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健康疗法叫周氏整脊特色疗法

周氏整脊特色疗法

周氏整脊疗法是周仁鲁先生在周氏整脊疗法的基础上,汲取众家专长及自已的多年实践、总结和创新的一种安全、易学、高效、无痛苦和立竿见影的脊柱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

1.周氏整脊疗法的特色:

特点之一:首先依据不同疾病,找到相应的病灶和反射区即疾病的源头,然后确定脊柱病变的相关位置,找到痛点,确定病椎部位,再予以施治。其手法不是传统的牵引和按摩手法,而是采用旋转手法、肘部按压手法等,矫正和修复脊柱,手法稳健、精准、轻巧,效果立竿见影,一般可一到十分钟之内就可达到手到病除的效果。

特点之二:理论上符合解剖学及生物学要求,一般情况下,只需一人就可操作,亦不需要特殊设备。

特点之三:周氏整脊疗法,除了手法的治疗外,配合使用中药药包、水解胶原蛋白等产品,这对于脊源性疾病的康复十分重要。手法和相关产品的配合使用,对某些疾病的康复缺一不可。

2.周氏整脊适应症:

A.颈椎病、颈肩综合症,如:肩周炎、头晕、眼花、视物不清、耳鸣、耳聋、双上肢麻木、抬举困难、血压异常、落枕等。

B.胸椎综合症:如胸闷、心悸、胃肠功能紊乱,双膝盖不适、上楼困难及双下肢麻木、乳腺小叶增生等。

C.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大小便异常,坐骨神经痛等。

D.股骨头坏死。

3.周氏整脊禁忌症:

㈠ 年老体弱者㈡ 伴有急性感染性疾病,严重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疾病㈢ 肿瘤

㈣ 高度骨质疏松、骨关节化脓和骨结核

4、周氏整脊注意事项:

A.应用本疗法,病椎定位准确是获效的前提,熟练的整复手法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检查病椎定位不准或疏漏,偏歪棘突方向判断错误,均可使疗效不好,甚至加重病情。整复手法必须准确,用力柔和,切忌粗暴。

B.治疗时一次整复不能完全拨正偏歪棘突,但不宜连续施治,可嘱患者间隔2~3天才能施治1次,连续4~5次治疗才能拨正偏歪棘突,切忌急于求成。中药药包、

5、周氏整脊手法的理论内涵

一强调脊柱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和“大梁”,它内连五脏六腑,外接四肢百骸。脊髓及其相应的神经更是连接大脑的信息枢纽和指挥全身的“第二生命中枢”。因此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健康与否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关系极大。

二脊柱病变乃多病之源

脊柱解剖结构的改变与力学平衡的破坏,是引发颈肩腰腿痛(运动系统疾病)及其它各个系统数十种内脏病变(所谓“脊柱相关疾病”或称“脊柱源性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脊柱病变乃多病之源。

三脊柱病内外平衡失调理论

脊柱的力平衡系统由内外两个平衡系统组成

内平衡系统(骨性平衡系统,刚性平衡系统,静力性平衡系统)

由椎体-椎间盘-小关节-前后纵韧带+胸廓与骨盆组成

外平衡系统(肌性平衡系统,柔性平衡系统,动力性平衡系统)

由脊柱周围的肌群及其它软组织构成

内外两个平衡系统刚柔相济、相辅相成、协调作用,共同承担人体自身的中量及运动产生的各种应力,维持其力学平衡,并保证相应的神经血管畅通,功能正常,使脊柱成为一个既稳定又灵活的整体。

一旦上述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出现颈肩腰腿痛或多种脊柱相关内脏疾病。

治疗原则:内外兼顾、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筋骨并重。

6、周氏正骨整脊手法的目地:

矫正关节错位,消除肌肉痉挛,恢复和/或重建脊柱力学平衡,解除神经血管压迫,改善代谢,消除症状。

周氏正骨整脊手法原则:

(一)精神放松,情绪平稳;

(二)肌肉松驰,没有抵抗;

(三)定位准确,复位完全;

(四)施术轻巧,安全无痛。

周氏正骨整脊手法要求:

(一)体位科学合理;

(二)力学角度准确;

(三)手法精炼轻巧;

(四)1人独立操作(力求做到)

脊柱

关于脊柱,关于脊柱的病变及其引起的相关疾病和治疗,并不是新课题。我国早在《五十二病方》及《黄帝内经》中,就已记录了这方面的内容,并经历了源于华夏,长在国外,转回故乡的过程。而国外则到十七世纪才有这方面的报导。目前,背脊疗法已在国内外普遍推广应用。

一、关于脊柱及脊柱疗法:

1.脊柱是人类的第二内脏,成为人类生命的支柱。

2.人类的不少疾病,在其他部位尚未表现出异常以前,就已经在背脊上有所表现了(如肩部肌肉僵硬可能与哮喘的发作有关;脊柱骨呈S形弯曲,双肩向前方突出,胸部肌肉绷紧时可能与血压异常有关等等)。

3.脊柱病变可引发的疾病多达百余种,也包括肿瘤等疑难疾病在内(这些疾病称作脊柱相关疾病)。

4.因此,直立的、正常的、健康的脊柱是维护神经道路畅通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控制背脊就能控制内脏。脊柱有四个正常的弯曲: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

5.影响脊柱病变的因素:学习、工作、生活的不良姿势;外伤、内部的病变;炎症、病毒、药物等等。

6.人体的局部情况反应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位都有相关的治疗穴位。

7.体表与内脏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内脏的病变在体内一定区域可出现异常;刺激躯体的一定部位,可对内脏活动产生影响。脊柱与相关病症的关系,如第一颈椎的问题,可引起眩晕、后头痛、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和面瘫;第一胸椎的问题,可引起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等等.

