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脊柱裂 > 脊柱裂治疗 > 学区房里住着不同的人类有些父母,养孩子 >
学区房里住着不同的人类有些父母,养孩子
米粒妈最近写了一篇有关学区房的文章。通读全文,我注意到的不是房子,而是房子里的人。
先看一下学区房的两个数据。
数据是年的,基本局面近几年不会有多大变化。
文章就是在这个事实背景下写的。
米粒妈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她根据自身经历写了一篇文章《我们该不该买学区房》。
借助她的现身说法,我看到了居住在北京的不同的人类。
学区和学区房正是区分不同人类的一个标志。
米粒妈本来住在丰台。家庭教育普通,小学普通。她没上过任何英语、奥数之类的辅导班,虽然同学已经有上辅导班的了。
但米粒妈当年依然班级第五名,感受不到有什么差别。从她的论述来看是家长比较开明,在心理和智力发展上没有受到多少阻碍。
后来小升初,米粒妈有机会入学海淀的初中。
于是,她进入了另外一个“物种”世界。她的同学们大多是重点小学毕业,比如中关村小,史家胡同,实验二小等等。
米粒妈看到了不同的人类。
下面为了行文方面,把青少年时代的米粒妈称为米米,看看一个少年看到不同的人类是怎样的心态。
英语
英文方面,米米小学四年级开始学英文,到小学毕业没上过辅导班,只会26个字母和简单的单词,比如cak,appl这样的。
米米的海淀同桌,幼儿园开始学英文,小学已经背下来了一本牛津大词典,能把十几本厚厚的英文名著全文背诵,如《夏洛的网》《杀死一只知更鸟》等等。同桌英文流利又地道,跟外教对答如流、谈笑风生。
关键是,这位同桌根本不像米米那般痛恨英文,而是发自内心地爱英文,爱阅读。刚上初中同桌,已经开始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原著了。
米米还看到班上的同学,家常便饭般的听写英语。每天早自习,她为了磨耳朵,会用10分钟听一首小甜甜布兰妮、后街男孩之类的英文歌然后默写下来歌词。要知道,10分钟只能听三遍。
数学
数学方面,米米没学过奥数,没参加过杯赛。入学考试时,米米的数学非常努力地考了38分。
坐在米米后面的男生,早已自学完了初高中数学,自习课没事就做做大学数学爱好者的《吉米多维奇习题集》。
这里评论一下,大学里只有数学爱好者才有可能做《吉米多维奇》。
大学里只有数学和部分物理专业的人才学习《数学分析》这门课,比高等数学难得多,配套的高端习题就是吉米多维奇。
但即便是这两个专业的人,做这套习题的人也只占少数。
在米米眼里,后桌男生就是数学天才。他非常谦逊平和,可米粒还是不敢向他问问题,在他眼里显而易见、1+1=2一样简单的答案,在米粒眼里有千山万壑才能到达。
这里不展开了,许多科学家在青少年时代不但有很高的造诣,而且他们的自学能力非常强。
例如,费曼在《别闹了,费曼先生》中写道,
“事实上在这之前数年,当我还只有十一二岁时,便曾经从图书馆借过一本关于三角的书来读,不过那本书早就还回去,不在手边了,依稀只记得三角谈的净是正弦及余弦之间的关联。
于是我动手画了些三角形,把所有的三角方程式弄清楚、一一加以验算证明,我又从5度的正弦值开始,利用自己验算出来的加角公式(additionanglformula)及半角公式(half-anglformula)计算出10度、15度……等角度的正弦、余弦及正切值。”
语文
米米能从丰台考到海淀的重点初中,当然是有实力的。比如,语文就是米米的强项。
米米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写作,作文经常发表在各种儿童杂志上,获过奖,还入选了“中国作家协会”下属的“中国少年作家班”。
然而,一山更比一山高。
米米的语文课代表,酷爱古文,熟读了原版西大名著、四书五经和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古书。
无聊的时候,喜欢把古文翻译成英文,再把英文名著翻译成古文,并对比两种语言的共通之处….
