造血干细胞后,视力出现了改善,治疗12周后眼科指标有了改善。造血干细胞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不过旁分泌信号被认为是可能的机制。

爱自己,爱家人,爱生活

天益国际顾问公司,以再生医学,功能医学,荷尔蒙医学为核心,汇聚国内外先进医学技术机构资源,从全体系检测,评估,干预,调养方面进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致力于为各界人士提供健康管理,医学诊疗,境内外医疗服务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gkl.com/wadzz/11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