8.国内外,整脊疗法受到普遍的欢迎,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就已有余所按摩学院和2.5万名整脊医生。

9.背脊疗法分为按压疗法和整脊疗法。它是通过按压脊背部,特别是脊椎两旁的有关穴位以及一系列的操作,以调整脊柱位置异常,从而达到诊断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推拿疗法。

10.背脊疗法的基本手法:推拿、按摩、指压和按压,通过以上方式来发挥诊疗作用。目的是:纠正解剖位置异常,改变有关的系统功能,调整信息。

11.因为背脊疗法的独特疗效和作用,国际上已将这一技术的具体手法机械化和计算机化,使之规范化、科学化。

12.整脊疗法,又称脊柱复位法,是以分筋、弹拨、按压、疏理等整复手法施术于脊椎、背脊,以促进督脉气血和畅,使病椎恢复正常,从而治疗脊椎伤损及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

13.整脊疗法基本内容:

通过脊椎(定点)复位手法的治疗,可促使患脊椎间隙及纤维环、椎间韧带复位,从而对突出的髓核产生周边压力,使突出物易于回纳;通过拨正偏歪棘突,使椎体关节得以恢复正常(或代偿性)的解剖位置,使之与周围肌肉群相适应(即古医所称“骨合缝”、“筋入槽”),解除关节囊、环韧带等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改善椎动脉血流。此外,对合并小关节僵硬者施以旋转手法,还能松解粘连,增加活动范围,缓解疼痛。

慢性病80%都与脊柱错位有关系

眼睛有问题去看眼科,心脏有毛病去看心血管内科,咳嗽去看呼吸科,不孕不育去看生殖科,这已经是所有健康出了问题的人不二选择。可是,有很多慢性病,医生没看错病,也没开错药,病人吃了几年、十几年的药就是治不好,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头痛医头、心痛医心、脚痛医脚并没有错,但如果头痛、心痛、脚痛是脊椎压迫神经导致的,而治疗方法还是没变,那么就永远也治不好,更是许多疾病久治不愈的原因。

大量临床科学研究证实:80%以上慢性疾病都与脊椎错位、脊神经被压迫有关。而得了疾病的人,几乎没有人去找过疾病的真正原因——脊椎错位,即便是医生自己也知道的不多。

专家指出脊椎错位可引起多种疾病。

一、颈椎错位可能引起的健康问题

人体颈椎神经受压迫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长时间低头工作(打电脑),枕头太高或太低。因睡眠或不良姿势而长期改变颈椎的正常弧度造成颈椎前突消失,而压迫神经及椎动脉,造成颈部、肩部、手肘及手部的酸麻疼痛或无力,或引起脑部缺氧、头晕、头痛、失眠及脑神经衰弱等问题。僵硬的颈椎不但会引起上述症状,亦会因血压上升而造成中风及脑血管病变。

各部颈椎神经与相关疾病(C代表颈椎节):

C1:脑供血不足、头晕、偏头痛、失眠、嗜睡、健忘、倦怠、颈性高血压。

C2:头痛、头昏、失眠、嗜睡、耳鸣、眼框痛、视物模糊、眼干涩、鼻塞、过敏性鼻炎.。

C3:眩晕、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视力障碍、失听、湿疹、牙痛、张口不能。

C4:头昏、呃逆、咽喉痛、恶心、弱视、双手麻木、鼻塞、牙痛。

C5:胸痛、心动过缓、喘哮、血压波动、发声嘶哑、恶心、颈肩僵硬、火气大、肩周炎。

C6:咳喘、咽喉痛、血压波动、扁桃体肿大、落枕、肩部疼痛、拇食二指麻、上肢外侧麻痛。

C7:咽喉痛、哮喘、气短胸闷、甲状腺病、第4、5指麻痛、颈根肩胛痛、肩膀硬化、伤风、上肢后侧内侧麻痛。

此外,内分泌失调、肥胖、走路易跌倒失衡、脑神衰弱都与颈椎有关。

二、胸椎错位可能引起的健康问题

胸椎受肋骨的保护,对于轻微创伤较难察觉,因此常常被忽略诊治,时间一长引发各种慢慢性疾病,人体胸椎神经压迫的原因,大都出自胸椎侧弯。引起胸椎侧弯的原因最常见于长期姿势不正、单边肩挑重物、单边运动,造成两侧胸椎肌肉松紧度不均。如果受到外力重击,车祸或碰撞等,会引起胸椎神经受压迫引起各种健康问题。

各部胸椎神经与相关疾病(T代表胸椎节):

T1:气短、咳喘、早搏、气急、肘手痛、手软无力、上臂后侧麻痛。

T2:气短、胸闷、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肩膀硬化、上臂麻痛。

T3:肺疾病、支气管症状、易患感冒。

T4:胸痛、胸闷、冠心病(心绞痛)、肝胆病、长叹气。

T5:心律失常、冠心病、肝胆病、低血压、贫血、口苦、胃痉挛、癫痫。

T6:消化不良、胃炎、胃痛、灼热、胃痉挛、多汗症。

T7:消化不良、胃溃疡、胃下垂、口臭、糖尿病。

T8:肝胆病、糖尿病、免疫力差、呕逆、尿频。

T9:倦怠、过敏证、手脚冷、浮肿、小便白浊、尿不畅、肾功能障碍、癫痫。

T10:肾亏、过敏性功能障碍、易倦。

T11:肾亏、皮肤病、肾功能障碍、尿道病、湿疹。

T12:不孕症、风湿症、下腹痛凉、生殖器官表面痛痒、疲劳综合症。

三、腰椎错位可能引起的健康问题

腰椎是人体脊椎中最大的一个部位,腰椎的活动量大,因此劳损及半脱位情况也偏多。人体腰椎神经压迫的原因,最常见于坐姿不良,如斜坐沙发,腰部悬空,双脚翘在茶几上或躺在沙发睡觉。其次为长年工作劳累致使脊椎两侧肌肉张力不平衡所引起,以及因常弯腰拿重物,致使腰椎弧度变形或椎间盘突出所引起。