我有一位朋友,北京女生。有次聊天,她跟我说,小学毕业前后她已经把金庸古龙都读遍了。效果是,颠覆三观。
我说,你厉害,我大学时才开始看这些,迄今还没读完。
所以这些人可能不仅智力发达,而且早熟。
老师
米米的中学时代,大部分科目的老师都是鼎鼎大名的“特级教师”,还有几位历年各学科的北京高考出题人。他们都发自内心地热爱所教授的学科,带领发现和欣赏各个学科之美。
老师循循善诱,学生也出类拔萃,一点就透。
英文老师要求学生初中就背下来《新概念英语》3和4。米米们当时很痛苦,现在却能出口成章了;语文老师要求初中三年,读完北师大中文系,大学毕业生必读的书单。
米粒们当时痛苦地读完三五百册“大部头”,现在却成了写作的基础。
父母
根据米粒描述,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各省市考到北京的大学生,都是全中国的精英,这些精英的孩子一代代汇集到北京。
虽然这些孩子的家长不完全是这种类型,但这个群体的比例很大。海淀应该是中国高知密度最大的地方了吧。
这些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米粒描述,他们大部分毕业于北大清华、常青藤、牛津剑桥,不少都成了行业精英。现在有上市公司老板,有美国大学终身教授,有华尔街金融界的大咖…….米粒妈自嘲说,最差的可能就是围着孩子屎尿屁的自己了。
可是,米粒妈是一个很厉害的自媒体人。
不同的人类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鼻子两个耳朵这种人类形象欺骗了我们。
什么是不同的人类?
答案就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这种差别,在平时是根本看不到。
无论小孩还是大人,我们通常看到的差别都是外在的,衣食住行之类的。那确实有天差地别。
比如有骑自行车和玛莎拉蒂的区别,有露宿街头、租房和别墅的差别,等等。
而实际上最大的差别,是那些表面根本看不见的差别。
正如米粒妈所描述的,是人的才能和学习能力之间的差别。更根本的,是学习能力的差别。
世界是不公平的
米粒妈妈所说的情况是事实,这很容易让人感叹世界的不公平。有房和没房的,一套房和几套房的,学区房和非学区房的。以及对应的教育不公平,收入差距,社会地位有别,等等。
世界从来就是不公平的。
生而为人,生而为猪,当然有很大的不同。猪跟谁说理去。
人类历史上不断追求各种公平,因为人跟猪不同,人能够改变自己,还能改变环境。
如果达不到想要的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就会出问题。小到家庭,大到社会,都是如此。
认知是你最强大的武器
米粒妈劝能卖学区房的买学区房,劝买不起学区房的也有力所能及的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想关键还在认知。
无论是对房子,学区房,对收入,对自身成长,对子女教育的焦虑,最终是个认知问题。
对于人而言,最大的差别在认知。最容易改变,必须首先改变,回报率最高的也是认知。
前段时间我在知乎上发文章,《两周自学完高中数学实际吗》,《两周自学完高中数学是怎样的体验》等,然后有的高中生初中生就这么去尝试了,而且还发回了图文并茂的学习报告。
然后,有个博士跑出来说,怀疑造假。
我当时大脑一闪,难道说某些博士已经成为落后文化和生产力的代表了吗。
除了本专业的,其它方面的书真的就不看、不读吗。
比如10天学线性代数,一年学完MIT计算机系四年课程的斯科特.杨写的《如何高效学习》。
再比如《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还有一大堆呢。比如美国14岁小孩、英国13岁造核反应堆的,等等。
又有个人在文章评论里说,“我是清华的,我身边没有这样的人”。好吧,他的逻辑是这样的,他身边的天鹅是黑的,天下的天鹅就全都是黑的了。
有些人好像站在云端,看到这样的文章和书籍喜欢语重心长的说,现在的人怎么这么浮躁。
这都是属于说话不腰疼的。
我不知道怎么跟他们讲逻辑。老子说了,“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在他们看来,米粒妈所述的这些孩子的父母和老师,看起来很愚蠢吧。
他们相信孩子有强大的学习潜能,他们很笨的让孩子背住那些“枯燥”的文章和著作。
他们应该还是很笨的、异想天开的弄了一大堆书,说不定他们真能读懂,比如初中就学个数学分析什么的。
我还知道,他们中的有些人,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跟他们讨论什么空气动力学。
从我有限的人生经历来看,有两项投资的回报率是奇高的,甚至上不封顶,无论对于什么家境、什么出身、什么民族、还是什么国度。
第一,研究学习方法。
想想看,多少人学了十年的英语却不能随口讲出十句标准的英语。
想想看,多少人大学四年之后对所学专业却无法条理清晰的讲半小时,也无法清晰的写作。
第二,研究孩子的教育。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曾写道:
“孩子的生与死、善与恶、成才与否,最终责任都在于父母。
把新一代的命运放在对教育没有进行过一点学习的,缺乏理智的习俗、冲动、幻想中去碰运气,再加上一些不懂事的乳母的建议和奶奶的劝告,这难道不是荒谬的吗?