此外,肥胖、钙质流失或摄取不足造成骨质疏松,及缺乏运动或运动过度、外伤、床垫过软或过硬等原因,均可能造成腰椎神经压迫。腰椎神经受压迫时,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腰酸背痛、两脚酸麻等现象。而痔疮、便秘、经痛、阳痿、膀胱无力等症状也与腰椎神经受压迫有关。

各部腰椎神经与相关疾病(L代表腰椎节):

L1:便秘、结肠炎、腹泻、痢疾、疝气、腰软无力、皮肤病、性欲减退、阳萎、排尿困难。

L2:大腿酸麻胀痛、便秘、不孕症、夜尿症、频尿、阑尾炎、静脉曲张、性机能减退。

L3:月经不调、膝痛、生理痛、坐骨神经痛、膀胱子宫病、膝关节疾病、风湿症、腰痛。

L4:腰痛、坐骨神经痛、大腿萎缩、小腿酸麻胀痛、腹痛、子宫发炎、月经不调、前列腺障碍、不孕症、膀胱炎、频尿或尿少、月经不调、痔疮。

L5:小腿外侧到足底酸麻疼痛、腿部无力、关节炎、排尿少、小便白浊、尿毒症、臀肌萎缩、坐骨神经痛。

四、骶尾椎错位与健康的关系

骶椎是组成骨盆的骨,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左右髋骨连结构成的环。骨盆是躯干与自由下肢之间的骨性成分,起着重量传递以及支持、保护盆内脏器的作用。人直立时,骨盆上口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是骨盆倾斜度,男性约为50--55度,女性约为55--60度。骨盆倾斜度的增减,将影响脊柱的弯曲。例如,倾斜度增大,必导致脊柱前倾和人体重心的前移,此时,为要保持正常的直立位置。必然导致脊柱弯曲增大。

尾椎是人体演化至今没有明显用处的骨头。尾椎本身有尾椎韧带、大臀肌、尾椎肌、肛门括约肌、提肛肌及神经等软组织附着。男性尾椎较向内弯位置比坐骨粗隆高,受到撞击时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女性尾椎较直且长,跌坐时较男性容易受挫伤。

尾骨:脊椎弯曲、髋骨关节炎、臀部痛、前列腺炎、踝骨痛,马尾神经丛痉挛,坐立不安,睡卧不适、尾骨部有酸痛感,并可进一步导致骶髂、腰、胸、颈椎的全面错位。

骶骨:痔疮、搔痒症、肛门炎、直肠炎,腰背痛,不能弯腰,行走困难,膝关节等!

五、骨盆的骶髂关节错位与健康的关系

骨盆是人体整个脊柱的根基(大厦的基础),如果根基有不稳位移,

各部脊椎都有可能发生错位,骶髂周遭有非常多的神经丛,主管着腰部以下的器官及下肢,对女性朋友来说更是孕育工作的重要部位,很多的妇科及男科问题都跟骨盆友直接的关系。骨盆、骶骨、耻骨联合、尾骨、股骨头、腰椎六个部位都可引起腰痛,需引起我们注意。

骶髂关节错位:易导致足根痛麻凉感、膀胱病、前列腺炎、妇科病、男性问题、尾骨痛。

一、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可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症状体征: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1.长时间低头看书、坐办公室人员:易患颈椎病致局部过度活动,损伤局部椎间盘、韧带等,易发生颈椎病。

2.头颈部外伤人员:头颈部外伤并不直接引起颈椎病,但却往往是颈椎病产生症状的加重因素,一些病人因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造成颈椎管处于狭窄临界状态中,外加颈部外伤常诱发症状的产生,甚至瘫痪发生。在不适当的颈部按摩也常有瘫痪发生的报道。

3.不良姿势:如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高枕,坐位睡觉等;卧车上睡觉,睡着时肌肉保护作用差,刹车时易出现颈部损伤。

4.颈椎结构的发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也是发病基础。颈椎中央椎管、神经根管狭小者颈椎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

颈椎病的症状非常丰富,多样而复杂,多数患者开始症状较轻,在以后逐渐加重,也有部分症状较重者。常以一个类型为主合并有其它几个类型一起,称为混合型颈椎病。

临床主要表现症状:

1、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

2、一侧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

3、其严重的典型表现是: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二脚麻木,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

4、最严重者甚至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

5、常伴有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

6、有的伴有头晕,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

7、当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二眼发胀、发干、二眼张不开、耳鸣、耳堵、平衡失调、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朿感,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也有吞咽困难,发音困难等症状。

多数起病时轻且不被人们所重视,多数能自行恢复,时轻时重,只有当症状继续加重而不能逆转时,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才引起重视。如果疾病久治不愈,会引起心理伤害,产生失眠、烦躁、发怒、焦虑、忧郁等症状。

颈椎正骨法

一.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

(一)人员:1人即可,不需助手

(二)优点:

1.患者平卧,心理平静,有安全感;

2.颈部伸肌及屈肌均完全放松。(坐位时总有部分肌肉不能完全放松)

3.由于床面限制,旋转角度最大不会超过35’,不易失手,不易导致医源性损伤。

(三)程序:手力牵引一成角调节--旋转复位

1.手力牵引(拔萝卜法)

方法:双手颌一枕牵引,持续数分钟。(利用患者体重作反牵引力)

目的:

(1)颈肌属横纹肌(随意肌),特点是可随意支配而自由收缩,但易于疲劳。手力持续牵引之目的是使颈肌产生疲劳,以消除病理性痉挛,使其失去抵抗,以利颈椎复位。

(2)持续牵引,使颈部两侧肌肉均保持在均衡的被动拉伸状态,整个颈椎各椎体犹如被“肌性小夹板”保护固定,小关节处于闭锁稳定状态,不致因复位手法而任意移位。

2.成角调节:

成角:上段(C1-2):略抬头(30‘)

中段(C3-5):轻度屈颈(15—20‘)

下段(C6_7):中度屈颈(0-10‘)

3.复位手法:

令患者轻轻自动侧向转头至最大限度。术者一手手掌托住枕部,拇指轻轻定位于患椎横突部(勿须用力按压或推顶!)另一手扶持下颌,双手协调调整屈颈度数,使成角落于患椎(指下会感到受力支点),再将下颌继续向一侧轻巧用力,顿挫旋转,并向后上方轻轻提拉-下,即可闻及“咔嚓”声响(拇指下可同时有关节滑动到位之感觉),复位即告成功。其余患椎可按同法逐--复位矫正。

(四)机理:

1.由于低头或屈颈,使相应颈椎节段曲折成角,该部颈肌松驰,失去拉伸力,相应椎体暂时失去保护而处于失稳状态,给该部手法复位创造了条件。(而其他不需复位之椎体仍在牵引保护之下,仍处于稳定状态)。

2.根据患椎所处位置高低,由低头及屈颈之度数来决定成角落点部位,(椎体高位一低位,屈颈度数小一大),医者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选择。

(五)体会:

1.患者仰卧,平静放松,有安全感,能较好配合。

2.颈肌放松,术者不需用过大暴力去克服因某些部位肌肉紧张而产生的抵抗,因而患者无痛苦。

3.屈颈成角于患椎,目的是使该椎体各关节处于失稳状态,因而只需轻轻旋转/提拉,即可复位,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且能事半而功倍。

4.其他体位下(如坐位),某些节段(如中段)复位较易成功,而某些节段

(如枕一C1-2,C6-7—T1)则复位往往较难。若欲达完全复位,则常常需用较大力量,并需辅以拇指/食指等用力顶推患椎,患者既感疼痛不适,术者也易因用力过猛而失手,若旋转过度,则可造成损伤,安全系数相对较小。

5.某些坐位复位手法,有时需使头颈部处于后仰状态,但若遇有颈椎间盘突出尤其是有脊髓一硬膜囊受压的患者,此种体位下再旋转颈椎,因椎体后缘剪力过大,常可造成重大意外,危险性较大。故应视为禁忌体位、禁忌手法。

6.本法自始至终均使颈椎处于牵引状态下,有利于减轻神经根之压迫,操作中不会加重症状,比较安全。

7.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可根据需要自上而下,对任何--个(或--组)患椎进行准确定位,复位成功率高,患者-般无痛苦,也不易造成意外伤害。

8.一般情况下,患侧在下,先行复位,然后健侧同法调整,以求两侧平衡。

9.在进行手法复位时,应把颈椎当作一个整体来调整,而不应仅局限于某一两个椎体单纯进行复位。另外,整个脊柱也应该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应把眼光仅仅局限于颈椎、胸椎或腰椎某一局部节段来看待。

(附:顺便介绍几种比较流行的手法供参考)

二.拇指推压旋转复位法:(以棘突左偏为例)

(一)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立于患者身后,胸部抵住并固定患者背部,勿使其倾斜移动。

(二)手法:医者左手拇指抵住左偏之棘突部位。其余四指向上扶住患者枕后头部,右手掌托住患者下颌部,令患者低头45‘,再将头向左侧倾斜45‘,此时右手顺势将患者下颌部转向右侧,待头部转动至最大限度时,医者两手协调用力,右手向右上方以轻巧之力顿挫旋转提拉,左手拇指同时稍用力将左偏之棘突向对侧推压,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声响,术毕。

三.肘抱下颌旋转复位法:(以棘突左偏为例)

(一)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立于患者身后,胸部抵住患者背部,勿使倾斜。

(二)手法:医者拇指抵住左偏之患椎棘突,然后令患者低头30’,医者右手肘部自患者前方托住其下颌,手掌伸向左耳后部抱住患者枕后部,并徐徐将患者下颌转向右侧,当达到最大限度时,再以一轻巧之力继续向右上方顿挫提旋,左手拇指同时将左偏之棘突向对侧推压,此时即可闻复位声响,术毕。

四.推头拉颈侧扳法

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一侧。

手法:医者一手掌抱扶于患者对侧颈椎,另一手掌压住患者近侧耳颞部,

两手协调用力,反向顿挫推-拉(提),闻及响声,复位成功。

注意:此法对老幼体弱及骨质疏松者不宜采用。

五.卧位摇正法:

(一)体位:分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三种,根据患椎偏移方向,决定取何种卧姿。

(二)手法:医者坐于床头,两手协调进行侧方或前、后方向摆动头颈部,完成复位。

二、胸椎病

胸椎病是脊柱病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胸椎退行性增生造成,以下位胸椎居多见。其为一系列疾病,包含了胸椎管狭窄,胸椎间盘突出,胸椎压缩性骨折,胸椎关节紊乱,胸椎肌肉劳损,胸椎骨质增生,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胸椎错位,侧弯,筋膜嵌顿等。

病因

1.其主要病理改变包括胸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微陷使椎间隙和椎间孔狭窄、假性椎体滑脱、椎体边缘和关节骨质增生,以及黄韧带肥厚等。其中最常见的为椎间隙和椎间孔狭窄。

2.年龄的增长和代谢功能紊乱与减退,是其发病的基础因素。绝大部分有劳损或受凉病史,有外伤病史,术后复发或手术后遗留后遗症,部分患者同时患有颈椎、胸椎、腰椎病。

临床表现

一般为慢性腰背痛,胸痛,肋间神经痛,手臂麻痛,肩背部麻木,蚁行感,多汗或无汗,胸闷,心悸,头昏,失眠,消化不良,严重时出现站立不稳,行走困难,胸腹出现束带感,大小便异常,截瘫等。