即使是饲养一头牛、一匹马,人们都知道要去获取相关的一些知识,而对于养育的是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件大事,难道不应该去学习吗!
很难想像,一个商人不懂得运算和薄记的后果会怎么样;一个人没有学习过解剖学,就开业进行外科手术的后果又会怎么样。
也很难想像,一个对孩子身体、道德、心智方面了解甚少的父亲或母亲,如何去指导孩子。”
比尔.盖茨的父亲老盖茨回顾初为人父时深情的写道:
像其他父母一样,有时我担心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胜任能力。
我感到非常好奇的是,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很少看类似“如何当好称职的父母”之类的指导教程,尽管周围不乏琳琅满目的此类正规训练课程和信息。
玛丽和我一起参加了我们的教会举办的父母培训班,但我依然感觉这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我对那些正考虑为人父母的年轻人的建议是: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育儿知识和方法,以备未来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尽一切努力,在扮演父母角色时尽可能做到称职。
认真思考你想成为什么类型的父母,并思考采取什么行动能实现这一目标。成为真正称职的父母也许是你今生所从事的最重要的工作。
比尔.H.盖茨.《盖茨是这样培养的》.北京:中信出版社,75-76
巴菲特高中的时候为了研究赌马,从图书馆里一口气借来本有关赌马的书研读。从事养殖业的农民,无论种菜还是养猪,有不少人都会钻研相关书籍。
相比之下,有些父母,养孩子还不如养猪。
有人感慨社会竞争太残酷,连孩子的教育也要竞争。
其实这是一个误会。
人类全都是从非洲大草原上光着屁股一路奔跑过来的,躲过了多少豺狼虎豹,干过多少虎口夺食的事情。相对于人类史,我们才穿上衣服,没几天。
学区房其实跟一个人的终生发展没有必然联系。
毛坦厂、会宁中学等等,都是例子。
许多人对这样的学校嗤之以鼻,实际上他们不懂的不是教育,而是不懂人类。
前段时间,甘肃省定西市第一中学的一名学生魏祥,刚刚参加完年高考,并获得了理科分的成绩。
他所盼望的是:能够带着妈妈一起去梦想已久的清华大学读书。
魏祥今年19岁,早在他10个月大时,就被确诊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并椎管内囊肿疾病。魏祥的母亲夏瑞云介绍,这种疾病导致他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
十余年如一日,夏瑞云陪孩子上学,陪孩子锻炼,用所学护理知识,帮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锻炼他的行走能力。
久而久之,魏祥在母亲的鼓励下,渐渐学会了用双拐进行短距离的步行。
魏祥说,“我和妈妈没觉得我和正常人有什么不同,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艰辛。能克服的困难一定自己克服。虽然身体有问题,但我照样可以活得很精彩。”
这个故事在说,别说学区房,即便身体的残障都能超越。
最后,米粒妈说的例子,存在样本偏差,进了很厉害的学校并不意味着出来之后依然厉害。我在北大待了十几年,和任何其他的地方一样,什么人都有。
我本科的时候经常做家教,北大附近海淀区中关村区域,有世界上密度最大的学区房,还有一个宇宙中心-五道口,什么样的家庭观念的都有,各种各样类型的孩子都有。
不是学区房区分了不同的人类,而是大脑里的观念、是认知把人和人做出了区分。
赞赏
人赞赏