1.胸椎病常见的主要表现为胸背疼痛及驼背,胸痛在弯曲坐位时重。

2.上位胸椎退变造成的疼痛放射到前胸;

3.下位胸椎病变时,疼痛可放射到腹壁,有时误认为心绞痛。

4.增生如刺激位于脊椎旁的交感神经,可产生循环障碍等自主神经症状。

5.患者因椎间隙变窄而致胸部后凸出现驼背。

6.因肋骨活动受限使呼吸幅度减小。

7.退变重者如有脊髓受压,则可出现下肢麻木及锥体束征。

检查

1.X线检查

胸椎侧位片可见椎体前缘唇样增生,正位片可见肋骨小头半脱位。大多显示比较广泛的胸椎间隙变窄、软骨板硬化,椎体前侧或外侧缘唇样骨赘。部分病例可见思莫氏结节阴影,胸脊柱侧弯、生理曲度加深等改变。偶尔可见胸椎体后缘骨唇样增生,据认为此症的诊断意义较大,往往提示有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

2.化验室检查

应查HLA-B27、ESR、ASO以及RF,以排除风湿性病或强直性脊柱炎。

治疗

1.非手术疗法

(1)休息根据病情轻重可选择绝对卧床休息、一般休息或限制活动量等。

(2)正骨推拿、理疗可活血化淤,疏通经络,理筋整复。

(3)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镇静药、外敷镇痛消炎药膏、活血化淤类药物及其他有效的治疗措施。

2手术疗法

手术是目前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常用方法。

胸椎正骨法

下面介绍作者常用的—些手法:

一.俯卧叠掌推按法:

(一)体位:采用头端挖有窗洞之治疗床(洞径mm),患者俯卧位,口鼻置于洞中,以利呼吸。胸下可垫薄枕,两臂平放于身体两侧,可使全身肌肉放松。医者站于患者头端(顺式),或尾端一侧(逆式)。

(二)手法:医者双掌重叠,掌根置于胸椎棘突上,与皮肤成60‘角,先令患者吸气,然后屏住‘气,医者趁机短促用力,顿挫地向前下方推按,并沿脊柱有节奏地自上而下(顺式),或自下而上(逆式)地边推按边移动手掌。对偏歪错位之椎体则应作重点按压。

说明:

1、一些流行手法多令患者吸气后再呼气,或吸气后突然咳嗽呼气,当呼气尽时医者突然用力向下按压。作者经研究后对此加以改进。即令患者吸气后憋住气,再按压。理由是:我们认为,肺吸足气后憋住,犹如轮胎打足了气,才能经受得住外力按压,且内外反向作用力恰好交汇于背部胸壁(犹轮胎壁),才能达到使胸椎复位之目的。如果呼气尽再用力按压,则此时肺被相对压缩变实,医者按压之外力将很容易沿背部胸壁传导到胸膜及被压缩变实之肺脏,反易造成胸膜肺心等内脏损伤,安全系数较小。

2、掌根与皮肤成60°角时推按较90°垂直下压复位效果要好,因胸椎后关节之关节面呈冠状面,前后重叠排列,且棘突向尾端倾斜互呈叠瓦状覆盖,若垂直下压,反使错位之胸椎小关节面互相紧贴,不利于复位成功。

3、如有牵引床或助手协助,使椎体关节处于拉伸展开状态,则复位效果更好。

二.俯卧反向推按法:(蝴蝶手、拳压、指压等)

(一)体位:俯卧,双臂置于体侧,医者站于床旁一侧。

(二)手法:

1.医者双掌根分别置于错位胸椎两侧相当于小关节之部位,指尖分别指向头端与尾端。令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双掌根与皮肤成60‘角,瞬间用力向(头侧)上方及(尾侧)下方反向顿挫按压,此时可闻后小关节(也包括胸—肋关节与肋—椎关节)复位响声,术毕。

2.按照上述手法,自胸椎上端依次有节奏地向下端按压,或自下向上逆向按压。

三.仰卧对冲法(铁板烧)

(一)体位:患者仰卧,双手交叉用力抱住双肩或上臂(起固定肩关节及保护胸廓的作用)。

(二)手法:医者立于患者一侧,近患者头端之手手握空拳,掌心向上,垫于患者背后需复位之椎体棘突之下;前胸顶住患者肘部,另一手抱握住患者对侧肩部,上身前倾,将体重通过前胸及上肢压于患者肘臂之上。令患者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气,医者通过患者肘臂用力向下弹压,并与垫于患者背部之手,形成双手瞬间对冲复位力量,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响声,手下亦有椎体复位之滑动感,手法即告成功。也可按上法沿整个胸椎自上而下有节奏地边对冲弹压复位,边移动背后之空拳,使整个胸椎得到整体调蹩。

(三)说明:

1。此法主要借助于医者上身体重及在上之手用巧力弹压,通过患者上肢的杠杆作用,将下压力量对称地由患者双肘部→上臂→肩胛骨→背部胸壁→错位椎体,进行链式传导。而垫于患者背部之手作为支点,并形成反作用力,两手之作用力瞬间交汇于错位之椎体,即可达到复位之目的。

2、令患者双手用力抱肩,其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固定肩关节,不让其滑动,使自由上肢与上肢带形成一个杠杆整体,便于力之有效传导,以达到椎体;二是依靠患者双手用力自我保护,防止医者用力下压时损伤肩关节而引起疼痛。

3、此法医者劳动强度大,比较辛苦,但复位效果确实可靠(较其他方法成功率更高)。无论对于何种类型、何种方向的移位均有效。(以不变应万变也)

四.坐位成角扳肩法

体位:患者坐于凳子前缘(或骑跨于窄条凳上),医者站于患者后面,助手两腿夹住患者双膝,以固定患者骨盆。

(二)手法:医者一手从患者一侧腋下推出,置于患者颈部,一手置于患者腰部痛点棘突处所需复位之患椎,由低头/弯腰的角度来定点,患者采取自然呼吸,然后,医者双手协调一致地顺时针方向转动患者肩部,待身体旋转达最大限度时,再用力瞬间顿挫扳旋一下,手法一板一推,同时发力,即可听到错位关节复位声响,手法即告成功。

说明:

病变胸椎复位时的定点可由低头及弯腰度数来决定。一般规律是:位置越高,弯腰/低头度数越小;位置越低,弯腰度数越大,并可以肉眼观察躯体旋转螺纹与正中线交叉处来定点,同时以拇指触摸棘上韧带张力变化来判断定点。

五.改良膝顶法

体位:患者取坐位。背向医者。

手法:医者立于患者身后,双手分别穿过患者两腋下,手掌钩抱于两肩前,患者双

臂自然下垂,或两手轻轻对握于胸前,上身后仰60‘,医者右膝顶住患椎棘突,令患者深吸气后屏住气,医者两手将患者双肩及胸廓向后上方呈60‘提拉,同时右膝稍用力向前方顶压,常可闻及响声,复位成功。

(三)说明:

“膝顶法”早已在临床广泛使用,但实践中尚存在某些不足,因此作者对其进行了一定改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流行手法多采患者双手十指交叉于颈后,医者将患者双肘部垂直后拉之方法。本人将其改为患者双上肢下垂或两手交叉于胸前,术者穿过腋下抱住肩前部再向后上方呈60°角提拉。前者的弊端是,当双手置颈后时,上肢处于后伸状态,两肩胛骨处于内收内旋位而互相靠拢,脊柱中央将形成一条“背沟”,加上背肌处于紧张收缩状态,此时胸椎被掩盖和保护于沟中,膝盖难以直接接触移位椎体,复位不易成功;而且向后拉伸上肢,易损伤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患者往往易感到疼痛。经改良后,患者背肌放松,胸椎暴露充分,直接与医者膝部接触。复位易于成功,且患者不会感到肩部疼痛。

2.患者上身后仰60’靠于医者膝部,医者再向后上方呈60‘角提拉双肩和胸廓,这样使患部胸椎小关节处于拉伸展开和一定程度失稳状态,符合力学方向,复位易于成功。

3.令患者吸气及憋气,目的为不伤及胸膜及肺部,理由已如前述。

六.斜扳法操作技巧(板肩推胸法、板腿推胸法)

板肩推胸法:患者体位俯卧,医者立于旁,一手背伸腕关节,五指微屈,以掌根按于相应胸椎棘突部位,另一手从对侧腋下穿出,朝后内方向拉扳,双手同时交错用力,使病变部位得以康复。板腿推胸法:患者体位俯卧,医者立于旁,一手背伸腕关节,五指微屈,以掌根按于相应胸椎棘突部位,另一手揽住对侧膝部,朝后内方向拉扳,双手同时交错用力,使病变部位得以康复

七、立式端牵法操作技巧:患者站立位,双上肢外展上举、屈肘、五指交叉环抱于后颈部,同时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医者立其后,双手从患者腋下向前穿出、屈肘、掌心向上握其前臂,下肢外旋呈丁字步态。随其吸气,顺势向上端推,至呼气最深时,再稍施向上之力,即可听到弹响声,告复位成功。此法亦可坐位进行,操作技巧同上。

八、上肢提拉法操作技巧:患者坐位,患侧上肢伸直上举,医者立于旁,双手紧握肘部,随患者吸气顺势上提,至吸足气时憋住气,再令其大口快速吐气,与此同时,突然行向上提拉之力,如闻弹响声即可,若未闻及,可同法反复操作数次,至复位为止。

九、端提法操作技巧:患者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医者立其后,两手从腋下穿出,五指交叉,环抱于胸前,随其吸气亦行顺势端提之力,至吸足时憋住气,再令其大口快速吐气之同时,施向上顿错之力,也可以达到解除滑膜嵌顿,使受累关节恢复正常的效果。

十、推扳法操作技巧:患者仰卧位,患侧上肢内收屈肘,对侧下肢内收并屈钱屈膝,医者立于患侧,一手托推肩关节后方,另一手按压屈位之膝部,双手向相反方向一推一扳,亦可听其小关节复位的弹响声。

十一、扩胸牵引法操作技巧:患者坐位,举双上肢、屈肘、五指交叉抱于后颈部,医者立其后,两手从肩前部穿下并扣于后背处,令患者吸气至最大限度时,先憋住气,再大口快速吐气,与此同时,医者双手施向上、向后牵提之力,亦可听到复位小关节的弹响声。

十二、旋转牵拉法操作技巧:患者半仰卧位于治疗床上,上肢置于躯体两侧,助手固定双下肢,起对抗牵引的作用,医者立其头侧,从腋下穿出两手并扣于前胸,先左右旋转脊柱,当向患侧旋转至适度时,再突施向远心端的牵拉之力,亦可解除疾病的痛苦,使疼痛顿时消失或减轻。

三、腰椎病

椎病以腰腿痛和腰部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同时可伴有一系列复杂的相关症状,腰椎病种类繁多,能列举出来病名的大约就有50多种,腰椎病按病因分类可将脊柱病分为损伤、炎症、退变、畸形、肿瘤和其他等原因6大类型:

1、脊柱肿瘤:原发性脊柱肿瘤,继发性脊柱肿瘤等.

2、脊柱退变:肥大性脊柱炎,腰椎间盘退变,腰椎不稳及退行性滑脱,腰椎管狭窄症,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钙化等.

3、脊柱炎症:化脓性脊椎炎,脊柱结核等.

4、脊柱损伤:脊柱骨折,急性腰扭伤,慢性劳损,椎间小关节扭伤,肌肉、筋膜、韧带以及椎间盘损伤,脊柱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关节劳损等.

5、脊柱畸形:发育性椎管狭窄症,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隐性脊柱裂等.

6、其他原因: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氟骨症,痛风等,除上述脊柱原因引起的腰腿痛外,有些非脊柱因素导致的疾病也可伴有腰腿痛,如腹部脏器疾病等.因此,在诊断腰椎病时应注意与非脊柱原因引起的腰腿痛相鉴别.

腰椎病的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特点是疼痛范围大,病情较重,多次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同时,老年人腰椎病病人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肺气肿、前列腺肥大等老年,大多合并腰椎管狭窄。具体有以下几点:

①有腰部以上在外伤后出现腰部疼痛或单侧下肢疼痛。

②腰疼部位多位于下腰部偏一侧,腿疼多为一侧由臀部向远端的放射性疼,可伴有麻木感。

③腰或腿疼痛,在卧床休息后多可缓解,下床活动一段时间后又出现疼痛。

④单侧鞍区(骑自行车与车座接触的部位)或一侧(双侧)小腿外侧,足背外侧或内侧疼痛或麻木,或疼痛和麻木同时存在。

⑤行走时疼痛加重,不能完全站直行走,多数病人需用手扶腰部疼痛一侧,咳嗽.打喷嚏或提重物时疼痛突然加重。

腰椎病的病理

胸腰椎交界区是骨受力集中之处,因此,骨折常发生在胸11、12腰1、2椎体,临床称为胸腰段骨折。中老年人椎体骨质疏松,在轻度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椎体压缩性骨折。常见骨折原因是坐汽车时突然遇到颠簸,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造成椎体压缩;行走时滑倒,臀部着地引起骨折;或被车撞后坐地造成骨折。椎体压缩后变扁,形成前窄后宽的楔状。受伤越重,椎体压缩的程度就越明显。

腰椎病的临床诊断

下肢放射性疼痛: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或先由臀部开始痛向下肢蔓延,当咳嗽、打喷嚏及用力大小便时,下肢传电般的放射痛就会加重。此外,腿痛重于腰背痛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表现。

麻木:神经根受到椎间盘突出部分的压迫,肢体血流不足,缺血缺氧,会在小腿或脚面出现疼痛、麻木、神经痉挛等异常感觉。

下肢发冷:突出椎间盘压迫或刺激椎旁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出现下肢怕冷、发凉、足背部动脉减弱等现象,冬季尤为明显。

肌肉萎缩: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在椎管内滞留时间较长者,神经根受到压迫,所支配的肌肉无力收缩,营养缺乏,患肢腿比健康腿的肌肉瘦弱。

腰椎病的治疗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一般人们自身免疫力及恢复能力都在降低,尽量选择一些保守的、安全的、副作用小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目前中医正骨整脊疗法是人们的首选,配合着一些针灸、中药会达到很好的治愈效果。

腰椎病的预防

(1)睡眠时不应睡软卧床,宜睡硬板床。因为这样才能保持脊柱处于支持的生理曲度。

(2)坐的时候最好靠背,同时脚下可以垫高些使膝关节比髋关节高些,自我感觉舒适即可。

(3)患有腰椎病人尽量别搬重的东西,如若搬重物时应注意先下蹲,切勿直接弯腰搬,从地板上拾东西时,无论物品轻重,应先蹲下再拾,站立时也要靠两膝支撑起来。

(4)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减退,又容易劳损,所以长期、持续的腰部锻炼是非常有益的,

(5)腰部持续疼痛不能自行缓解时,一定要查明原因,排除肿瘤等病变。腰部急性疼痛时可以佩带腰围,卧床休息以缓解疼痛,但注意不要经常佩带,并尽量在床上做腹部上拱、腰部后仰的功能锻炼。

(8)老年腰椎病患者由于身体各个机能减退,易发生骨折、腰部扭伤,此时一医院进行诊断检查,另外,一定时间的卧床休息,对预防腰椎病是十分有必要的。

(9)腰椎病患者要注意多吃些含钙量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平时多晒晒太阳。

腰椎复位手法

腰椎复位手法有数十种,各具特色,且均有效。但作者认为手法应力求精炼准确、高效轻巧,务求实用,而不宜过于繁杂,更不必摆花架子。尽可能不依赖助手或牵引器械等特殊设备。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本人经长期实践摸索改进,提出以下几种实用方法供参考。

一.侧卧斜扳法:(最常用)

(一)体位:

患侧在上,上半身侧卧,双下肢伸直,臀部以下前倾呈俯卧状,腹部贴于床面,医者立于床边。面向患者。

手法:医者左手从患者腋下穿过,前臂抵于胸大肌肌腱部,手掌抵于

背部作为支点以固定上身。(为防止患者肩关节疼痛,还可令患者双手抱住医者上臂)。医者右手前臂平放置于患者臀部,上身前倾,将体重通过上肢压于其上;左手引患者上半身略后仰,右手将臀部向下按压,使患者整个身体呈“麻花状”纵向旋拧,当达到最大限度时,医者双臂借助于杠杆作用同时反向用力,顿挫按压,此时即可闻腰椎复位响声,手法成功。

说明:

1.此法可借助腰部屈曲程度来决定需要复位腰推节段之高低,高位者腰部基本仰直,向下逐步加大屈曲弧度,即可定位。

2.有明显隐性脊柱裂及严重腰椎滑脱者,禁用扭腰斜扳手法。

3.手法熟练后则不必拘泥于节段定位,无论上下段均可一次成功。

4.健侧需同法调整,以达到双侧力学平衡。

5.按摩松解后再手法复位,效果会更好。

二.抱腋转腰法

(一)体位:患者坐位,助手在前扶住患者两侧髂前上棘或大腿外侧根部以固定骨盆。

(二)手法:医者从后方穿过腋下抱住·双肩,令患者上身后仰,医者在拉伸牵引状态下,以腰椎为枢钮,将患者上半身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再用力顿挫旋扭一下,可闻及复拉声响;同法再向对侧旋扭一下,术毕。

(三)说明:以上两法适用于急性腰扭伤,小关节交锁,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等所致之疼痛及腰椎偏歪错位,腰椎侧弯等症。前一种方法更常用,也更方便。

三.仰卧屈膝压腹法

(一)体位:患者仰卧,臀部(骶部)垫枕,枕头上缘与病变腰椎之下一椎体上缘平齐,患者屈髋屈膝,两踝关节交叉,双手重叠,置于腹部。

(二)手法:医者站立床旁,一手扶住患者双膝,一手扶住踝部,令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用力将患者双膝向腹部弹压3次,术毕。

四.俯卧压骶法

(一)体位:患者俯卧,双臂置于体侧,腹部垫枕,使枕头下缘与病椎下缘平齐。

(二)手法: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双前臂置于骶骨部,先震动颤压数次,然后借助上身体重,向下用力弹压3次,术毕。

(三)说明:

以上四、五两法,适用于I°一Ⅱ°腰椎向前滑脱(滑移)而无椎弓根崩裂者

(X线斜位片,“狗颈”无断裂)。

2、患者深吸气后屏气,腹压增大(犹如“皮球”充足气,可以耐受高

压),当医者瞬间用力下压时,此压力可通过患者双手传导至肤壁,再通过腹腔内高压而传递至所需复位之患椎,但不会伤及腹腔及盆腔脏器,原理同前述胸椎复位手法。

3,无论仰卧位或俯卧位,手法复位后应即予以腰围固定2周以上。

4、腰椎I°一Ⅱ°滑脱者,椎体一般多无骨折,只是前后纵韧带、关节

囊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松驰,致使椎体由于前凸剪力而向前滑移(如肥胖者重心前移,腰凸加大,剪力随之增大),因此手法复位之后,应绝对卧床休息3—4周(后期可在床上功能锻炼),使损伤的韧带及软组织得以修复,以巩固腰骶椎的复位状态。

5、若腰椎滑脱超过Ⅲ°以上,则多有椎弓根崩裂,宜行手术矫正,复位往往是徒劳的,且易造成骨折部位新的损伤,当属禁忌。

6、复位后的卧姿:

①如患者习惯仰卧位,则应取双下肢屈曲位,双足可平放于床面。臀骶部垫一薄枕或棉垫。切忌下肢伸直仰卧,以防加大腰部前凸的剪力。

②如患者喜欢侧卧,则应屈髋屈膝,避免伸腿挺腹。

7.复位后之床上功能锻炼法:“不倒翁”翻滚操(自取名)

手法复位后卧床体息2周后,可在床上进行滚动式功能锻炼,具体方法是:仰卧低头,下肢屈曲,双手抱于月国窝上方之大腿下端,使整个身体呈蜷曲状或半球状,并以臀部为支点,当屈膝一仰头时,身体向头端滚动;反之,当低头收腹起坐时,利用双足跟下蹬之力带动整个身体向足端滚动。如此,每天锻炼2次,每次翻滚20—30次。

切记:

①无论向上或向下滚动时,双手均应始终抱住膝关节后方,只是抱膝之力度、松紧应随身躯滚动而有所变化。

②若双手抱住膝盖前下方之胫骨上端,则患者无法实现“自我滚动”,达不到锻炼目的。

五、板肩推腰法、板腿推腰法

对于有明显侧方移位之个别腰椎,而应用上述几种手法仍未能复位时,可用板肩推腰及板腿推腰法进一步补充矫正。.

方法:一手板肩,一手掌根部抵住侧凸方之棘突点,最大极限时交错互相配合发力,听到弹响后,复位成功,或一手板腿,一手一手掌根部抵住侧凸方之棘突点,最大极限时交错互相配合发力,听到弹响后,复位成功。

四、骶髂关节半脱位复位手法

骶髂关节半脱位其实十分常见,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这一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或至今仍不太熟悉这一病症,我们在此不防多做一些介绍(当然也只能是择其要领)。

(一)诊断要点:

病史:

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症状:

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鞍区症状,腹股沟部及内收肌

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等)。

体征:压痛(关节部、梨状肌、坐骨神经行程、内收肌群……)。髂后上

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长、腰椎侧弯……

4、x线片:关节间隙不等宽,密度不均,骨盆倾斜。(或可见)耻骨联合分离。

(二)复位手法:

由于骶髂关节内外有坚强的韧带固定,关节面耳状面相互嵌扦咬合紧密,

(对维持骨盆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认为是“不可动关节”,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不易轻易半脱位,但一旦形成半脱位,则自行归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遗留顽固性疼痛等症状,且给腰腿痛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混淆和困难。正因为如此,其手法复位尤其显得重要。

2,由于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其复位难度也相对大一些。人们对腰椎复位的方法都比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达数十种。而对骶髂关节移位(错动或半脱位),人们对其重视、认识,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复位手法的种类和熟练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绍。

3、以下介绍几种经作者精选、改进和创编的有效手法供参考。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手法复位前,首先必须弄清楚患者属于前脱位还是后脱位。这样施术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则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南其辕而北其辙了。(注:复位手法名称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学准确,而只是为了形象化和便于记忆)........

想了解更多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要多少钱
白癜风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gkl.com/wahl/9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